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志容易同道难

2015-12-04江南

读书文摘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陶氏章太炎孙中山

光复会领袖被暗杀

1912年1月14日凌晨两点,风高月黑。上海广慈医院墙外,突然出现两个不速之客。跳墙,上楼,身手敏捷,飞速走进一间头等病房,对着脸部朝里熟睡的一位病人连声急喊:“陶先生!陶先生!”就在病人转过身子的一刹那,两人立即掏出手枪射击,子弹从病人的左颈喉管旁深入脑部。热血汩汩外涌,病人当即气绝而亡。

这位病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江浙一带赫赫有名的光复会领袖陶成章。

那么陶成章究竟是何许人也?暗杀他的凶手是谁?有无幕后黑手?这个幕后黑手是否如台湾学者李敖所指,就是当时正与陶氏大起纷争的孙中山呢?

陶成章 (1878—1912),字焕卿,绍兴会稽陶堰西上塘人,清朝末年著名革命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陶忧心如焚,即定下从戎之心。义和团运动爆发,曾两次赴京拟刺杀慈禧未果。鉴于陶氏对辛亥革命在江浙两省的成功做出的巨大贡献,1912年浙江光复后,他被推举为省临时参议会议长。陶氏死前,众多革命党人在光复会另一位重要首领,近代名动一时的国学泰斗章太炎的带头热议下,正公推陶为浙省督军。只是陶氏未及接命,却突然病倒,住进了上海广慈医院。

岂料这一住,竟遭暗杀,死于同志之手。

要知道,陶氏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革命党人。请看一下他的革命履历:

1900年,陶氏赴京,两次图谋暗杀西太后未果。

1902年,只身至日本留学,后转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因倡言革命,言辞激烈,为清政府驻日公使所忌,1903年被诓归国,取消其留日学籍。于是,革命之志愈坚。

1904年初,深入浙江内地联络各地会党,在云和创办先志学堂,建立据点。是年,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推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担负联络苏、浙、闽、皖、赣五省会党之重任。

1905年8月与徐锡麟等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为浙江会党培训骨干。是年冬复去日本,谋入联队、振武学校学军事,均未成。

1906年,以个人名义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任留日会员浙江分会会长,兼 《民报》 编辑。不久回国,联络闽、皖各省,成立光复军,被推为五省大都督,与徐锡麟、秋瑾加紧皖浙起义准备。次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相继殉难,陶成章悲痛欲绝,因遭清廷通缉,国内无法立足,再度亡命日本。

1908年由日本转赴南洋,足迹遍布南洋群岛。主持新加坡 《南洋日报》 及仰光 《光华日报》 笔政,鼓吹民主革命,捐款资助国内革命。由于筹款受阻,决计在爪哇一带建立光复会组织,但名义仍附属同盟会总部。

1910年,重建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设总部,举章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南洋建立执行总部。

1911年,由南洋回上海活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建立光复会秘密机关“锐俊学社”,后又重返南洋筹集经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回国,往来于淞沪间,号召旧部以为犄角,积极筹划光复会员光复杭州、南京。

1912年 (即民国元年),年仅35岁的陶成章,已是当时江浙地区革命党人公认的革命领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革命党人中享有较高声望。

在上述履历当中,尤为值得一书的是,陶氏早年在上海与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创立的光复会,这个江浙地区重要的革命团体,与当时孙中山等人的两广兴中会和黄兴等人的两湖华兴会比肩齐名。后来三会一体,共同构成“中国同盟会”。而中国同盟会又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和雏形。

有史料记载,当时他奔走浙赣闽皖数省之间,常麻绳束腰,两脚芒鞋,每日步行一百余里,四处联络江浙闽皖四省会党,策划起义。

因募款生嫌隙

浏览陶氏革命履历,笔者对其中一个细节产生疑惑:陶氏作为光复会实际领袖,1906年在日本为何仅以个人名义加入同盟会,而不像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人那样以华兴会领袖的身份入盟呢?

