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极》总导演泪洒雪域:人心比风景更纯美

2015-12-05磊落

恋爱婚姻家庭 2015年19期
关键词:第三极纪录片

■文/磊落

《第三极》总导演泪洒雪域:人心比风景更纯美

■文/磊落

本文主人公

无论走过多少路,遇到多少纷繁世事,都要保持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这是美好的根基。

“震撼!纪录片拍出了国际范儿!”“每一帧画面都美不胜收!”2015年3月25日,中国首部4K超高清大型纪录片《第三极》在央视一播而红,网友们盛赞这部表现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佳作。并且,它已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采购,将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这在国产纪录片中尚属首次。

为打造这部纪录片巨作,总导演曾海若率领队员们在500多天里,行程10万公里。他们曾被吊上悬崖遭到世界上最大的野蜂蜇伤,也曾昏倒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湖中……过程的艰辛难以言表,但满满的收获又时常让他们感动落泪。作品出炉的背后,这位新锐导演有着怎样命悬一线和震撼人心的经历?

哭着创作,从《我的抗战》到《第三极》

刚满37岁的曾海若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经常穿着蓝衬衣和牛仔裤,脸上笑盈盈的,这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曾海若出生在陕西安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出于爱好,学管理专业的他立志要成为电影导演。2001年,曾海若有幸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工作,因颇具专业天赋,仅用半年多时间,他就完成了从助理到编导的华丽转身。

2002年,曾海若被调到《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开始为建国60周年筹拍纪录片《我的祖国》。对电影的热爱,深远地影响着他的制作风格,他立志要把纪录片做得像电影一样好看!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被曾海若拍的片子折服,主动找到当时只有24岁的曾海若,与他联手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电影传奇》和《我的抗战》,崔永元任监制,曾海若当导演。

纪录片拍摄周期长,曾海若带领60多位工作人员,在5年间里采访了1500多位老演员,才完成了《电影传奇》的素材积累。而《我的抗战》更是采访了8年之久,倾听了3500位战争亲历者的讲述,集成影像200万分钟,搜集老照片300万张……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曾海若沉下心来,从庞大的素材库中精选千分之一,用来打造一部震撼人心的32集历史纪录片。

曾海若在制作的过程中,自己也对人生有了新的体悟。他说:“如今有人丢了工作,失恋了,就嚷嚷着要跳楼。比起那些家破人亡、出生入死的老人,我们面临的这点困难真的不值一提。”在拍摄《我的抗战》过程中,曾海若时常眼含热泪,听那些老人讲怎么被弹片划破脑袋,怎么醒过来爬上山,靠喝自己的尿活下来。96岁的杨养正老人,是八百壮士中唯一健在的老兵,时任排长的他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负伤,退伍时双目失明。“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坚守东战场……”当老人接受采访时主动唱起《八百壮士歌》,曾海若的眼泪夺眶而出。

2010年,8年磨一剑的《我的抗战1》播出后,影响力之大令人欣慰。2011年,通过半年多的补充采访,《我的抗战2》横空出世。曾海若说,这两部作品并非抗战编年史,他们只想通过纪录片让年轻人知道,当年这些经历过战火的爷爷奶奶们为这个国家做出过怎样的贡献,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和可爱。

曾海若以勤敏的学养和精深的创造力,精细雕琢每一部作品,从业10年间,他先后获得了中国卓越贡献纪录片奖、国家记忆年度影像奖等。2013年,大型纪录片《第三极》立项,曾海若担任总导演。该片是我国纪录片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巨作,并且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电视台、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中国首部4K超高清摄影纪录片,也是全球迄今最全面的西藏自然人文影像考察。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曾海若制定了一个“大手笔”的计划:拍摄范围从空中到水下,从微观到宏大,从传奇人物到野生物种……尽管曾海若和团队成员们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的残酷仍常常令他们始料未及。震撼人心的画面背后,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艰辛,有时候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泪洒高原,人心比风景更纯美

