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回归教育
——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角度思考

2015-12-05李永顺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11期
关键词:苗子体育事业竞技

李永顺,王 静

(1.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250000;2.河南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论体育回归教育
——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角度思考

李永顺1,王 静2

(1.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250000;2.河南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2008年奥运会以后,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的观念逐渐获得理论界人士和社会大众的认可。体育举国体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很多新闻媒体、社会大众、部分体育界人士对于体育举国体制的认知理解存在偏差,盲目地将现在的很多体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体育举国体制,很多人认为体育举国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学校体育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忽略了问题的根本。学校体育作为我国覆盖最广的体育教育制度,对于培养提高我国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巩固群众体育基础,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体育强国具有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现阶段,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体育回归教育是简单的一句口号,如何行之有效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才是问题的关键,需要体育部分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

1 体育举国体制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1 体育举国体制与学校体育各自的任务特点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是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维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举国体制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为国争光。

我国学校体育是要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训练、比赛等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同时学校体育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体育不仅是大众体育的基础,也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础。

1.2 各自为政,相对封闭,缺乏沟通协作

体育举国体制是国家体育总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之下通过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学校体育隶属于教育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管理之下各级学校,二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是垂直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平行的两个体系,长期以来体育举国与学校体育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

从目前的竞技体育现状看,体育界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自足的管理体系,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既得利益者很难自主启动改革。体育举国体制之下的运动员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是与学校体育的有限的也是最为主要的交集。

学校体育系统也是相对封闭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严格限制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参加大学生竞赛,举国体制内的运动员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是难上加难,处处受限,这进一步压缩了体制内运动员上学与学校体育这个有限的交集。学校体育自我封闭的同时会限制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例如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就严禁在体育行政部门注册过的运动员参赛,而CUBA自树篱笆自娱自乐的结果就是整体水平不高,难以为国家队和职业联赛提供高水平竞技人才,2015年中国篮协举办第一次大学生球员选秀,男、女大学生球员包括港澳台球员在内仅有2人被选中,参加选秀球员少,各俱乐部对于选秀球员水平不满意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1.3 体育举国体制和学校体育在优秀苗子人才方面存在不良竞争

目前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之下的运动员选材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多的优秀苗子选择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利用体育特长完成教育进入社会发展,但是学校体育的资源、训练水平、竞赛水平十分有限,不能有完效成竞技体育备人才培养的任务,浪费优秀苗子,这是零和博弈,没有赢家,影响的是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

举国体制的主要优势在于:各级政府的财政经费支持、优质的体育资源、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完善的人才梯队制度、相对完善的联赛制度,这是举国体制能够出高水平运动员的有力保障。主要劣势在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优秀的运动员苗子在面临进入举国体制或者普通学校的选择时,举国体制的吸引力在下降,选材招生越来越困难,优秀苗子缺乏导致运动员能够达到的竞技水平也受限,运动员退役后的再次社会化发展保障差。

学校体育的主要优势在于:选材覆盖面最广,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的再次社会化发展保障有力,优秀苗子多。主要劣势在于:学校体育在教育系统内部处于弱势地位,资金、政策投入有限,教练、训练、比赛水平不高,缺乏覆盖全国各个层次的联赛制度,难以为国家、社会输出高水平竞技人才,浪费优秀苗子。

2 体育回归教育要求举国体制与学校体育合作

近年来,体育回归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也获得了众多学者、民众支持。纵观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以高等学校运动队为代表的教育系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也是主流趋势。我们在谈让体育回归教育的同时,必须思考、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如何回归教育的问题。

2.1 体育举国体制和学校体育同样面临发展困境

2.1.1 体育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遭遇瓶颈 目前,体育举国体制下人才的进入、输出都存在问题。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举国体制已经失去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入体制就意味着不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退役后的再次社会化发展受限,因此很多好苗子不再愿意进入举国体制,而去普通学校学习,通过体育特长完成教育过程进入社会发展。缺乏好苗子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竞技人才。由于人才供给和输出不足,这几年各线国家队的战绩也在徘徊下降,尤其是篮球,让社会大众更加怀疑举国体制存在的必要性。

2.1.2 学校体育的边缘地位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职能 轻视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性缺陷,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学校体育在和体育举国体制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学校体育自身在教育系统中处于弱势地位更是不争的事实,缺乏资金、政策的扶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竞赛不能完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学校体育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浪费好苗子。不仅如此,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还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难以完成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目标,学生体质连续下降,肥胖率大幅攀升,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何谈提高全民体育素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2.2 体育回归教育要求体育举国体制、学校体育互相合作

体育举国体制和学校体育各自面临困境的同时,各自又拥有对方相对匮乏的资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应该回归教育,但不是简单地废除体育举国体制,将其资源归入教育系统管理。体育举国体制与学校体育部门应该统一思想,整合体育资源,互相协作,打破思想和制度壁垒,走由合作到融合的道路,共同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3 结 语

举国体制与学校体育要从合作开始,互相整合优势资源,深度合作,互补发展。体育举国体制和学校体育要统一思想,打破各自树立的制度壁垒。体育体制内的场馆、教练、联赛组织管理等资源,人才梯队培养理经验等,要向学校体育提供直接的帮助,促使其提高水平。学校体育也要转变观念,拆除自己树立的篱笆,让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享受高水平的教育,与体育部门联合培养高竞技水平、高文化水平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运动员的同时,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和教学水平,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 1 ] 王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地位的反思[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2).

[ 2 ] 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

[ 3 ] 胡科,黄玉珍.重新认识体育举国体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

[ 4 ] 秦椿林,张春萍,魏来,石春健,靳厚忠等.再论“举国体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 5 ] 陈齐,于涌.论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

G807.4

A

1674-151X(2015)11-015-02

2015-09-25

李永顺(1986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静(1982 ~),健将级运动员,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苗子体育事业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艺术百家:刘晶晶 苗子烨
苗子的“调皮”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花与竞技少女
苗子的“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