经过研究,笔者以为这里面大有玄机。此中可能既掩埋着陶氏后来被谋杀的历史由头,也暗藏着后世国民党内部为何帮派林立、几至分裂的某种历史渊源。

笔者不得不花费些笔墨略作剖析。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粗具政党意义的革命团体,只不过组织关系上远不如政党那么严密罢了。虽说中国同盟会会员当时囊括十数省,算得上全国性革命组织,但实质上还是以孙中山等两广籍人士的兴中会会员,和黄兴、宋教仁、刘揆一等两湖籍人士的华兴会,以及稍后入盟的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江浙籍的光复会会员居多。这也是后来中国国民党要人,为何多属上述三个地区省份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中国同盟会是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主要革命派别的宽泛联合。

应该说,三派的终极革命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才能最终联合在同一面革命大旗下。

但是,由于各派别的革命路线主张略有不同,行动能力也各有侧重,联合之后,在具体革命方略和革命推进计划方面,不免存有分歧,可能也还隐含着各派对革命主导权的争夺,所以难免产生一些纷争。

孙中山历来强调革命当以我为主,主张武装起事应先自革命风气浓厚、清廷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两广地区开始,先易后难,由南及北,逐次达成革命的最终目的。黄兴等人则主张只要能推翻清廷,结束帝制,完成建立共和的最后革命目标,则应联合各派力量,甚至包括袁世凯这样后来的革命对象也无不可。而陶成章等光复会领导成员则主张革命党人应少说多做,深入各地,打进基层,积极发动各省民众,为了达到革命目的,不惜利用暗杀等一切方式进行武装起事。

实际上,三派的上述差异,本无损于革命最终目标的达成。如能抱成一团,反而会产生互补效应,恰好能形成强大的团队优势,大大有助于革命事业的成功。

可惜事与愿违,三派联合之后,常常因为一时异见,便大起风波。

光复会的诸多同志,一开始就对是否加入以孙中山为总理的同盟会持有异议。特别是会员徐锡麟,更是严词拒绝加入同盟会。而孙中山呢,则对光复会动辄用暗杀手段向不以为然,认为暗杀手段“不免有缺光明,其结果定不良也”。他担心,革命非但不以刺杀某一两个关键人物就能完成,反而有可能给清政府进行外交干涉找到口实,最终不利于海外革命大本营的稳定。

应该说,正是两派这些分歧的存在,导致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人无法带领光复会成员整体入盟。所以,他们几人才以个人身份入盟。

可是,带有歧见的政治盟友,毕竟潜伏着裂痕,难以建立长久的互信。

果然不出所料,陶成章入盟后不久便与孙中山本人大起纷争。尤其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导致了陶氏与孙两人的失和。

那就是华侨募款问题。论起筹钱的本事,孙中山同志始终排名第一。

一来,他在海外华侨当中名气最大,那些不满清廷腐朽统治、心向革命志在救国者,早就将他看成是精神领袖。二来呢,究竟还是他当众演讲的功夫了得,不然时人怎会送他“孙大炮”的雅号呢!把原本就是民国炮手的张奚若都折服了,可想中山先生的口才是如何了得!

据说,犹太人早就撂下过一句话,说世界上最难的事,莫过于将钱从别人的口袋弄到你的口袋。我想,那位犹太人撂话之前定然没见过我们的孙中山先生。

当时海外募款的场景常常是:孙中山在台上做一番十来分钟的革命游说,台下无论是手捏三五块闲钱的侨胞,还是腰缠万贯的巨子,便个个心甘情愿地掏钱为孙中山购买起义所需的枪械物什。更让人佩服的是,下次孙中山再来演讲,他们还是抢着掏钱,就怕孙中山他不来。

有了这手独门功夫,革命阵营中举凡筹款之事,则非要烦劳孙中山不可。1908年,陶成章就来烦劳他孙中山了。

这年秋天,陶氏打算在江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请孙中山协助向华侨募款五万元,但孙没有答应,说南洋经济恐慌,恐怕募捐不来钱。陶没办法,只好拿着孙中山的介绍信自己亲自去筹款,没想到应者寥寥!陶认为这是孙在暗中捣鬼所致,因此十分不快。