《第三极》摄制组工作的地方,海拔大多在4500~5000之间,最高处达5700米。由于高原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在这里空手步行,相当于在平原地带背负50公斤的重物,令人感到吃力、呼吸困难。但为了接近黑颈鹤,曾海若一行每天早晨5点就来到寒风呼啸的野外,沿着世界上最高的湖(海拔5100米)——西藏普姆雍错湖的冰面行走1小时,去蹲守拍摄目标。恶劣的环境消耗着队员们的体力,身体很棒的年轻摄影师背着器材在冰上走着走着,就会突然跪倒在地,呕吐不止。

碰到这种情况,曾海若就赶紧让队员休息,送上氧气筒让他们“吸几口”。因为团队里大部分人都有过高山反应,所有主创都进过医院,曾海若面对突发情况已经能轻松应对了。在西藏那曲拍摄时,摄制组一次病倒6个人,当地诊所的床位不够,他们就自己在旅店里扎针输液。

2013年12月的一天,为了表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状况,摄制组使用了冰下潜水的方法拍片。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潜水方式,首先是气压,潜水的时候,相当于在0海拔的状况,然而一出水,海拔就直接变成了5000米,对人的血压是极大的挑战!而且冰厚80公分,冰潜只有一个小小的窟窿,人不能像平时潜水的时候那样随意起降,必须找到那个洞口,如果找不到,就有性命之虞。气温在零下20多度,任何东西从水里一出来都结冰。面对致命的寒冷和气压,追求完美的曾海若和伙伴们毫不退缩,当拍摄效果不理想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再来一次”。总摄影师孙少光因为在水下工作时间过长,出水后在医院里昏睡了三天两夜。

拍摄《第三极》期间,主创人员多次泪洒雪域高原。并不是因为环境的种种艰苦,而是被纪录片中的故事感动。曾海若常常说:“总在无准备的时候,接受了角落里的温暖。高原上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种单纯美好的关系。”让曾海若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出生在西藏中尼边境村落的小伙子,他常年在拉萨打工,但每年回家都会为全村的人放羊,他一点不觉得辛苦,而是把这件事看做是自己对乡民的责任。

在青藏高原上,即便是最亲近的人,相互交流的方式也很朴素。赛马大会上,曾海若曾跟踪拍摄父子3人。10岁的大儿子热爱赛马,但骑术有限;6岁的小儿子天赋极高,小小年纪已是当地的赛马冠军。赛马大会前夕,父亲明确告诉大儿子:“你骑得不行,不要抱有幻想。”大儿子当场痛哭,一个人牵着马跑了出去。“要不要安慰他一下?”曾海若问那位父亲。“不用!”父亲的回答斩钉截铁。

等到晚上,曾海若却发现,闹别扭的父子俩竟然睡进了一个被窝,父亲亲密地搂着儿子。“还需要说什么来化解矛盾吗?我们日常的生活条件比这里好,却更容易看到两代人的冲突、家庭的破碎,亲密的父子关系成了稀缺品。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曾海若感慨地说。

在西藏,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变得默契而友善。曾海若拍摄过一个村子,自然条件有限,村里人必须杀羊过活,但对于他们而言,杀生并不是好事。他们对动物心存感恩之心,因为没有这些动物,人类在高原根本无法生存。

湖水倒映着湛蓝的天空、苍茫的雪山,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耳畔回荡着姑娘小伙悠扬的歌声……梦境般的美景令无数人神往。但在曾海若心中,当地人纯朴善良的人性之美,远比壮丽风光更撼人心魄。

一播而红,执着追求的力量

在西藏阿里的群山中,最耀眼的是冈仁波齐。它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因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奇异的光芒,冈仁波齐也是中国最美的10大名山之一。2014年7月,曾海若一行拍摄一位城市送水工次旺。次旺与两名同乡相约,用20天时间,一路磕长头转完冈仁波齐峰。

次旺和同伴把两只鞋子套在手上充当护具,否则一双手很快就会被碎石路磨得血肉模糊。一个五体投地的长头磕下去,地上掀起一片尘烟,次旺内心的生活苦痛仿佛也随之一点点消除……就这样,他和两个同伴一路爬着翻过了海拔5700米的山口,又继续向前,绝不会走一点捷径。而曾海若和团队成员一路跟随,绝不打扰……20天后,完成了心愿的次旺又回到城里,继续当送水工。

