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开拓创新 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信息
2015-12-04申屠永庆周红军
申屠永庆,周红军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浙江 杭州310007)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是教育部首批授牌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国首批科研兴教示范基地”、全国“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学校,2012年我校又顺利入选杭州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2015年入选杭州市智慧教育示范校。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在由“IT”时代向“DT”转化的网络数字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无论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或是在促进师生成长发展上,都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期,我们期望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探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建设新型“智慧e校园”。
一、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1]。通过10余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化的途径方法[2]。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才能体现对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校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创新性地逐步实现了教学信息化、德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特别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智慧课堂新模式已经逐步形成。
二、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1.打造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
自2012年开始的学校数字化一期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统一身份集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应用融合、公共通讯、智能流程、硬件集群的一体化数字化校园平台,我们称之为“智慧e校园综合平台”。该平台以“创新、融合、开放”为支点的信息化集成方案,包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共享中心平台、个人门户(统一信息)平台;集合了教学教务、办公OA管理平台等功能。2013年又深化应用,在完善原有数字化校园整体架构基础上,并新建满足各部门管理需要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网络选修课管理平台、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德育管理平台。为了使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业成长档案,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档案,并通过网络个人空间,实现共建共享,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逐步构建“智慧e校园教学云服务平台”,积极借鉴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形式,深化互联网技术应用背景下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与和开展“MOOC”研究,开发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和微课系统,开发网上互动和评价功能。积极探索传统课堂教育与在线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打造一流在线教育学习平台。我校通过该平台逐步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突破了交流时空的限制,变革了现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习平台的一个必要支撑就是资源库建设,我校逐步推进建设“智慧e校园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单一的校本资源库同样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必须构建一个让社会各类资源库共同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早在2006年,我校已与中学学科网、中国知网等多家社会教学资源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让他们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我校校本资源的有效扩展。今年以来,加强与多家社会资源提供商之间深入合作是我校教学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不断拓展资源合作的种类和数量,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的,借助类似超星、书生、知网等专业公司技术支持,校企合作,打造师生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的主要通道。并通过广大教师积极响应,逐步添加适合我校师生的备课资料和学习资料,建设校本精品课件库、精品视频(微课)库、精品习题库、精品教学设计和学案库等。
2.建设基于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
在学校,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做好教学互动环节,是掌握好教学环节的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战场。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随着触控技术以及屏幕制造技术的提升,基于大屏智能交互一体机建设的“智慧教室”越来越成熟。2015年9月,浙大附中丁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丁兰校区配备了基于84寸智能交互一体机的新一代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又可以分为多媒体教室和个性化互动教室。
智慧教室构成:智能交互一体机、教师移动授课终端、智能笔、学生智能终端、折叠式双摄像头视频展台、推拉式黑板、多功能讲台、无线功放设备、多媒体音箱、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无线互联工具、互动教学系统等(个性化互动教室需要师生均带智能终端)。
图1多媒体教室概念图
图2个性化互动教室概念图
图3智能交互一体机
每个智慧教室为智慧e校园的主要构成单元,教师或是在教室中进行传统教学授课或新型的移动互动授课,或是建设个性化互动课堂,基于大小屏拓展更多样化的交互式教学。
智慧e校园中的每个教室都连接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教室之间、教师之间互联互通。教师在家或学校备课时所制作的课件、素材、微课都能同步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授课时即可以直接调用。除了资源外,课前、课中、课后所产生的教学数据将全部汇集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中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清晰的数据图表,供管理者、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通过云平台支撑,能有效的串联起教师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室内外、学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形成教学闭环。
除信息化教学外,智慧校园还能够对每间教室的智能交互一体机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并借助智能交互一体机进行音视频广播,实现教学外的丰富应用。通过校园中心控制台,一方面能够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统一的远程控制及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推送各类校园信息到智能平板上,同时还能够实现对所有智能平板进行校园音视频直播,让交互智能平板成为教室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体中心。
智慧e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实际应用于下列教育教学各个场景中,帮助学校解决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1)课前备课
