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价值分析视角探求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
2015-12-04邱青森
邱青森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济南 250011)
从产业价值分析视角探求化解过剩产能的路径
邱青森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济南 250011)
产能过剩是由供求关系引发的经济现象,是中国新经济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产能过剩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中国因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各地区间因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梯度差异、产业转入和转出加速等多种因素影响,产能过剩表现为多种不同类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具有利弊两个方面的作用。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应当从产业投入产出价值视角建立起产业价值新的评判价值体系,以产业带来的综合贡献与社会所付出成本进行比较,为发展价值高端产业,提升改造价值中端产业,转移淘汰价值低端产业提供支持。要改革传统以产值、收入、利税等产出指标作为评价产业(企业)的依据,建立以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价值综合考评体系。
产能;产能过剩;产业价值;评价体系
近几年,随着投资、出口和消费增速回落,多数工业品出现供大于求或严重供大于求,产能过剩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和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因。什么是产能过剩,如何看待产能过剩,怎样化解产能过剩?目前尚存在不同认识,是一个未完全破解的重大课题。
1 产能过剩
“产能”即生产能力。指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所能达到的最佳产出量。最佳产出量一般低于理论上依据推算所能达到的最高产出量。
由于企业的实际产出量受市场需求波动、企业生产组织有效衔接等内外部多种变动因素影响,企业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量与最佳产出量之间通常存在差异。我们把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量与最佳产出量之比称作产能利用率。当一定时期实际产出量持续小于最佳产出量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能利用率低于一定水平),一般称为产能过剩。
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收集和测算企业生产能力或产能利用率是较为困难的。国际上对产能利用率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1 产能指数法
以美国为代表。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进行定期(月度或季度)抽样分析,以报告期产出与上年末(基期)产出对比,形成企业产能指数基础数据,进一步计算得出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一般以81%为正常值,高于85%时定义为产能不足;低于79%时定义为产能过剩。
1.2 产量指数法
以日本为代表。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月度统计指标为依据,以报告期产量除以基期产量(某年度产量数,一般以10年最后一个年度为下一个计算周期的基数),算出每个产品的实物产量指数,再按照产品不同权重赋值加权平均后计算出全部工业品生产指数。比较各月度、季度间数据可以观测工业生产指数波动变化情况。同时以生产指数除以产能指数还可以进一步得到企业开工率也就是产能利用率指数。
2 现阶段我国企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类型
从本质上看,产能过剩都是供过于求或供求不平衡导致的企业正常生产能力不能完全发挥。但形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却十分复杂。除了因宏观经济周期性剧烈波动、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造成普遍性供大于求和产能过剩外,还存在许多特殊情况和类型。中国国内情况因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各地区间因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梯度差异、产业转入和转出加速等多种因素影响,产能过剩的原因更为复杂。大体上,可以根据成因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2.1 应急储备型
出于对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需要,政府对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进行有计划战略储备,在急需时可以迅速动员起来投入生产。典型的如军工产品、石油及战备物资、应急救灾产品、公共卫生防疫产品、特种药品等。相关企业平时保留一定规模封存产能或保持低水平生产,需要时再迅速启动形成最大生产能力。相应的,国家对企业产能储备给予一定补偿。
2.2 周期波动型
某些行业因原料生产季节性限制或需求侧周期性有规律波动,产能发挥一般在一年中出现有规律的季节性变化。造成产能利用率周期性上下波动。典型的如一些农林水产品加工、水力发电、火力发电等。而造船等行业因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固有特征,导致在一定时期(一般在5至10年左右)造船市场会经历市场谷底、市场回复、市场高峰和市场衰退几个阶段,企业产能利用率会周期性大幅波动。
2.3 行业垄断型
在少数行业垄断领域,因限制其它投资主体进入、国家价格管控、市场渠道垄断等而存在垄断利润,垄断行业内不同利益主体为争取自身更高的业内地位,往往千方百计扩张自己的产能,导致全行业产能利用水平下降。但往往这种现象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大众所认知。而在一些市场未完全放开或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的领域,如钢铁、炼油、汽车、有色等,因民营资本要分享原来由国有资本独占的领域,依靠更低成本、突破现行规则而大量进入,国有资本一时又难以退出,从而造成产能过剩。这种情况往往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既难以承受国有经济快速退出的风险,又希望进一步放开市场让民营资本占有更大的份额。
