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提升区域教育质量
——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信息化
2015-12-04李敏,方顾
李 敏,方 顾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杭州市上城区东挽钱塘,南枕吴山,西濒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杭州市的繁华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教育与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均走在全国前列,上城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亦是如此。
从1994年起,上城区教育信息化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2000年是起步阶段,一些学校在课堂中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胜利小学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代表,被教育部首批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学校。2000—2009年是应用阶段。2000年,全国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上城区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教育信息中心,2001年建设百兆城域网,区域推动的力度逐渐加大,经费投入也逐渐加大。上城区区域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在2003年、2004年这段时间里,教育的投入是1500—2000万左右。但是我们发现在这十年中,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似乎没有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2009年至今,是上城区教育信息化历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逐步走向融合的一个阶段。
2009年,上城区教育局和北京师范大学一起合作,开展了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项目研究。这个项目研究主要围绕着区域组织架构的变革,以及管理的变化,学校管理的变革,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内容。以发展性评价和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
“十二五”期间,上城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以育人为导向,通过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以“管办助评”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机构改革、区域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区域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构等六条途径,不断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全面推进学生素质优、教师发展强、管理水平高的教育现代化步伐。
图1上城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整体架构
一、重新整合顶层设计,追求高品质的信息化管理
为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管理的效率,打破原先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破除数据孤岛现象,各教育管理部门、导助机构厘清各自职能,提出相应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需求,开发研制“上城区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了“五大系统、两个中心”(即“OA办公系统”、“人事业务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业评价系统”、“教育装备系统”等五大系统,“教育数据中心”、“教育决策分析中心”等两个中心),实现了区域数字化办公,大幅度提高了工作与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及学校事务管理等工作的自动化。
该平台建设也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统一用户和基础数据积累。这是系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以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为代表的一些基础数据在各个业务系统中共享,同时也作为连通各个业务系统的基础,当然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的业务系统可以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的扩充。
第二个阶段,积累组织与整理数据。我们在信息化的服务平台上,运行着人事管理的系统、学籍管理系统、装备管理系统、学业评价系统,比如说人事管理,我们人事管理的一些基本的工作流程,通过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在网上进行操作,在这个日常业务操作的过程中,日积月累数据就被积累下来,我们就可以为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改进我们的工作提供一个依据和支撑。
第三个阶段,数据服务决策。通过掌握大量的教育数据,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的规划,为我们的评价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
目前,该平台已成为区域教育的数据挖掘、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图2上城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架构
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师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作为全国教师培训示范区,上城区一直致力于教师研修方式的创新。2008年9月开发完成“上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混合研修。通过名师网上工作室、网络教研组的形式构建了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研讨。改变了教师的研修方式,促进了教师研修的自主性、参与性与协作性,并分享了区域内的教学设计、试卷讲评、反思案例等优质资源。2014年,我区又对原有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进一步突出了研修过程中的互动性及资源的生成性,并于2015年成为首批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
此外,上城区历来重视发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在区域范围内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手段教学应用研究。目前,我区共有“上城区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研究项目”与“上城区数字化移动学习研究项目”两个项目。这些项目立足于学生,通过对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发展性追踪测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009年上城区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启动以“关注学生发展,重建评价文化”为核心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实验》的综合教育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承担了技术保障的任务,该系统包含学生学业成就、认知能力及社会性发展等评价内容,存储了上城区在校学生近五年发展性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分析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了解到每个学生(或学生群体)在学业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进而达到全面了解掌握全区学生发展与变化的目的。既为教师针对学生个体所应采取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策略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支持,也为教育管理者的相关教育决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图3上城区师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四、智能式通借通还,营造师生愉悦的阅读环境
2012年10月,上城区启动了“基于市民卡应用的智慧校园建设一卡通”项目。区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完善教育系统“统一身份认证中心(UAC)”,实现了UAC与杭州市市民卡服务中心的数据对接。
作为该项目的一项重要应用,上城区对原有的分布在各个学校的图书资源及管理平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区域内图书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即上城区的师生刷市民卡就可以在自己的学校借到任何学校的图书,实现了图书借阅的通借通还。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014年启动了“上城区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工程”。目前,我区正逐步完善现有图书管理平台的各项功能,通过多部门协同从区域阅读课程的研发、阅读指导专项培训的开设、图书管理制度的修订、物流队伍的建立等方面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推进学生的阅读素养的提高。
图4 基于市民卡的上城智慧教育“一卡通”校园应用
五、志愿者服务平台,架起个性化服务直通桥梁
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上城教师高尚的师德情操,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用专业的知识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全方面的教育需求,在原有教师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管理基础上,2014年上城区开发了“教师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对教师志愿者实行服务、考核、表彰、激励的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志愿服务从注册、活动报名、服务考核、积分奖励等全过程的“精细化、电子化、标准化”管理,使志愿者信息的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截至2015年8月20日,上城区教师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中注册志愿者人数比率达到52.2%,各种志愿服务项目1270项。
六、多样化课程选择,让学生自我规划成长跑道
为解决学校课程建设中缺分享、少规划、鲜整合的情况,2012年上城区启动区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从区域视角出发,规划、整合、统筹、实施、推进,并以“上城区区域课程共享平台”为载体,推动课程的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同时,“上城区区域课程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对多样化课程的有效管理,更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课程,自我规划成长的路径,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给上城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有苦恼和困惑。但我们始终坚信,虽然教育信息化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但我们一直行走在前进的路上,纵然山重水覆,总会柳暗花明,那个时候智慧教育就在我们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