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①

2015-12-04赵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峨眉峨眉山巴蜀

赵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试论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①

赵严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中华武术是历史上各民族武术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的产物,在现代仍能起到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该文以峨眉武术为例,通过对峨眉武术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行地理和历史的分析,认为峨眉地区多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的一次次移民浪潮是峨眉武术能够与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的根本原因。

峨眉武术民族文化地理区位历史移民

“文化认同”理论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民族关系与民族心理等领域。“文化认同”是指生活在某个文化区域内的人们对其文化传统、价值理念所产生的归属感,主要表现为人们被这种看不见的文化力量所影响,在群体内部产生较强的内聚力和向心力,而且这种“看不见的力量”往往比行政区域、经济结构等看得见的规定性更能持久、牢固地起作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有共同文化认同的民族集合体。中华武术则是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各民族武术互相学习与交流的产物。在儒释道等主流文化影响下的武术,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其文化内涵上均带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特征,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种类之一,同时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用身体验证和体悟的活的文化样式。

武术的这些特点使各民族习武者形成了对武术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无形的情感纽带更能起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尤其是晚清以来,国难当头之际,民族贫弱之时,武术的文化认同功能使国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得到增强,中华各族儿女的爱国热忱被强烈激发出来,以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一大批少数民族爱国武术家挺身而出,或为国奔走出力,或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较著名者如“大刀王五”王正谊、“神力千斤王”王子平、通臂、劈挂拳创始人马凤图、查拳名家马金镖、沧州八极拳名家吴秀峰、“一代神跤”张鸿玉等。

那么,武术又是怎样逐渐成为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一种文化样式呢?这个融合过程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本文选取峨眉武术这个拳种系列作为突破口,将峨眉武术的发展置身于巴蜀地区的独特地理区位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尝试从区位特点和历史移民的视角阐述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从而为武术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1 峨眉武术内涵探析

以峨眉山命名的峨眉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三足鼎立的中华武林三大门派之一。峨眉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糅合并融入了各民族文化元素。但关于什么是峨眉武术,学界尚有分歧。因此,该文需先厘清何为峨眉武术。

清代何崇政(峨眉山湛然法师)在其所著《峨眉拳谱》的开篇诗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由此,峨眉武术的经典分类方法“五花八叶说”流行于世:五花者,即流行于四川的五个武术流派,也就是丰都的青牛,灌县的青城,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八叶者,即峨眉派武术的八大门派,也就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以此法界定峨眉武术最为流行,然而难免以偏概全。《四川体育史料.武术专辑》(1984年第5期)认为:峨眉二字,广而言之,为古巴蜀之称。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凡在四川内流传久,根基深,具有地方风格的拳种,均属峨眉武术。[1]拥有类似观点的研究者多将峨眉武术与巴蜀武术互称,仿佛两者并无二致。然而,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与多重影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其流传区域和影响范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是不能简单地以行政区划来强行划界的。虽然峨眉武术和巴蜀武术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但毫无疑问,其所指内容会有大量的重合。综上,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峨眉山道、僧武术与民间武术,主要流行于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巴蜀地区乃至其它地区,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拳术、器械、功法和武术理论等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2]也就是说,峨眉武术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峨眉武术主要指以发源于峨眉山、并与巴蜀地域文化长期互动交融而形成的拳种流派。广义上的峨眉武术更接近巴蜀武术的概念,既包括早期传入四川地域并与其地域文化互相适应、已具有显著巴蜀地方文化特色的外来武术拳种,还应包括从四川传播到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川外其它地域,但具有显著峨眉武术风格、认同并归属于峨眉派的武术流派。

该文所采取的乃是广义上的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相似,峨眉武术不可能是一个拳种,而是一个拳系;不可能仅在一个封闭的地域内产生和发展,而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动态发展。峨眉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首先提供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其次提供了各民族文化交叉融合的可能。作为一种对古人而言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防身自卫技艺——中华武术而言,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不可能不与各民族的文化产生融合。那么,峨眉地区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区位特点呢?