2.4 环境约束型
虽然从市场需求分析不存在产能过剩,但因为受企业所在区域土地、能耗、资源、排放等外部性制约,这些产业的产出贡献已难以补偿其环境代价,产业比较优势下降,政府会限制其产能完全发挥或采取措施引导产能转移,在此过程中会导致相关企业产能
利用率下降。如重污染地区的高耗能产业,中心城市内的低附加值产业等等。
2.5 技术替代型
因技术进步加快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冲击,导致传统生产方式失去竞争优势。典型的如液晶电视替代等离子电视,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高效低毒药品替代传统农药等。技术替代型导致产能过剩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作用的普遍现象。
3 产能过剩的主要影响
3.1 积极意义
应当承认,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过剩经济。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通过充分市场竞争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各种要素加快由产能过剩行业向产能不足领域转移。因此,在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长时期产能过剩的问题。市场本身就是一个有效的调节器。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市场放开的领域,如食品、纺织、家电、造纸等,均经过了相当长的产能过剩和产能整合阶段。通过企业间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就能达到新的平衡,而且可显著提高行业集中度。从这个角度分析,产能过剩既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又对产业升级有其积极的促进意义。
3.2 消极作用
在市场机制未完全发挥作用、各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企业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就会带来较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因产能过剩引起工业品价格下跌、全行业企业效益下滑,进一步带来企业资产质量恶化、技术进步及可持续发展步伐减缓、银行系统性风险上升等。二是由于低端产业退出通道不畅使过剩产能大量占用土地、能源、劳动力、资金、环境容量等稀缺资源,降低资源使用效率,挤压其它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地方政府为防止企业倒闭被迫采取地方保护、减税让利、资金注入等非市场化手段,导致市场机制扭曲、价格调节机制缺失、企业间不平等竞争加剧。
4 产能过剩的三个不同视角
4.1 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看,只要简单分析国内某个行业生产能力、产量、市场需求、净出口(进口)数量就较容易得出全国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及产能过剩程度。困难的是用行政或其它经济手段自上而下化解过剩产能不仅会影响地方利益和引发社会矛盾,而且对不同的市场竞争主体选择性使用调控工具(产业准入、差别电价、差别税收等)时,其公平性、合法性值得怀疑。
4.2 地方层面
从地方政府层面看,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以本地域内企业有限产能与国内外潜在市场巨大需求相比较,存在明显不对称特征,难以得出本地企业产能过剩的共同结论。地方层面更加看重的是本地产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存在价值(税收、就业、环境影响、拉动力等)。
4.3 企业层面
虽然产能利用情况对企业决策有一定影响,但企业真正关心的是自己能否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生存下去,即企业生产能力、竞争力与实际用户需求之间关系是否匹配。全行业产能是否过剩并不是影响某个企业经营决策的直接因素。
5 建议用产业发展价值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和引导产业升级的依据
产能利用率高低、产能是否过剩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市场供求关系问题,也应当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加以解决。而地方政府更应当关心的是产业的投入产出价值,即产业带来的综合贡献与社会所付出成本的比较。从而在政策层面扶持发展价值高端产业,提升改造价值中端产业,转移淘汰价值低端产业。通过产业价值提升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改革传统以产值、收入、利税等产出指标作为评价产业(企业)的依据,建立以投入产出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价值综合考评体系。作为制订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调整、产业转移的基础。
建立新的产业发展与评价体系,要把政府目标(就业、税收、环境)和企业目标(成长、价值、盈利、可持续、社会责任等)相互结合,寻找最大公约数。把政府可供资源(土地、劳动力、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可利用的有限资源空间内实现工业投入产出价值最大化。新的评价体系应当因各地经济发展基础不同而有所区别,可以考虑设立以下12个方面指标:
1.税收贡献:单位产出税收水平。参照上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利税率指标进行对比。
2.就业贡献:单位资产就业能力。参照上年分行业单位资产的就业人数进行测算。
3.人均收入水平:反映企业对提高收入水平的贡献能力。以上年度行业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测算。
4.拉动贡献:反映本行业对其它关联行业拉动作用大小。可以参照有关行业测评资料,并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
5.竞争优势:反映我省该行业(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优势。可以采用专家打分办法。
6.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般以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测算。
