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式”朗读模式之源及其矫正策略
2015-12-04熊湘华肖绍航
熊湘华 肖绍航
【摘要】朗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针对“诵经式”朗读模式给学生带来的危害,本文分析了“诵经式”朗读模式的根源和矫正的策略。
【关键词】“诵经式”朗读模式;根源;矫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诵经式”朗读模式都是困扰中小学教育的顽疾。虽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纷纷撰文指出其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但成效甚微。时至今日,在小学的课堂里“诵经式”朗读依然不绝于耳。这样的朗读模式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再探“诵经式”朗读模式产生之源及其矫正策略。“诵经式”朗读模式的停连方式基本上是以词语为单位,停连大都是两字一顿,相对整齐。其采用的轻重格的基本模式为轻重相间:“轻—重—轻—重”循环出现,并在“重”的那个音节上拖腔拖调;语气平板,语速均匀,缺少变化。学生采取这种朗读模式朗读课文时,往往是边读边忘:有口无心,有声无情。不利于理解和感受课文,也难以培养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造成小学生“诵经式”朗读模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小学生特别是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身的呼吸系统及发声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调节呼吸节奏的能力不强,所以朗读时遇到稍长一点的句子就不会换气,不会停断。加之小学生的视域广度较窄,他们阅读时只能一字一字地看,导致朗读时也只能是一字一字地读。
2.在学前及小学低年级的语言教育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要求学生用手指着课文朗读,指读对形成学生“诵经式”的朗读模式影响极大,此时老师及家长又未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朗读指导,久而久之小学生在朗读时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过往的习惯进行朗读。
3.“诵经式”朗读模式能在小学课堂上盛行,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在转。任何一个层级的考试都不会考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从来都不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因素。因此,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小学语文课堂老师的讲解远远多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小学生的书面作业也远远多于朗读练习。课堂上即便有朗读也常常流于形式,齐读几乎成了低年级学生朗读的主要形式。要读得齐,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一样,就势必要带上节拍,这样积久成习,便固化了“诵经式”朗读模式。
要矫正固化了的小学生“诵经式”朗读模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朗读观,充分认识到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非同一般。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阅读方法,是理解、感受课文的重要手段。
朗读课文,其实就是替作者说话,因而朗读时语调应像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还应该轻重快慢和谐有致。朗读远不是简单地见字出音这样一个简单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认真体味语言、驾驭语言的复杂心理过程。朗读时人的眼、口、耳、脑协同发挥作用。朗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眼看、口读、耳听、脑想来感知教材。小学生经常朗读课文,可以增加识字量。经常朗读就会与生字、词多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认识它、记住它。
许多作品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有极强的感染力,学生反复朗读这些作品,不仅能让他们记忆住大量优美的词语和句式,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
朗读有助于让小学生揣摩作者写文章的思路、文路,体会遣词用句的匠心,弄清课文层次的构成、语脉的发展,体会蕴含的课文字里行间的意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朗读有助于规范小学生的普通话语音,这样既能促进推普工作,又能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能在长大成人后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服务于主流社会。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语言。学语言要遵循“积累—模仿—创造”的基本规律。学习文字、积累词汇、掌握语法、理解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多读、多体会。小学生学习语言之初,靠的不是对语言的理性分析,而靠的是对语言的直接感悟。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财富。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能够储存到长期记忆中去,再经过大脑的整合和同化,成为有序的记忆组块,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就能够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
要矫正固化了的小学生“诵经式”朗读模式,其次要抓住培养小学生正确朗读方式的黄金时机。既然“诵经式”朗读模式是小学生在学习朗读之初必然会呈现出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该等待和找准时机,适时矫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形成朗读技能一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由分析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综合为主。小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时,由于分析比综合占优势,往往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他们不能按照正常的语调去朗读,读了之后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读物的内容。随着小学生朗读技能的不断提高,渐渐地眼动较快,看先于读,于是综合的欲求便逐渐增强,能逐步把一个词组一句话作为认读单位。这个正是形成儿童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时刻,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小学生在起步阶段就能受到正规的、严格的训练。
矫正小学生“诵经式”朗读模式的时机抓得好,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也提高得快。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重视教师的范读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哪个字要读得轻,哪个字要读得重,哪儿应读得快,哪儿应读得慢,一经范读,就能透进学生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反复地让学生听老师的范读、领读,并跟着老师练习。俗话说,先入为主。在启蒙阶段,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外,教师在启蒙阶段还要对学生的朗读从严要求。遇有学生“诵经式”朗读模式,不能听之任之,应立即予以纠正。教师应该当场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朗读语气与语调去模仿,领着他多读几遍,再让他反复试读,直到合乎要求为止。否则,一旦形成“诵经式”朗读模式,即为痼疾,到那时再想“疗治”也就十分困难了。
2.要确定朗读训练目标
教师要确定总体的朗读教学目标,并把总体目标分成若干单元训练目标逐一突破。譬如可以把训练设置为诸个训练单元:读准字音;正确把握朗读的节奏;恰当地读出语调、语势;准确地表现感情……等等。要针对不同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朗读训练任务。目标的确定应当有梯度,应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点,围绕训练点,反复进行“指导—练习—再指导—再练习”,直至形成习惯,内化为能力。这样, 学生一旦掌握所学的朗读技巧后,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要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小学生朗读的兴趣是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灵魂。朗读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在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或语言渲染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应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要求变换不同的朗读形式。可以采用齐读、自由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分角色读、赛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要有具体可行的朗读指导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指导具有关键性作用。指导不能流于空乏,要具体得当。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不应从艺术表演的角度进行,而应着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从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上的具体指导,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语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
5.要有适时机智的朗读评价
学生朗读之后,老师要适时做出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点评学生朗读得失,指明学生朗读努力方向,起到以评促读的作用。课堂上当学生经过努力有了进步,终于把一个句子或一个片段读得准确、流畅、生动了,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
学生朗读水平有高有低,朗读风格也不尽相同,因而朗读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和差异性。不管学生朗读的怎样,教师都应该肯定学生读的结果,在评价时要尽量找出学生的长处,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引导学生回忆读的心理过程,找出朗读得失,为今后的朗读指明努力的方向。
朗读评价还应多元化,既重视教师的评价,也要充分放权给学生,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对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差异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共同进步,提升他们品味语言的能力。如果学生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让他说说好在哪里;如果学生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再进行朗读。这样既有听众又有评价,学生的朗读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厚,朗读的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朗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诵经式”朗读模式造成的后果等于扼杀了朗读的生命。因而一定要坚决矫正,以免贻害无穷。
作者简介:熊湘华,女,1962年生,汉族,江西高安人,文学硕士,贵阳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中小学语文教学。肖绍航,男,1964年生,汉族,江西万安人,贵阳市乌当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