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文融合”学古文

2015-12-04徐玉红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字

徐玉红

【摘要】古文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让学生很快学会古文知识,许多教师简化了文言教学的程序,而采用以文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该支离破碎的只厘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用法,还应该整体把握,从文字、文言、文学以及文化等四个方面全面鉴赏。

【关键词】古文;文字;文言;文学;文化;四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文的学习应有它的特点,我们的文化存于古文,现代文发展只有短短的一百年,如果没有对古文的了解和学习,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学习古文不能简单化、碎片化,要有整体的意识,要遵从古文的特点,从文字、文言、文学到文化学习鉴赏,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四文融合”,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古文的理解,从而渐渐爱上古文。

一、文字和文言

(一)重在朗诵

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件事不能偷懒,那就是读,有许多人认为这样就太浪费时间了,其实不然,没有流畅的朗读做基础,就是翻译再好,学生也是懵懂无知,读得好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领会文章的意义。一遍遍的朗读可以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大体搞懂文章的基本意义,尤其是学生在读准句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他自己认识句子意义的过程。

如《塞翁失马》一文中有许多句子需要划好句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意义,像句子“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不能读为“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正确的句读应是“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这里“将”是关键词,它是“带领”的意思,了解这个词语,句读读顺了,当然意思更不在话下了。

(二)勤学积累

学习古文知识要善于积累,因为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的东西,如果不知积累,很容易造成严重错误。如在综艺节目中,有人没有什么古文知识,出现很多笑话,像“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经典,有人竟会说出“用锥子刺进屁股上”的可笑错误,这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和现代汉语不分所引起的错误。其实初中语文七年级就学过了《口技》中“两股战战”的语句,“股”是“大腿”的意思,所以积累了这个词语,就可以在“锥刺股”中轻松地理解句子的意义,而不会出现综艺节目中那样的低级错误。还有一个重要的例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古代文化的展示上,当众人根据大屏幕上徐徐打开的书本整齐地朗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有多少人把这个“乐”和前一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分不清,而都读为“yuè”音,从而闹了个大笑话。其实这是七年级语文就学过的,“说”是通假字,通“悦”,“喜悦”的意义,所以读“悦”音;但“乐”是“高兴”的意思,就只能读“lè”音,不能读“yuè”音。

所以我们学习每篇文章后,都要对文章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等认真梳理,让学生积累起来,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积累的文言知识多了,再读古文就可以基本搞懂意义了,这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二、文学

(一)文学语言

学习古文知识不能仅仅了解文言文的知识就止步不前,我们知道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由古老的先秦文学到明清小说,古文的文学创作艺术魅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我们怎么可以只取文言知识,而丢掉大量的精华?先说文学语言的魅力吧。

我们很多的语言精华来自古文,像修辞手法排比的使用,读起来气势磅礴,如排山倒海;像对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古代名人名言,富含哲理,让我们取之不尽。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积累,为作文语言更有内涵、更加厚重、更有韵味打下基础。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韩非子的《智子疑邻》、古代六艺之一的《礼记·大道之行也》、庄子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列子的《愚公移山》等文中名言,如唐宋大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王安石的《伤仲永》、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韩愈的《马说》等文章的名句,还有很多诗词中有哲理的句子,都值得学生积累起来。

(二)文学手法

学习古文知识,不但要积累古代语言,更要在学习中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掌握其中的魅力,吸取精华,尤其为我们初中生提高写作能力提供更多的营养。

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学习应用欲抑先扬、对比衬托的手法,为学生练习写作记叙文再添本领。再如学习《核舟记》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法。这篇文章观察仔细,按空间顺序把核舟的整体、部分安排得非常妥当,运用总分总的手法,重点描写了核舟人物的动作、神态,可以说是我们学习说明文写作的范例。如学习韩愈的《马说》,可以从中学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本篇文章沿用了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统治者要识才,尊重人才,要人尽其 用,不要埋没了人才。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是本文的高明之处,那就是作者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比喻的手法,把千里马比喻人才,把食马者比喻统治者,把不识马比喻对人才的埋没,写作手法优于一般议论文,为我们写作议论文又提供一个典范。

三、文化

学习文言文不但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文言和文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继承我们国家的优秀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古文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许多文化知识,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继承和发展。

如学习诸子百家的文章,我们可以学习许多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文化精髓,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黑暗和归隐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文章,不但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更可以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环境,从而了解作者的时代历史风貌。

当然那个时代的文化毕竟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状况,我们可以继承;但不能全部照搬过来,它也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样才可以对我们初中生的成长有利。

总之,古文教学只要遵从“四文融合”的方式,努力夯实文言文字的基础,提升文学和文化知识,相信我们初中古文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字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