7.技术含量(技术附加值):反映由该产品本身属性决定的技术附加值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附加值。可以采用专家测评法。
8.民生价值:反映该产品对民生、社会、经济安全等重要程度。其中:能源资源类、居民生活必需品类、支农类产品、应急救灾类产品可以赋予较高价值。
9.要素条件:反映该产品生产需要的资源、能源、交通、人力资源供应等难易程度。
10.市场空间:反映国内外市场需求前景大小。
(以下为逆指标):
11.能耗强度: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其中对能源转换类产品和高耗能产品有所区别。
12.环境影响:反映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具体测算办法:
1.赋值法:适应于省、市层级行业同类企业较多、企业样本数较大的情况。
正指标: 最高10分、较高8分、中6分、较低4分、最低2分。
逆指标: 最高2分、较高4分、中6分、较低 8分、最低 10分。
指标选取:根据某地不同情况,可以在以上12项指标中选取部分指标测算,可以采用12项指标测算,也可以适当增加其它指标项进行测算。每项指标分可以采用平均赋值,也可以采用加权法设定每项指标不同的权重系数。如对能耗、环境容量小的地区可以加大能耗及环境影响指标的权重;对就业压力大的地区可以增加就业贡献项分值的权重。
2.企业产能排序法:适应于市、县(市、区)层级同类企业较少、企业样本数较小的情况。
可以先选取评价指标体系,再把所有企业产能按以上指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以中间值为标准,对中间值以上和以下的企业按次序赋予不同分值,最后得出各企业不同产能价值排序结果。
临沂市自2014年起,采用企业产能排序法,引入产业政策、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定性指标和亩均税收、工资水平、研发能力等定量指标体系,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全面产能排查,将企业产能最终划分为重点支持、一般允许、约束控制、淘汰关停四大类别,并采取差别化政策,加快发展优质产能,改造提升一般产能,转化转移低端产能,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值得全省其它地区借鉴。
山东省经信委于2013年成立课题组,以12项指标体系中的10项指标为评价标准(因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平均收入水平两项指标难以按产品进行测算),尝试对全省41个子行业、263种有代表性的重点工业产品进行产品价值量化测评。最后将按分项数值和综合数值进行排序分析。其结果对各地也有一定指导和参考价值。
[1] 郭树言, 欧新黔. 推进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探索[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2]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新山东—科学发展面面观[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
[3] 金碚. 工业的使命和价值[J]. 新华文摘, 2015, (1).
(责任编辑:龙 蓉)
A Research on How to Resolve the Path of Excess Capacity from the Industrial Value
QIU Qingsen
(Shandong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ttee, Jinan 250011)
Excess capacity is the economic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the main problem in new economic stage. It is very complicated that how Excess capacity was caused. Excess capacity contains many different types because it is affected by imperfect many factors including market mechanism, insufficient market competition, different resour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ient, and acceleration of industry transfer. the conditions of Excess capacity has two aspects of the role of the pros and con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value system which can compare comprehensive contribution brought by industry with the social co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and output to provide support to develop high value industry, improve middle end value industry, and transfer the low end value industry. We should reform th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takes value, income, profit and tax as basis to evaluate the industry (enterprise),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value that takes input and output as the main content.
Capacity;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Industry value;Evaluation system
F426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10
邱青森(1962-),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工程师,山东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邀研究员,济南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工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研究、工业结构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