自此,陶氏对孙日渐不满。联想到上次章太炎跟自己说起,有一次,孙文动身去南洋之前,曾私自接受日本西原寺内阁暗中馈赠他五千元钱的事,又岂能不大为光火?只是为了革命大局,也为了自己的风度,隐忍不发罢了。当然私下跟几个同志小声说着自己心底的怀疑,说几回孙中山吞噬华侨巨款的言论可能也是有的。

这口气一憋就是两年。恰好战友章太炎回来了,两人见面自然免不了互诉衷肠。本来章太炎心里也憋着一股恶气。这几年他章太炎为办好 《民报》 差点没穷死,找孙文讨要了几回经费都没见他哪次痛快地给过!好嘛,没想到老陶这几年也教他孙文欺负成这样。这还像话吗?他孙文敢情尽在我们光复会的老杆子们跟前拿大呀!哼!干脆哥俩一不做二不休,来他个猪八戒打败仗,倒打他孙大炮一耙。

在他的鼓动下,1909年7月,陶成章纠合旧部,公开发布 《七省同盟会员意见书》,指责孙中山。该书列举了很多条孙中山罪状,说他“蒙蔽同志”“败坏全体声誉”,指责孙假借革命沽名钓誉,谋得领袖地位,认为“恶莠不除,嘉禾不长”。要求同盟会将之开除,改选总理。所以该书又被称为《孙中山罪状》。

此书发布后,遭到黄兴等人极力反对和抵制后,陶氏不仅不罢手,反而将该公函在中外各报发表,宣布与孙中山“已不两立”。随后,陶氏果真不跟同盟会玩了。

1910年初,陶氏组织成立了光复会东京总会,以章太炎为会长,自任副会长,独自开展革命活动了。

杀陶案的背后

由于陶氏与孙中山这一激烈纷争,使人不免怀疑,陶氏虽然死于凶手光复会叛徒王竹卿的枪下,可幕后真正扣动扳机者,会不会是孙中山呢?台湾学者李敖1985年在其 《蒋介石怎样暗杀革命元勋》 一文中,就一口咬定孙中山同志纵然不是主谋,也肯定为陶氏之死而偷着乐!李敖此论并非空穴来风,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就把孙中山后来看重自己的原因推测为“自己帮孙先生杀了想杀而不便杀”的陶成章。但这只是蒋介石的妄自揣度,一家之言实不足信,反而从另一面证明当时他并未接到孙中山要他杀陶的任何指令。

今天,历史真相已经大白,暗杀陶氏的幕后主谋是当时沪军都督陈其美,为的是与陶氏争夺江浙革命主导权,阻止陶就任浙省督军。所以,派出其手下干将蒋介石用金钱收买王竹卿这个光复会叛徒,暗中做了陶。当然,考虑到陈其美是孙中山的亲信,李敖同志想象力丰富一点,痛打蒋介石屁股时,顺便运用点律师手段,为此找几条证据,来他个先打枪后画靶,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敖说孙中山乃是杀陶真正主谋,根据就是陶孙两人存在的上述矛盾。

的确,就在陶氏被杀十数天前,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还曾亲自写信诘问陶氏从前宣布自己罪状的理由。他说自己不是以大总统资格与他交涉,而是以个人资格。不曾想,陶氏接到该信三天后,就被刺身死。

因此陶氏被害后,恐怕不止李敖一人做此联想,当时浙江革命党人,有类似腹疑揣度的想来不会少。

但历史毕竟不同于司法官司,是非对错,有时要看律师的本事。倘若律师能说会道,善用证据,对的有可能变成错的,死人借他一口气也许就会活下来。历史自有它本来的面目。

时过境迁,今天陶案真相大抵清楚。陶氏与孙交恶,公开诬孙私吞华侨巨款,乃至重建光复会,公然分裂同盟会,最多只是为陈其美指使蒋介石买凶杀陶提供了一个最合适不过的革命由头。

