APP下载

注重人文城镇建设

2015-12-05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6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文化品牌文化素质



注重人文城镇建设

陈美玲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新型城镇化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尊重山水格局,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综合功能完善的人文魅力城镇空间。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改善人文环境。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保护;文化品牌;文化素质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注重人文城镇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病”,许多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街区被重复堆砌的钢筋水泥和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所取代,城市文化趋同现象突出,缺少明显的地域特色。如今,人们越发感觉到,城市容貌给人们的印象是暂时的,而城市特色文化给人的印象却是深刻的、永恒的。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着力建设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要将文化传承与城镇发展有机融合,激活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城市,推进人文城市建设。

一、注重文化保护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城市文化可以增强城市的精神凝聚力、经济创造力和文化辐射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利于城市人脉的聚集和要素的汇聚,是宝贵的城市无形资产。新型城镇化要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历史文化遗产表现为优秀历史建筑和群落和民俗文化。保护修缮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祠堂等传统建筑,保护传承方言、传统美术、传统民艺、传统体育和节庆文化,复兴传统手工业,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彰显乡土和民俗文化魅力,实现乡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共存共生。

科学、正确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善,不能搞大拆大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缮中,应尽可能做到修旧如旧,尽量用原材料、原工艺修补整治,以保存其历史本来面目。决不可先将其消灭而后以复制品取而代之,更不可在商业化开发中把珍贵的传统文化肢解掩埋。历史文化价值只有在真实的原物中得以体现,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与其真实性直接相关,任何新造的假古董都不会再具备原物的价值,保护真实的珍贵历史原物,就是保留它们所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失去了整体环境的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都就会大打折扣。对于历史街区中的单体历史建筑,应尽可能地保留其周边的原有环境。为此,在城乡规划中,应将传统文化脉络、文化元素纳入城镇规划与建设,把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为传统文化预留出发展的空间,全力避免传统文化的流失。一般情况下,不应提倡历史建筑的迁移保护,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及其周围环境,应进行整体性保护。当然,完整保护历史不能简单强调保护对象的不可改动,强调伴随原有生活空间的原有生活方式不可改变。而是强调在旧城改造中不能大拆大建,对于历史文化必须尽可能地予以保护。在开发城市的过程中,物质遗产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传统民居和文物古迹保护同步,既保留城市原有的建筑形态,也保存城市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要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传承,在开发中挖掘城市历史文化潜在价值,梳理贯通城市文化脉络。新型城镇化要彰显可持续性,坚持不懈地搞好保护与传承,真正建立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二、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城市的金名片。每座城市除了地理条件、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美味佳肴的差异外,更深层次的是文化上的不同了。文化影响力是一种为别人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的传播途径以及文化受众的根本性认同。文化品牌不仅具备这些特点,而且能够通过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忠诚度等产生放大效应,进而实现文化品牌对城市文化演变的撬动作用。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品牌对于城市文化意义更为明显。如果说传统城市文化因为信息封闭性而较多地依赖于本土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形成的文化品牌,那么在信息社会中现代文化品牌则更多地体现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果。互联网是开放的先进技术,面对开放度空前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只有做强自身的文化品牌,才能发挥好文化品牌优势。只有打造出强大的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并借助互联网技术跨出国门、融入全球文化,才是繁荣城市文化的根本出路,否则将湮没无闻。以文化品牌创新提升城市创新文化活力。城市文化活力在于创新,城市创新源自于创新文化。一个创新活跃的城市,往往是文化精神财富丰厚的城市;一个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城市,也往往是创新活跃的城市。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城市文化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

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均需要依托于若干主导产业,特别是城市文化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镇文化市场繁荣。着眼文化资源秉赋和产业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空间,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城市应有着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或倚重于传统文化,或体现为文化创新创意活动,或表现为文化与城市核心产业的深度融合。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不相适应,缺少产业功能的科学定位,其原因在于城市建设理念扭曲,忽视城市文化的作用。

三、提高文化素质

努力塑造城市精神,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新风,提高城镇“软实力”,为城镇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要浓厚文化氛围。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重视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城镇化规划对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医疗、教育、商业等要优先考虑安排,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合理布点、健全网络,方便群众利用。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挖掘和整合区内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

要留住乡土文化和农村生态文明。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也就是说,按届时总人口15亿计算,仍有4.5亿人生活在农村。建设“人的新农村”,不是要把农民都留在农村,但也不能照搬以往的做法。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和农村应当各具特色,既不能有巨大的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要做好古村落、民俗村落和特色村落的保护性建设。只有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新农村。要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县(市)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达标建设,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农家书屋服务水平,建设“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农村文明建设、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等“六个工程”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文化品牌文化素质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贵阳市阳明文化品牌塑造策略探析
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看中原优秀文化品牌的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如何做好以“公寓特色为基,文化育人为本”的大学生公寓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