①课件制作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具备ppt课件制作的常用功能,教师可轻松上手,简易制作互动课件。软件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模板、教学工具及教学资源,贴合教师教学需求。当教师需要在课件中插入资源时,无需复杂操作,即可将图片、文本等资源从本地文件夹或网页中直接拖拽到白板工具里进行编辑,快捷方便,实现一个平台下完成课件资源的获取、编辑、整合全过程。
②微课录制
教师可通过微课采编一体化工具,配合折叠式双摄像头视频展台进行双画面的微课录制,也可以对屏幕直接录制。软件还提供区域录屏功能,方便教师对浏览器、播放器中的视频进行截取录制,并可一键导入到白板工具中作为视频素材使用。
③资源云存储
教师备完的课件,或者课件制作中产生的素材,都可以一键上传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课时,教师只需在白板工具中登录账号,同步平台上的所有资源,无需U盘等设备即可将课件从云端下载使用。在平台上,每位教师拥有自己的账号,并且可以设置教学进度,根据进度能够快速定位、筛选出所需的资源。
(2)课堂授课
①多媒体展示
教师在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平台上备的课件,可以直接在课堂上使用。除了像ppt一样进行展示外,还能够灵活调用软件中的学科工具和资源做互动展示。如通过思维轴工具,教师可以将知识点梳理后以线性数轴的方式跟学生详细讲解。教师还可以结合实物展台,对投影到大屏幕上的教学内容进行批注讲解。
②移动授课
利用移动授课终端,教师可以远距离操控交互智能平板,且能够无线扩音。终端屏幕能够实时同步智能平板所显示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在终端上进行同步操作。同时,教师可以将终端作为移动展台,将拍摄的图片或视频影像实时传输到智能平板上展示。
③互动教学
当课堂上学生都配备了智能终端时,教师可使用互动课堂系统进行大小屏互动教学。教师能够将白板内容直接发给学生,学生无需记录板书。同时教师可以快捷地将白板内容或其他文件内容变成互动题目,推送给学生完成。答完后系统将自动统计答题数据,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情况,即时调整教学进度。为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还能够使用趣味抢答、随机选人等互动功能来调动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3)课后测评
①教学数据分析
互动教学系统所产生的教学数据,能够同步到数据分析后台进行处理,并按照个人、班级等维度进行各种分析,通过图表展现分析结果,如个人成绩曲线、班级平均得分情况、班级单次考试情况等,分析结果简洁、直观,为教师和管理者评估教学质量提供良好依据。
②课后作业
在互动教学系统中,教师可以给所有同学布置课后作业,推送到每一台学生智能终端中。学生完成作业后,系统将自动完成客观题的批改,而教师可以在后台对作业主观题部分进行批阅,最终系统将对作业整体完成情况做数据统计、分析。
(4)设备集中管理
①集控管理
通过校园集控管理系统,管理员能对校园内的交互智能平板进行设备分组、状态监控、开关机、频道切换、音量调节、触摸开关等控制,且能够设置定时操作,实现设备自动化自主管理。
②报表统计
校园集控管理系统可以自动检测交互智能一体机的开机率、开机时长、设备使用活跃度排名及设备软件使用情况等,通过图表方式直观展现,实时了解校园智能一体机设备的使用情况。同时统计报表可一键导出为word文档,方便设备管理员汇报工作。
③文化宣传
教室内的智能交互一体机除了作为教学使用,还可以借助校园集控管理系统进行校园文化信息发布。管理员可以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和混排多媒体等内容推送到每台平板上,并设定展示时长,利用课间或其他空余时间,让学生观看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如名人名言、安全教育视频、励志短片等,促进校园文化宣传。
总体来说,新型智慧教室这种基于云+端一体化的、互联网形态的教学环境体系使分散的教室、分散的教学、分散的教务、分散的资源、分散的管理和服务、分散的设备设施和运行维护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互联网思维、符合互联网形态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环境体系,满足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
3.大力推进“一卡通”在智慧e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智能“一卡通”技术与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标准配置,然而“一卡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还大有潜力可挖,基于“一卡通”技术结合物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打造一个无所不在的校园智能感知网,可以为校园智慧教育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化分析依据。
(1)继续开发和拓展“一卡通”的功能和应用领域
智能卡(智能IC卡)在我校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校园消费、图书馆借书、阅览室管理、上网授权、学生考勤、以及各类管理中人员信息的快速检索等等。今后,我们将在原有应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智能IC卡的应用范围,不断与其它信息化应用整合集成,不断探索扩展智能IC卡应用空间,包括与银行合作,实现家长在线为学生帐户充值,解决中午时段排长队充值的困境。与此同时,不断扩充兼容的智能卡种类,包括杭州市民卡、公交IC卡等,真正实现无所不在的校园卡卡通。
(2)尝试校园智能门禁与校园内动态精细化考勤相结合
在分层走班制逐步推行的新课改形势下,各种不同教室的管理成为总务和教学部门的头痛的难题,而智能门禁的建设不仅让师生们摆脱携带大串钥匙的沉重负担,更重要的是由于门禁系统具有完备日志记录、在线监控、以及授权机制,使得应用门禁系统的房间更具安全保障性。同时,门禁系统的应用不仅方便师生,也为学校节省不少的费用开支,减少资源的浪费。我校丁兰校区所有学生公寓门锁均配备为基于“一卡通”的无线可编辑电子门锁,学校各个安全通道防火门、重要设备间(如演播室、中心机房等)均实施智能门禁,玉泉校区也将逐步推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必修选修分层走班制逐渐成为常态,如何对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实现精细化管理,尤其是走班考勤和选修学分和评定。我校一卡通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子班牌的建设将其扩展到必修选修课的走班考勤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可实时在线查询管理选修课的考勤结果,同时与选修课学分评定关联挂钩。
三、反思与方向
首先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硬件环境发展较快,中小学教师经过普遍培训,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利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意识薄弱,实验研究能力欠缺,应用的效果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只流于表面,有时并未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在学生范围内并没有做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我们要继续贯彻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用户的真正需求来设计信息化模式。
其次是由于信息化建设往往是分步实施的,势必会有多个系统各自为政,在专业应用上都各有优势,但存在着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综合应用的问题,同时也没有一家厂商的软件产品可以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都适合学校的需求,因此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尝试平台+模块的模式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学校建立学校的数据共享中心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个人门户,保持平台的开放性,可以添加各种功能性模块,通过模块化建构,实现了不同功能模块间的互通互联,提高了建设和管理效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未来信息化建设会以硬件设备为后盾,建立以人为单位的信息化载体。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超越时间和地点的束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随时获取相关知识和数据。未来的信息化服务将会更加丰富师生的文化和生活信息化服务,更加全面的面向社会受众,让每个人都享受随时随地学习的服务。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5-03-16.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12教育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报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69578d0101ee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