今天,陶案的疑点虽未完全大白,但笔者根据对孙中山的研究,以为说孙氏为陶案元凶主谋,未免有些牵强。

一者,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虽说自身多有缺点,二次革命时期叫人按手指印把命交给他,固有不足道之处。但我们别忘了马丁·路德·金说过的话:“不择手段,为了道德的目标。”毕竟不是要拿大家的命去种他自家菜园。为了民主革命,其法不可取,其情当能谅之。何况孙中山本人素有赤子情怀,政治人格之高尚,胸襟之宏阔,早为国人所熟知。

二者,孙中山本人一贯反对以不光明的暗杀手段对待敌人,既然不齿于用暗箭制敌,何乃竟为两人之间这点绿豆芝麻大的误会嫌隙,就安心躲在暗处以冷枪射杀自己的同志?

由此而论,陶孙两人之间的矛盾,到底只是同志之间的一时误会,不是仇敌。说得再难听点,也无非门户之见派别之争而已。

但无论陶成章及光复会与孙中山及同盟会,在以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一总的革命目标上,本质还是高度一致的。

从孙中山这方面来讲,后来他当上广州军政府大元帅时,还不计前嫌,延聘多次反对自己的章太炎为秘书长,而章氏也慨然受之。

从陶成章这方面而言,辛亥革命时期,他对自己分裂革命同盟危害革命大局一事似乎已经有所悔悟,所以才能在风闻武昌起义后,立刻抛开自己对孙中山的门户之见,旋即奔走江浙,积极主持东南革命大局,最终以光复杭州、上海、南京等一系列革命实绩呼应支持孙氏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

其实,两人之间的误会与纷争,也怪当时孙陶两人身边那些叽叽歪歪的大嘴巴来回搬弄是非。不消说陶氏耳边,有一个章太炎大嘴巴,孙中山耳边同样也有一个吴大嘴巴。此人名叫吴敬恒,字稚晖,后来也算国民党内五位大佬之一。据说吴大嘴巴当年在国内 《苏报》 事件中,涉嫌向租界当局暗中告密,最后导致章大嘴巴深陷囹圄,害得人家小兄弟邹容未在牢底坐穿之前,不幸把命都丢在了狱中。所以两个大嘴巴后来就摽上对方了。好在人家孙中山毕竟是领袖,耳朵根子不像咱们陶成章同志那么软,所以一直未加深信。

这些自然都是当年同志们的闲扯淡,我们作不得真。

但孙中山本人1911年7月,确实就身边大嘴巴们说陶成章欲自立山头,背叛革命,疑其心怀异志一事,与一位党人谈过话,还将陶成章与章太炎进行了一番比较。他说:“陶君为人予信其亦无他,不过东京党人以其与太炎接近,遂疑及耳,唯予则不信其有异志,以才论,陶胜于章也。”

综上所述,为革命大局着想,孙中山不但不会因陶与他个人一时成见而起纷争来杀他,相反,只会因陶对革命的贡献和作用重大,担心陶氏死后削弱革命同盟力量而忧心痛惜!

史料记载,孙中山闻陶被杀的消息后,十分气愤,公开向报界宣布,这是一起“挟私复怨”“擅行仇杀”的血案。对陶惨遭暗害,他深表痛惜,立即发来唁电,电文曰:“陶君抱革命宗旨十有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巨功,猝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惜!岂容不轨横行。”并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

民国五年 (1916年)8月,孙中山还亲自莅临绍兴东湖陶社祭陶,称其“奔走革命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巨功”,题“气壮山河”匾额。

(选自《两个人的江湖:大人物的党与仇》/江南 著/金城出版社/ 2015年6月版)

猜你喜欢

陶氏章太炎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陶氏公司创新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与商业伙伴密切合作
陶氏公司已经完成从陶氏杜邦的拆分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陶氏宣布将在中国推出适用于汽车涡轮增压管的新型SILASTICTM氟硅橡胶
典范 章太炎
陶氏化学在上海车展展示了智能解决方案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