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途径与方法①

2015-12-04刘兰涛喻跃龙林劲杨刘祺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中南大学体育锻炼师生

刘兰涛 喻跃龙 林劲杨 刘祺

(1.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湖南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途径与方法①

刘兰涛1喻跃龙1林劲杨1刘祺2

(1.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 湖南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极其重要,对学生教育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探索公共体育教学、群众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活动和网络体育活动四位一体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实践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贯彻落实;着力构建由体育物质、体育制度和体育精神三个层面组成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体系,可以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探索研究社团化、项目化、网络化和常态化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系列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活动的质量,并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 建设 途径 方法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体,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健康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持续推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逐步加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观念,从而间接地推进体育锻炼生活化[2]。

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确保学校体育效益最大化,首先,必须保证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体育文化建设除了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要将其贯彻到实处,通过有效的体育实践模式,从而确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成为参与者,而不是组织者;其次,要建立起体育物质、体育制度和体育精神所组成的由低到高的建设体系,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变得更加科学,有序;最后,要进一步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系列方法,以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好地贯彻实施并得到质量的提升。

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实践模式

1.1 公共体育教学

公共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基础,依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可以保证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信息的接收,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除了传统的课堂和课外的教学模式以外,高校体育老师更应该将终身体育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进操场”,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1.2 群众体育活动

高校群众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内容五花八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体育的意义回归本真。但是,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应正确处理好群众与教学、与竞赛、与体育社团之间的关系[3]。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师生的参与度,引导、培养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师生养成终生运动的观念。

1.3 竞技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4]。竞技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高峰展现和引领先驱,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校园这片土壤,而竞技体育也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也是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提高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使竞技体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向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1.4 网络体育活动

新世纪网络巨浪来势汹汹,迅速地霸占和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与体育的结合也是势不可挡的。换言之,它也是体育活动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网络新媒体给体育活动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鲜活力,如:当下最流行的就是在个人移动终端上“秀靓照、秀身材、秀激情”。因此,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成果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和推广,更可以通过网络来制定运动方案、约定运动地点,再转换到现实中来实现,形成一种线上线下的置换互动,实现体育活动的“Online To Offline(O2O)”,使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延伸。

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体系

2.1 体育物质层面

体育物质层面的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保证,加强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给高校师生提供了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让师生可以系统地开展体育活动,在客观上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助力。但是,校园体育物质层面建设不能盲目地追求扩张,一定要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环境、师生结、办学特点和学校的优势体育项目来科学地规划和发展校园体育物质环境,建设具有特色的,符合学校传统文化的校园体育场馆及设施,以达到与该校校园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从而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体育制度层面

体育制度层面的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硬性纲领,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制度的建设,在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教育方针的同时,更应注重学校具体的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实事求是地从体育设施、师资配比和活动开展等方面不断建设和完善高校体育制度,以确保高校体育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延伸,为高校体育工作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2.3 体育精神层面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体育文化发展的至高点,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体育精神地建设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观念传播,到增加趣味,再到多数师生参与的一个多角度协同发力,循序渐进的发展建设过程,从体育物质到体育制度,再到体育精神,既是一个手段,亦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强健师生的体魄,而且可以升华他们的精神,体魄与精神的共同发展便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而实现这一最高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更多的师生能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体育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终生体育锻炼观念,即便走出校门,也能将这一良好的习惯保持并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系列方法

3.1 校园体育活动承接社团化

作为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学生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张,参与的学生也不断增多,社团活动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攀升,显示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其力量不可忽视。学校体育活动可以借助学生社团为实施平台,来开展和承接一部分校园体育活动,进而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身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而非校园体育活动的“附属品”和“被操纵者”,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2 校园体育活动载体项目化

高校体育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是确保高校校园体育活动高效率完成的重要战略依靠。可以确保活动能够尽可能地达到“低成本,高质量”的目标,让活动的主承办方及参与者都能满意。而且承办方可以根据自身部门的特长来竞标项目,做到“能者居之”,有效提高活动组织者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与此同时,活动质量的提升还会提高师生的参与度,另外,主办方对承办方的考核评价也更加直接、方便、客观,真正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

3.3 校园体育活动传播网络化

高校体育文化的顺利建设和体育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媒介的宣传,以往多采用赛事报道、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和宣传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等方式,依靠电视台、广播、报刊和橱窗等传统媒介来对校园体育活动进行宣传。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智能移动终端已成为时下最流行、最经济、最实用的宣传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个人智能移动终端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在信息的传播中会有更多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情感掺杂其中,相较于传统媒介更注重客观性而言,个人智能移动终端所传递的信息会更有“人情味”。而且,个人智能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对校园体育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还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在线上交流,到线下实施”已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方式,这种“Online To Offline(O2O)”模式的体育锻炼形式必将引领体育运动发展的新风尚。

3.4 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常态化

体育竞赛活动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催化剂[2]。定期开展内容多样,形式各异的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要达到这个目标,单靠每年一次的全校性运动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注重学校所开展体育活动质量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增加体育活动的数量,以量变推动质变。另外,大量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会让师生们始终沐浴在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中,长此以往,必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李振东.高校体育文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4):120-121.

[2]赵尔,杨莉敏.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7(4):10-12.

[3]朱小平.对高校大学生群众体育活动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150.

[4]宋震宇.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G807.4

:A

:2095-2813(2015)05(b)-0227-02

课题类型: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批准文号:中大党学字[2014]10号,课题编号:SZKT1408,课题名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

刘兰涛(1988—),男,辽宁本溪人,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与管理、体育教育训练学。

喻跃龙(1961—),男,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

林劲杨(1977—),男,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

刘祺(1991—),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法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中南大学体育锻炼师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生讨论改病句
书法:人是铁饭是钢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麻辣师生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 of 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 in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