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的人文整合及价值内涵①
2015-12-04唐劲松
唐劲松
(湖南警察学院警察体育部 湖南长沙 410138)
武术教学的人文整合及价值内涵①
唐劲松
(湖南警察学院警察体育部 湖南长沙 410138)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武术教学作为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渠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整理和挖掘隐藏其中的文化精髓,如:仁、义、礼、德、勇以及对人性格的塑造等几个方面。为此,笔者在该文当中将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试图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的领会到中华武术文化的要义。
武术教学 人文整合 价值内涵 武术文化
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虽历经曲折多次被封建统治者封禁、限制,但是却发展强劲,就是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其所承载的运动学理念和人文价值依然被人们认可。武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集体育精神与文化教育为一体,以仁为本、以义为基、以德为范、以礼规约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并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磨砺个人性格,养成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的心性。
1 以仁为本,以德为范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尚仁重德,习武之人当有仁者爱人之心和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习武之人对仁德的重视已经成为一种伦理的规约,也是刻苦修炼武术之人对自身人格塑造的要求。笔者浅显概述所谓仁德之人即是能弘扬仁道、推己及人,具有博大胸怀,富有爱心、同情心,并在传统伦理道德的修养中达到一定境界的人,仁德可谓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1.1 以仁为本,仁者爱人
孔孟主张“仁”,“仁”可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并宣称仁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孟子从人的言行举止的角度分析了“仁”的重要性。二位先贤在“仁”的道路上为传统文化立范,仁不仅是治国的理论,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尊则。“仁者,爱人。”后继者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一再强调“仁”的重要意义。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当然以“仁”的观念为准,制定武术教学准则。以“仁”文本,方能彰显武术魅力,文化内涵,提高武术者自身修养,因此,以仁为本当时武术教学的宗旨所在。
1.2 以德为范,德高望重
“德”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概念,从而约束习武之人,因武术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远古时期人们在捕食过程中与动物的厮杀,或是部落之间因资源而引起的战争,据学界统计,春秋到战国的战争多达上千起,武术对的规范尤为重要,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正是长期的战争锻造了习武之人重德的品格,催生出了武术重德的文化。儒家对“德”的规范是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与人关系密切,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各种农业劳动,靠天吃饭的农业格局,更重视经验的作用,因此,德高者乐于分享,从而得到人们敬重。这是生存之需。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德”都是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和规约。
武术本身就有自身的武德文化和传统,加上文化对人的要求,习武之人一直都比较重视个人修养,以德为范,树立长者风范。如少林弟子在入门的过程中,都要接受一系列戒律的约束,戒色、戒财、戒贪等,同时接受佛学思想的教育,不仅尊师重教,同时以天下为怀,普渡苍生,帮助弱小,这些都是仁德的体现。所以,“未曾习武先习德”是中华武术的重要铁律。著名武术学家王培生《乾坤戌己功功普》中说:“练武者要注重自意修炼,不言己之长,不道人之短,要遇事多虑、毋燥、忍为高,即使忍无可忍时,也要作到出手不伤人,点到而已、适可而止,艺无法不立。[2]”强调习武之人自身修炼和加以规约的重要性,无法不立。
因此,在武术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武术的技法,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武术教学才不失武术的根本。大学生正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时期,也是知识不断丰富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武术的课堂上更要重视引导,充分发挥武术对人文价值和知识的整合作用,结合中华文化仁、德的内涵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扎实思想理论后再进行武术训练,不能让武术的技能起到负面作用。
2 以义为基,以礼成规
2.1 武术教学重“义”轻利
“义”乃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而儒家更加倾向于把人们培养成具有君子人格的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出现了很多重义轻利的人物和事件,以习武为主的是“侠义”精神,习武者在他人遇见困难时,置自身生死度外,挺身而出。这有既有儒家的价值观,也有武者在习武中习得的一种侠义精神,以天下为己任,身系苍生黎民。结合这一点,武术的教学可以以“义”以圆心向周围扩散,利用学生喜欢武侠故事的特点,结合案例教学。
2.2 以“礼”规范行为
“礼”文化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懂礼、不重礼在中国社会中将无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礼规约者人们的行为举止、社会习俗、制度、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各个方面。“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寒暄、婚丧嫁娶、尊师从教、礼仪往来等都充满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礼文化。武术的拜师、祭祖仪式、收徒仪式一系列仪式化得议程也在不断强化武术人心中“礼”伦理道德,融入等级、尊重、服从、敬爱、克己等观念,是武术人的一种自律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礼”有利于建立一种规范、团体意识、情感维系的一种武术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团体的训练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做事情顾大局、讲原则。同时可以用“礼”抑制习武之人武术不正确的使用,因为他们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攻杀、防身技能,如不加以规范,将对社会和他们的人身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礼的规范尤其重要,习武的同时要不断告诫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以弘扬民族大义、道德规范为主,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武术的教学中可以着重练习具有礼节性的动作,让学生多练习各个流派的套路首尾充满礼节性的造型,并一一讲解原由和内涵。比如抱拳礼是一种招呼、谦虚、承让、得罪等含义,虽是竞技但也是胜之有道;如普遍流行的少林红拳的杠臂礼、举掌礼等,这对具有攻杀性的武术竞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强文明的内涵。礼的作用,是让习武者以武会友,张扬正义,并以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习武者明白武术不是单纯的彰显个人价值或者肆纵放肆个人的力量。武术作为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技能,必须用精神的价值去规约,才能让武术教学更加有秩序,武道更加纯净。
3 磨练意志,完善人格
3.1 磨砺坚强的意志
习武是一个刻苦的过程,需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同时身体上需要承受常人难忍之痛,自古武术的教学都十分重视对人心性的磨练。大学武术的教育旨在通过对武术的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艰辛完成任务的能力。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差,承受性不强,通过对武术的选修,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武术训练的苦痛与煎熬,有利于意志的磨练,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自古就有练武需坚强的说法,如:“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工夫”“要练功、莫放松”“要练武、不怕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苦和坚韧不拔已经成为共识,因此,古代各大门派,在招收弟子的过程中,层层选拔,都是选择各个方面有潜质的对象。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习武者在武术修炼的过程中,意志也在不断地变得坚韧。
3.2 完善人格
武术教学具有整饬人性、完善人格的效果不可否认。武学是一门深厚的学问,不仅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有一代代习武者对人生哲学的参悟,通过对武学的学习,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社会关系处理、人性向善、民族大义等一系列的概念内涵潜移默化中成为武者人格的一部分。武术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对人文价值整合的过程,特别是大学武术的教育,有效的武术教学可以快速整合各类文化价值,丰富学生精神食粮,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学生在习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力量的强大,由内而外会散发出一种强者的心态,提高学生自信。
4 结语
武术自成体系,经过千年的整合,成为武学,知识内涵丰富,文化价值底蕴深厚,新时期大学武术的教育应重在对文化、价值的传承,形成综合性的教学课堂,结合学生兴趣,有目的的对人文价值进行整合,而不是简单的教学生一些武术招式或者单纯的技能训练。该文结合武术中的仁、义、礼、德的概念对武术教学的人文价值和内涵做了初步的解析,如何发挥武学的优势,融合人文价值教学将是武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徐伯然.论中国武德文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 (4):27.
[2]白鸿顺,李忠孝.当今武德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2(5): 33.
[3]于保中,鲁岩.论中国传统武德文化[J].军事历史研究,2012(3):150-161.
G852
:A
:2095-2813(2015)10(a)-021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8.214
唐劲松(1970,10—),男,汉,湖南东安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警察体育教育与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