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2015-12-05
新年开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作为一个新概念迅速火了起来。
3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0大领域。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明晰的实施路线图。此外,“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据悉将于近期正式出台。
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总体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面临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爬坡”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与此同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中国制造业还需面对来自欧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竞争压力。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如美国有“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等计划,日本发布了“再兴战略”,法国拟打造“新工业法国”,德国推出“工业4.0”规划。
“中国制造2025”在很多方面与德国“工业4.0”规划有共通之处,所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又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然而,基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打造“工业4.0”的任务远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为复杂、更加艰巨。
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除大力强化制造业基础、依靠“互联网+”时代的科技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外,还需推进繁复的社会配套工程,诸如重组创新体系、加强金融政策支持、调整人才结构,等等。因此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来打造中国的制造业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