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体质健康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改革探析
2015-12-05王伟强阮锦东
王伟强,阮锦东
(1.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2.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增强体质健康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改革探析
王伟强1,阮锦东2
(1.广州商学院公共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2.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越来越丰富。但是,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却连续多年下降。为了扭转这种现状,2002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6年国家教体艺转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2014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规定:高校学生体育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标准”规定,每节体育课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并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分数权重不得少于30%,首次将心肺功能类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让大学生们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锻炼大学生的毅力与勇敢,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考试能力,对重要的身体教育(学校体育)是“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
1 对体质健康概念的理解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这是世界卫生组织 1948 年提出的健康概念,也被人们通俗地称为“三维健康观”。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和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等综合相对稳定的特征。我国近代以来实践中所使用的体质概念却在人类学意义上使用,人类学中的体质概念实际是指身体,体质健康就是身体健康。这个体质概念所涵盖的内容远没有中医学体质宽泛。对于健康与体质的关系,笔者认为:体质是体育锻炼的目标,健康也是体育锻炼的目标,但是增强体质就是指纯生物学观,增进健康比增强体质更加科学,因为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有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
2 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2)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3)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4)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这些调查也揭示了我国在校大学生健康及体质状况的不足,也揭示了我国高校学校体育的不理想状况。由于传统课程的干扰,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与执行的偏差,体育课程改革一度陷入困境。很多高校教师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理解为“安全第一”,担心体育课堂出现事故,取消了诸如:游泳、中长跑、体操等有一些风险的教学。另外,由于体育工作措施不力,课余体育锻炼实效不强,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难以实现。因此,要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必须要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课余体育改革。
3 高校体育工作的改革策略
3.1 正确解读“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理念
“健康第一”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提出至今已有十几年,特别是新课标施行后,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不去好好地理解新课标,没有适应新课程改革,而是以学生的安全为由,进行放羊式教学,过分地迁就学生,导致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如果“健康第一”体育理念成了标签,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就无法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是按照不同项目分班进行教学,这种选项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高校体育选项课远没有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加上高校的管理者对课余体育不重视,使得“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理念不够真正地落实。因此,要正确地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把课标中的五个领域和六个水平真正落实到高校体育工作中。
3.2 增进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3.2.1 建立新型的身体素质与技术结合体育选项课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者要顺应国家的号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兴趣。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大力宣传高校体育的考核改革,让学生清楚体质测试不到50分就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耐力跑成绩不好会影响体育选项课的成绩,使其能内心引起重视。再次,身体素质练习与技术学习结合。无论是什么体育项目,学生对于身体素质的练习都存在一定的惰性,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就不能过分地迁就学生,必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练习。利用半节课进行技术学习,半节课进行身体素质练习。身体素质练习要全面,上肢力量练习包括:引体向上、俯卧撑、倒立等;下肢力量包括:蛙跳、单足跳、50米冲刺等;腰腹力量包括:仰卧起坐、体前屈等;耐力素质包括:中长跑、阶梯跑、越野跑等。另外,教师要科学地安排各种素质练习,练习的量和强度由小到大,使学生从生理与心理适应这种素质与技术结合的新型体育选项课,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中进行身体素质的习惯。再次,提高技术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练习的密度。进行合理的组织,使学生一边练习技术一边提高身体素质,进行教学比赛,提高技术练习的强度,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各种技术。最后,课后布置课后的身体练习作业。可根据不同的大学生安排不同的运动处方,使学生真正地养成锻炼的习惯。
