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业蜕变之路

2015-12-05黄国祥王启阳

社会观察 2015年5期
关键词:境界制造业企业

文/黄国祥 王启阳

制造业是强国之本。纵观世界历史,没有制造业的崛起就没有真正的大国崛起。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全球虚拟经济膨胀所带来的风险暴露无疑,全球各国逐步意识到需要创新,需要有新的引领性产业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于是制造业回归成为潮流。美国从2009年到2012年,相继启动《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重振制造业;“日本再兴战略”成为“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的重要内容;“欧盟2020战略”提出“智能增长”;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确保德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地位。第四次全球工业革命,已悄然掀起。

成长中的中国制造业处境“尴尬”

反观中国制造业,在过去30年中,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发展在“量”上取得巨大突破。2014年,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中国已经在7个子行业中取得了领先地位。在家用电器、钟表、照相机、集装箱、摩托车等一系列产品上,中国具有极强的生产能力,产量在国际上占据首位,中国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发展在“质”上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中国制造业在高铁、核电、航空航天等部分高端制造领域实现突破,建立了产品的全球竞争优势。过去30年,是中国制造业快速成长的30年。

成果背后,问题也正逐步显现。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制造业存在以下4个突出问题: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第二,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际及国内市场认可度低;第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能耗高,污染严重;第四,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生产能力较差。

同时,从国际大环境看,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所处环境亦不容乐观。欧美发达国家在处于领先地位的同时,推出“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的新突破,继而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其劳动力优势越发凸显,正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制造业同时发起了双重挑战。处于成长中的中国制造业,既没有在高端领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又没有完全摆脱对中低端制造业的依赖,处境可用“尴尬”一词形容。

在现阶段国内和国际环境下,中国制造业只有不断转型升级,才能形成突破,打破“尴尬”处境。

从过去30年发展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之所以成就显著,其主要因素有3点:第一,紧密结合了劳动力比较优势;第二,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第三,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市场逐步向世界开放,在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吸引力下,外商的直接投资大量流入,集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将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在上述过程之中,中国本土企业开始不断成长,通过对外资企业的产品和生产技术的学习和模仿,有效降低了研发的风险和成本,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并成功利用了外商开发成熟的市场和顾客群体,中国本土制造业群体得到了迅猛发展。最后,相对于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庞大的市场及其内部差别化的消费群体,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土壤,每个企业都能够在国内找到特定的市场和消费群体,而不必直接面对国际化的竞争,众多国内制造业企业在通过深耕国内市场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之际,发现自身业已成为国际行业龙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实现了“量”上的突破。

然而,时过境迁,过去30年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3个因素在现阶段正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正不断消失;第二,“后发优势”将无法帮助中国企业获取核心技术;第三,国内市场竞争力度加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随着制造业人工成本进一步上升以及新一代劳动力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就业意愿的下降,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的企业将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同时,凭借“后发优势”成长起来的众多国内企业逐步意识到仅通过学习和模仿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将无法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外企业一方面避免在发展中国家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从而降低现有技术被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学习和模仿的机率;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自身研发的力度,拉大技术差距,从而加大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学习和模仿的难度。在该背景下,由于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国内企业通过“搭便车”获取竞争优势的难度不断加大,缺乏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将举步维艰。最后,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正不断加快,国内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跨国公司的触角正延伸到国内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制造业企业赖以生存的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大。并且,随着互联网、物流网业的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内消费者选择空间变得越来越大,眼光越来越高,缺乏创新的产品已无法继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低价劣质产品将失去生存空间。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量”到“质”的转变,已不能再依赖过去的三大因素。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在哪里?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在哪里?

事物发展都有其固有规律,制造业发展也不例外。制造业的发展,背后反映的是科技的发展。在无法依赖过去三大因素之际,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唯一途径便是实现技术进步。而实现技术进步的唯一方法便是创新。

在进入21世纪以来,创新不断被提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思维模式创新,等等,不胜枚举。创新俨然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万能药,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缺乏创新。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我们需要的还是创新。那么,中国制造业究竟如何来创新?我们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境界,另外一方面打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创新,其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机会主义的经营思路占据主流;第二,经营者将“利润”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历史进程中从不会自然出现新技术,获取新技术的过程是艰难和痛苦的。制造业企业为实现技术创新,势必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承受研发失败的风险。然而,众多国内制造企业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中享受了“搭便车”的福利,通过模仿和复制,赚取利益,使得承担风险的创新者无法获得对应的利益,机会主义的经营思路不断盛行。在机会主义的经营思路下,国内大部分企业都将利润作为衡量企业以及经营者成功的唯一标准。在该标准下,企业经营者更多看重企业的短期利润,缺乏将企业经营100年、2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理念,不断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寻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国内金融经济政策对大型规模企业的扶持和偏向,更是加剧了企业追求规模扩大和短期利润的冲动,形成了“大而不强”和“大而不倒”的怪象,而技术创新所需的研发投资与追求短期利润背道相驰,因而企业更加缺乏技术创新的冲动。

企业的经营境界可以分为3层: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便可以大量地复制生产出来;第二层境界,企业自身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企业自身以及产品的升级和变化;第三层境界,企业创造社会的需求,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中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经营境界仍处于第一层,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有一小部分已跨入了第二层;而进入第三层经营境界的企业,微乎其微。苹果公司之所以伟大,它的成功远远超越了电脑或者手机单纯产品的范畴,影响也绝不仅仅局限于苹果公司内部,它改变了整个时代。中国制造业界的企业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更应该去深入思考企业自身存在的价值,提升自我的经营境界,想一想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为人类贡献什么,在内心形成创新的源动力。

在要求企业经营者提升经营境界的同时,政府应为企业创新打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让企业有创新的动力。为此,政府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让创新企业能够通过市场获益;第二,打破制造业中部分行业以及区域的垄断格局,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建立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同时应打破地方政府不当补贴以及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外的行为;第三,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网络,实现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让其有效地参与到创新中来;第四,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服务,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对创新的支持,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之路,是创新之路,也必将是中国企业家经营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回归以及社会文化提升之路。

猜你喜欢

境界制造业企业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品“境界”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