2 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地理和历史原因

对一个事物所存在的状态和所呈现出的结果进行理解,必须采取将其置身于具体的、历史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之中的方法。同样,对峨眉武术何以能够和各民族文化产生融合,就必须将峨眉武术起源和发展的主阵地——峨眉山地区的地理区位进行了解,同时还需将峨眉山地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加以考虑。

2.1独特区位和民族构成: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地理原因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其所处的巴蜀地区多山地、高原、丘陵,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在这片产生并流传峨眉武术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共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90余万。其中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均在此地。若追溯历史,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尚武传统。如古巴蜀族的尚武之风就可谓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人,前徒倒戈。”武王伐纣用巴蜀之师,足见巴蜀族自古便好习武艺,英勇善战。现如今,从各民族的风俗活动中,仍然可见武术的踪影。贾奇侠等认为,从丹巴藏族风情节开幕式后的民间娱乐活动、土家族丧葬期间所跳的武丧舞、青羊宫庙会上的武术活动等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的武术与风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3]这表明,主要流传于巴蜀地域的峨眉武术流派,其影响已深入民间,并与各族百姓的风俗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的结果显示,峨眉武术目前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件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数量庞大的峨眉武术体系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产生,绝不可能被一个民族所创造,更绝不会被一种地域文化所孕育,而是在古老丰厚的巴蜀文化的浸染下,产生于道教和佛教的共同圣地峨眉山的武术文化,与由移民等重要因素所带来的其他地域与民族的武术文化相互碰撞、借鉴、交汇、融合,在巴蜀大地各民族习武群体传习演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在促进四川境内乃至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与融合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

2.2历史大移民:峨眉武术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原因

峨眉武术发祥地峨眉山及其所处的巴蜀地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说巴蜀文化发展与变化的历史主线便是移民,而峨眉武术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历史背景也是移民。在一次次的移民浪潮中,最为著名的移民活动是“秦汉大移民”“湖广填四川”。秦汉之时,众多西北部和云贵地区移民流入蜀地,使蜀地民族成分变得复杂起来。巴蜀地域文化不断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特质,至宋代,各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杂居,文化上已渐趋融合。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再次改变巴蜀地区的民族版图,大量湖广人(湖南湖北)以及广东、广西、陕西、贵州、河南等地移民入川,清代福建、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居民亦有迁入,使四川地域文化深深地打上了移民这一历史事件的烙印。移民浪潮对巴蜀地域的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川东(重庆)、川西(成都)两个地区的武术风格有明显不同,即或与两地移民来源显著不同有一定关系[4]。以少林拳为最典型代表的外来拳种随着移民被带入蜀地,并与巴蜀原有拳种互相交流与影响,在巴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下,发生了适应性变革,最终融入峨眉派武术体系之中,大大丰富了峨眉武术的内容,拓展了峨眉武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如峨眉“五花八叶”中的僧门拳,原系少林武术,在蜀地民风、原有武技、川人身体条件、所处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虽仍保持着少林拳的原貌,却已具备了诸多地方特色而与中原地区的少林武术有所区别:如四川僧门拳套路中基本无腿法,而上肢动作较多。这是少林武术与巴蜀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见证,也是移民文化对峨眉武术文化影响的结果。

“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历史上有七次大移民,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群体,使四川成为一个各民族大融合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和闽南文化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巴蜀文化。峨眉武术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5]峨眉武术正是在历史移民所带来的川外异质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无数次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在这个移民社会里被诸多民族共同传习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积极扩大峨眉武术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发挥峨眉武术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功能,是值得峨眉山地方政府和武术管理部门深思的一个问题。

3 结语

通过对峨眉武术存在和发展所处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峨眉武术的多姿多彩是和峨眉地区所处的多民族聚居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区位分不开的,峨眉武术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一种文化遗产;峨眉武术是在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中不断与外来的各民族武术不断碰撞、不断交流所发展而来,是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的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继续充分发挥峨眉武术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促进西南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四川武术挖整小组.四川体育史料(武术专辑)[M].四川体育史料资料编辑部出版社,1984.

[2]王亚慧,代凌江.试论峨眉武术的起源及对“白猿起源说”的质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51-54.

[3]贾奇侠,沙川华.巴蜀地区环境与武术拳种特色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851-854.

[4]陈振勇,温佐惠.论历史移民对巴蜀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6):42-45.

[5]代凌江.峨眉武术分类问题的现状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79-82.

On the Integration of Emei Wushu and Cultures of Minorities

Zhao Yan
(PE Department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China)

Chinese Wushu is the product of many minorities’ Wushu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m still serves to enhance the un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identity as well. This paper takes Emei Wushu as an example and defines the concept of Emei Wushu. After analyzing the integration of Emei Wushu and other minorities’ culture geographically and historically, this paper holds the opinion that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habiting together and the immigration waves in the history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s accoun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Emei Wushu and other minorities’ culture.

Emei Wushu;minorities’ culture;Geography;Historical Immigration

G852.9

A

2095-2813(2015)01(b)-0219-02

赵严(1989—),男,汉,河南洛阳人,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学。

猜你喜欢

峨眉峨眉山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你就是那个峨眉老妖
峨眉山月歌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峨眉山下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峨眉上翠氛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