3.2.2 在理论课程中贯彻和落实“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 在大学体育与健康的理论课程中,要大力宣传健康知识。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要向大学生灌输一种观念:人的成功=智商+情商+健商。比如把健康列为1,事业、爱情……都是0,只有1树起来,后面加上0,数字才会越来越大,如果1没有了,一切都是0。身体健康是人的最大成功,是革命的本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基础。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是平时点滴的积累,虽然大学生不能改变生活环境,但可以摒弃抽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加强体育锻炼等健康活动去获得健康。再次,要对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进行介绍,扩宽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更多的选择权。再次,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包括:介绍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与防治;运动损伤的治疗及预防;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疲劳消除和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处方、体育保健、体育休闲和保健等知识。最后,体育与健康知识除了理论课程的传授外,还需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穿插体育与健康知识,并结合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行体育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3.2.3 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随着现代手机、电脑、网络的普及,课余活动的丰富,如果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和好的引导,学生容易误入歧途,不但没有在大学中学到本领,还可能会学坏或者会把身体搞坏。课外体育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还能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应该成为高效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角。因此,要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首先,学校应该月月有竞赛,班班有队伍,人人有项目,让学生有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再次,可以通过班级考勤和体育教师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强制管理。学校课余体育运动中,学生都应该至少选择一个有体育教师指导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可以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体育锻炼卡,每次参与体育教师指导下的课外体育竞赛或者集体运动,都获得体育指导教师的印章,有了一定数量的印章后就会获得一定的体育选修学分,如果在学校课余体育中没有获得学分的就不能评优和获取奖学金。最后,学校应该出台提升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政策。比如:规定课后每学期的耐力跑总路程不少于30公里,耐力跑每周不少于5公里,每天不少于1公里,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学生的耐力跑进行管理与考勤。
3.2.4 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 体育俱乐部是一批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它是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余体育运动最有效的方式。开展不同水平层次的同一活动项目,可以鼓励不同能力的学生积极加入,满足他们的自尊,以更加高涨的激情参与其中,会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首先,课外体育俱乐部要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场馆、器械及体育部门的师资开设不同的体育俱乐部。另外,也要根据各高校下午下课的时间进行安排。学校有条件尽量在下午四点至六点就不排理论课,让学生能在这段黄金的运动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再次,加强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考勤及评价。在评定方式上,采取俱乐部活动和学分相结合的评定办法,按比例与体育成绩挂钩,在这种“利益”的诱导下,可以吸引一部分没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收费方面,每学期办理俱乐部会员证,一次交纳20元费用,学生参加任何项目的体育活动都不再另外收取费用。最后,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丰富俱乐部的种类,灵活控制俱乐部的活动时间。综合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开展的情况,课外体育俱乐部对于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机会,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辅助课内教学提高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2.5 进行高校田径运动改革 田径运动会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盛会,很多学者建议取消田径运动,用体育节去取代田径运动会。笔者认为:田径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础,田径中的各个项目都能够很好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也是评价大学生体质健康最有效的项目,而且举行田径运动会也是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体现。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田径运动会就像是大一新生运动会,其它年级的学生大都是把校运会作为放假的日期,参与的学生占学校人数的比例过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高校田径运动会进行改革。在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充分发挥运动水平的同时应兼顾普通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在运动会有限的时间里,必须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首先,适当减少一些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到的比赛项目。例如:障碍跑、撑杆跳高、铁饼、标枪、铅球等比赛项目;适当增加团体赛的项目,例如:增加8人50米迎面接力跑、8人30米迎面单足比赛、男女混合8×50米、4×200米、4×800米等团体比赛。再次,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的田径运动都是以系为单位,每个系都是选出几个体育尖子进行比赛。如果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并且班级里过半的同学都参加比赛,剩下的学生做后勤,做啦啦队,尽量多地把学生留在田径运动会里,这种运动盛会的气氛即刻显示出来了。再次,增加中长跑比赛项目。规定每个班至少5名学生参赛,并且对中长跑进行双倍加分,对长跑项目(5000米以上)进行四倍加分。例如:中长跑项目不但有800米(女)、1000米(男)、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还可以增加2000米、4000米、10公里的越野跑、半程马拉松越野跑等项目。最后,进行计分方式的改革。例如:有30个学生参加比赛,第一名就计30分,第二名29分,第三名28分……依次递减至最后 1名只有完成比赛都能得到相应的分数。这样,容易培养学生永不放弃、为团队争光的精神。
[ 1 ] 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 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46.
[ 2 ] 于涛,魏丕勇.“健康”语境中的“体质”概念辨析[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34-136.
[ 3 ] 赖天德,于述平.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百年演进给我们的启示[ J ].中国学校体育,2003,3(3):59-60.
[ 4 ] 苏海滨.高校课余体育分析[ 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8(1):60-62.
[ 5 ] 管延伟.山东省高职院校课余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J ].山东体育科技,2008,30(2):89-91.
[ 6 ] 郑婕,吕广宇:高校田径运动竞赛规程的改革,体育学刊,2010,17(2):86-89.
G807.4
A
1674-151X(2015)11-019-03
2015-09-20
王伟强(1981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阮锦东(1982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