在《第三极》所记录的故事中,有一对双胞胎老姐妹,令曾海若永远不能忘记。年过七旬的妹妹在村里生活,姐姐在附近的岩洞中居住、沉思,已经长达20多年,一次也没回过村子,吃喝全由妹妹供给。这位姐姐被当地人视为智者,非常受尊重。可当曾海若见到这位传奇姐姐时,发现老人又黑又瘦,牙齿全掉光了,手上布满老茧和伤疤。姐姐居住的地方只是一个普通岩洞,陪伴她的只有吃尸体的秃鹫。

摄制组全程拍摄了姐妹二人在湖边散步、吃饭的过程。临别时,姐姐看着湖面对妹妹说:“无论走过多少路,遇到多少纷繁世事,都要保持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这是美好的根基。”老人这句语调轻柔的话,一瞬间湿润了摄制组所有人的眼眶。

曾海若见证的另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源自一位名叫次成的医生。次成的师父去世前,嘱咐他每年一定要完成12味药的配制。这些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一种稀少的小石头。次成拥有从平板到手机全套的苹果产品,在古老的洞穴里,使用互联网研究自己需要的石头。每年特定的时候,他都会踏上寻找特殊石头的征途。

次成长途跋涉,穿过荒原,越过湖泊,经过野兽出没的人迹罕至之地。广阔无边的藏北草原,实在太容易迷路,还经常一无所获。但他必须一次又一次面对这样的失败。最终,在走过一片片草原之后,他找到一种能够治疗中风的神奇小石头。为了能蒸煮石头等药材,次成还必须去圣湖玛旁雍错,采集水。而如此费尽心机制造出来的珍贵药丸,次成将把它们尽数赠送给村里的居民和那些需要的人。剩下一小碗药丸,则献给自己的师父。然后,在不久的某一天,他将再次上路,寻找石头……

为拍摄《第三极》,曾海若派出了6个调研小组,4个摄制小组,投入4K高清摄影机、微型直升机、Volvo XC Classic等设备,共计拍摄500天,行程遍及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60多处险地。因时常出没于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自然环境恶劣,其间他们损毁了5套航拍设备,路途遇险多次。但他们最终用近40个故事,从各个角度真实呈现了当代的西藏。

2014年底举行的“中国西藏文化周”上,《第三极》在温哥华初次露面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因制作精良,内涵丰富,该片的非中文版随后就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这也是中国纪录片首次被该频道购买,并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推播。

编剧史航在微博上推荐这部“诚意之作”的纪录片,称:“40个故事,多少种人间,幸福地确认自己的无知。”作家安妮宝贝等名人也在网上力挺《第三极》。两年不曾出新歌的“摇滚诗人”许巍,则亲自操刀为这部纪录片打造了同名主题曲。

2015年3月25日,《第三极》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第一集后,走红全国,一时间,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话题爆红网络。有网友评论说:“每一帧画面都美到让人心疼,《第三极》拍出了国际范儿!”“纪录片白描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情绪,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心里一震,那种纯净的生活方式,让人记忆深刻。”

《第三极》播出后好评如潮,曾海若欣慰地笑了,所有的冒险已成为传奇,回忆起来更多的是感动。他说,比这部纪录片大获成功更重要的收获是,自己与主创人员从西藏回来后,都更懂得了惜福感恩。“那是一场涤荡灵魂的旅程,艰辛而幸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大美不是风景,而是人心。唯有那些满怀善念、朴素而伟大的人们,才配得上天堂般绝美的雪域高原!”

(本文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及摘编,违者必究)

(责编/方堃)

E-mail:fangkun212@sina.com

猜你喜欢

第三极纪录片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保护“第三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绘制西藏纪录片类型的新图景——《第三极》《天河》的纪录精神大转变
文化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第三极文化” 的思考
以《第三极》为例探析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