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环境危机下的传统武术①
2015-12-04李宇航
李宇航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浅析生态环境危机下的传统武术①
李宇航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武术,作为世界上各个民族搏斗技术传承下来的一种产物,是民族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沉淀,伴随着气候、地域、人文等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与文化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战斗搏杀技术发展至今的一种套路运动形式,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作为武术运动诞生背景的生态环境,究竟与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传统武术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生态保护,是我们本文探讨的重点。
生态环境 危机 传统武术 关系
1 生态环境与武术的关系
武术发源于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那时的人们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为了生存下来,不得不拿起木棒、石头等器具去打猎。荀子曾有一则“人定胜天”的理论,细细说来则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条众所周知的理论原则从古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人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付出艰辛的努力,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勤劳、奋斗”的代名词。社会渐渐进步,人类也在改造社会的过程当中学会适应和创造。自然环境被征服,日常生活得到了满足,人类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境界,武术也随之发展起来。武术擂台、武术器材如木桩、沙袋等都在进行改良,武术的运动体系也被人类纳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进程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举措,举国上下都在大肆兴建体育馆与武术馆,武术的活动场地逐步被规模化、正规化,摆脱了长期野外设擂、露天较技的自然环境的约束。而有了舒适的练武场地,武术便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更多人为的因素在武术日后的发展进程中逐渐体现。人们根据武术的特性,将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和利用,这不仅为武术爱好者提高了更优越的练武环境,同时也为武术的普及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武术在受制与摆脱自然环境的矛盾关系中渐渐发展,逐步被人们拿来放置于政治环境中,为政治进行服务。最为明显的举动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察觉到当时的中国人民脑子里没有体育观念,缺乏运动,体弱多病,没有坚强的体魄来积极地投入社会的生产建设,要从加强民众的身体素质入手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因此,国家开始向广大人民推广“强国健体”的服务意识,将服务对象对准广大人民群众,将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邓小平在1978年为日本友人题了“太极拳好”,瞬间提升了武术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乃至在世界体坛上的地位,同时也扭转了武术多蛮力的观念,将武术的发展方向转为以柔克刚的境界。由此可见,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环境的推动;而政治环境同时也左右着传统武术的发展性质和方针,改变着传统武术的生态环境。
现如今,人们练习武术更多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感受中华武术文化,在比划技艺时感受人类自身的“劲”和“力”,回味祖先留给人们的文明智慧;在“你来我往”中体味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在“两两相当”中感受中华民族重意、重合、重直觉的文化心态,发扬和传承武术文明;在对抗与竞赛中增强体魄,延年益寿。总之,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的财富也越来越多。
2 传统武术的生态环境危机
传统武术的演变是跟随着人类文明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的,纵观其发展史,开始是以格斗的形式用于战场上的搏斗,是血腥的厮杀,是野蛮残酷的较量;到社会发展的中期,人们有了语言的交流,武术变为有约定的格斗,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诸如刀、枪、剑等武器进行决斗;当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化的发展进程中,武术也变得不再充满血腥和搏斗,而是伴随着奥林匹克的开拓,武术迈入了文明体育的行列,如拳击、击剑、摔跤、柔道、跆拳道;中国武术作为极具中华民族特性的体育运动,也在奥林匹克竞赛模式下开始迈入竞技的行列。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是“更快、更高、更强”基本理念的体现,是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现。正当武术以体育项目的身份发展地如火如荼的时候,军事武器的发明又给了武术当头一棒,武术不得不减缓了它奔跑的步伐,而冷兵器也悄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直到中国遭遇了丧权辱国的鸦片战争,才知道我们的冷兵器根本无法与国外列强的先进武器相抗衡,才认识到自身军事实力的薄弱。但旧中国被压迫的事实无可否认,西方列强运用先进的军火技术对中国进行掠夺和践踏的事实也让传统武术逐渐退下舞台。在军事武器的面前,武术并不能解救中国,因此武术在当时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小,价值逐渐丧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处于长期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人们对武术那拳脚动作的攻防技巧潜心研究便更少之又少了,因此传统武术的社会需求便不断减弱。
随着时代文明的进步,传统武术逐渐失去原有的风貌,人们更多的将武术套路用于娱乐欣赏。当下我们不再要求传统武术具备多么强大的决斗功能和自我保护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形式美的武术套路、意蕴美的武术内容,以及武术为我们带来的融表演与技击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但由于当今的武术套路更多的被用于欣赏,而真正的武术却又更多的在追求高难度的动作,让外行人看之无味,所以如何将武术套路与难度动作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练习中既不乏味又能够学到真正的技能,是当下传统武术面临的危机。
3 传统武术在生态环境下的改良路径
3.1 传统武术要变成自然的武术
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在寻找人的自然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博大厮杀。当下习武之人不再过多考虑武术的格斗功用,因为格斗武术已经逐渐退出生态环境文明社会的大舞台,而且未来的社会也将更多的融入科技和智慧,单纯的体力运动已经满足不了武术对自然环境营养的汲取;习武之人也不再去追求动作是否标准到位,技巧是否胜人一筹,也不图人前美观和争夺金牌,他们仅用自己的肢体在书写内心的武艺,随曲就伸,自然而然。当你以一种平和的心境置身于大自然中,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内心是安静恬然的,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情去练拳,自然能够练就一身正气,体会到武术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境界。
3.2 传统武术的文化生态保护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文化性是传统武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遗产,我们要让有价值的武术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保持一定的生命力,使其传承。要想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设立一定的组织来加大对武术遗产的保护力度,如成立武术保护研究机构和保护组织,设立武术资料库来记录武术的发展史,组织全国各地的武术协会在保护武术的基础上进而研究武术,发展武术,将武术这一脉文化延续下去;采用崭新的保护和传承形式去推广、去发扬、去继承、去发展。
3.3 从教育源头改善武术生态环境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教学内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学校武术教学逐渐成熟,学习武术的学生队伍也渐渐扩大。然而,由于当今社会环境的和平稳定,学生对于学习武术的初衷与过去不同,对武术这项运动的理解也不同,今天的学校武术正在被形式化的事实所困惑。虽然武术已经作为一项体育教学课程被广泛运用和开展,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武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没有实时更新,教学计划也没有依据学生的需求变化,所以虽然武术课被列为体育教学内容,但上课学生人数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武术理论方面的学习远远超过教学实践。所以武术教师身为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需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认识到武术传承的价值和重要性所在,立足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去构建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内容、新体系,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把武术作为教育的操作层面,实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是历代宗师巨匠代代传承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文化财富,它奇妙的劲力和招法及其本身蕴含的丰富哲学和美学意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保护的。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在于武术本身因其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而变得有价值,更在于后人可以去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当然,对传统武术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传统武术如何在历史流淌中完成创造,去适应当今时代和未来的发展,这是需要武术工作者更努力和更深层的研究。
[1]丘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江百龙.武术运动丛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关博,杨兆山.武术教育的文化性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3):83-87.
G852
:A
:2095-2813(2015)05(b)-0163-02
李宇航(1982,1—),男,河南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武术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