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本科课程的系统目标管理研究
——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为例

2015-12-04刘益宇

科学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愿景

刘益宇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大学本科课程的系统目标管理研究
——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为例

刘益宇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006)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悠久,在通识教育管理方面独具特色,管理理念和方法成熟而先进,形成了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香港中文大学模式”,而这种极具生命力的模式也成为内地高校教育改革学习的极佳范本之一。从系统思考出发,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

系统思考;通识教育;本科课程;目标管理

处于东西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之中,香港中文大学同时秉承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博雅教育”传统。因此,从1963年创校以来,香港中文大学的体制与学制虽不断变动,然而大学领导层一直坚持发展通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同学了解其它不同领域学科所关心的课题,培养学生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务求学生能发展出心智平衡的品格,具备表达、沟通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可以在瞬息变化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在香港中文大学崛起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一直重视通识教育,形成了其独特的通识教育的系统管理模式。

1 塑造全校共同愿景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管理模式的系统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清晰化目标的导向。大学是一种典型的人类组织社会系统,其管理方式完全地体现了社会系统管理的特征,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管理系统是中文大学这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系统目标与中文大学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曾经专门论述过大学教育的目的:“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在随后的实践中,这些成人将会忘记你教他们的那些特殊的细节;但他们潜意识中的判断力会使他们想起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于当时具体的情况。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大学的作用是使你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1]48-49

香港中文大学的清晰化目标的基础是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人们内心的愿力,一种由深刻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是整个组织中的人们内心的图景。这样的图景让组织有一种共同性,它贯穿整个组织,从而在其各式各样的活动中保持一种连贯性和一致性。香港中文大学的共同愿景是:努力成为香港、全国及国际公认的第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并使学校建立于双语及跨文化传统的学生教育、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1.1 塑造共同愿景的第一步是激励开发个人愿景

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中突现出来的。只有这样,共同愿景才能产生出力量,培育出个人的奉献精神和承诺投入。社会学的功能主义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按照一定目标进行行动、发生特定相互关系、承担不同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家庭、村落、企业、学校、民族、国家、等社会组织都属于社会系统。因此,研究社会的出发点是个人的行动。这行动是有目的、有意志的行动,是目的定向和价值定向。帕森斯提出人的行动由五个要素组成:(1)行动者就是要达到自己目的、实现自己价值的个人;(2)行动者的目标;(3)行动者达到目标的各种手段;(4)影响目标和手段选择的环境,包括自然因素以及其它行动者;(5)支配目标手段选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大多数人共享的整个价值体系”。[2]704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之所以开展的如此成功,就在于通识教育已经植根于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人愿景之中。举例来说,中文大学的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从第一任的李卓敏校长到最新的第七任的沈祖尧校长),认为通识教育是实现中文大学“均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塑造共同愿景的第二步是将个人愿景整合到共同愿景

这种塑造是从下而上的过程。愿景的源头不一定是“高层”,关键是愿景分享的过程。比如,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定期举办的的“通识沙龙”,就是精彩的愿景分享会,2013年的通识沙龙主题是“价值、人生与社会”为主题,邀得专家学者主讲,从不同学术领域出发,探讨个人生活以及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问题,集中讨论民主与公义,分别从社会学、教育、经济、性别、文学、宗教等角度出发,反思民主与公义的价值。

1.3 塑造共同愿景的第三步是激励并检验个人真心投入,而不是仅仅作为“愿景宣言”

共同愿景只有在组织成员自愿真心投入时,才会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力量,如果只是得到成员的形式顺从或勉强顺从,组织的效率并不会产生很大改变。组织成员对于共同愿景的信心来源于观察到实行的政策和行为如何塑造了大家的现实。

2 明确隐性管理目标

清晰化目标导向分为两种:显性的目标导向和隐性的目标导向。中文大学的显性目标可以概括为“均衡教育”。香港中文大学自建校初即意识到,要肩负大学教育的使命,就不能单单着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要为社会培养真正的领袖,就应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综观全局而深入分析的能力、包容异见的胸襟和相当的文化修养。大学要达到这个“均衡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香港中文大学的隐性目标可以概括为“将人从偏见、无知、狭隘、傲慢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教养的自由人”。这正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隐性理想。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文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最新发展的不同之处。哈佛大学尤其强调“公民教育”,在2002年,“新通识教育计划”确定了四个目标,分别是:(1)使学生为公民参与(civic engagement)做好准备;(2)教育学生将自己理解为传统文化、理念以及价值的产物和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并积极地应对变化;(4)培养学生了解其言行的道德衡量。

3 构建通识课程目标系统

影响系统行为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调整它的目的或目标。这是因为,目标设定了系统的方向,定义了需要采取校正措施的差距,并指示着调节回路运作的预期状态以及成败。如果目标定义不当,不能测量应该被测量的东西,不能真实地反映系统的状态,那么系统就不能产出期望的结果。[3]193追求错误的目标,陶醉于错误指标是系统扭曲的一大特征。虽然系统忠实地遵守着规则,并产出了特定的结果,但实际上这并非是每个人真正需要的。所以,需要恰当地设定目标及指标,以反映系统真正的福利。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管理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多层次目标系统。通识教育管理的总目标指出,通识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学本科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为全体本科生提供均衡教育,促进学生智性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和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理念和价值;培养他们成为怀抱全球,关心社会的公民,有能力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挑战,作出有识见的判断。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1)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处理新问题的能力;(2)积极思考历久弥新的课题,探讨智性追寻与个人在工作、家庭及社区生活的联系;(3)对中国文化传承及其他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4)培养表达、沟通及批判思考所需的态度及能力;(5)扩展好奇心,广泛阅读,发展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所需的态度及技能。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大体经历了书院通识课程、系统化的“七范围”课程、灵活学分制下的“三范围”课程、重整后的“四范围”通识课程和“两范围”课程、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大学通识“四范围”等六个阶段。共通之处是中国文化范围必修。中国文化范围内可选修的科目有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与文学,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文化与宗教,中国哲学主流思想,中国近代、传统思想史,中国社会,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大纲,当代中国思潮,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之传统与变革等14门。选修领域10个,年度开出选修课达261门之多,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

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改为四年制,为提供学生共同的学习经验与互相砥砺的平台,中文大学推出全新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该课程有6学分。供所有四年制的新生修读。同学将阅读一系列中外经典,在老师引导下,在课堂中与友侪讨论重大议题。课程分为两部分,让同学探索科学与知识的世界,和追寻美好的社会与人生:与人文对话;与自然对话。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系统包含两个目标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是香港中文大学由2012年起开展的一个全新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程分为两部分,让同学透过经典,与自然对话,探索科学与知识世界;与人文对话,反省理想社会与美好人生。其目标为:(1)初步认识影响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想和观念;(2)养成对自身处境及社会议题做智性探索的习惯;(3)积极面对新观念,探讨不同的想法;(4)养成多读及仔细阅读的习惯;(5)清楚及有系统地透过书写与口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子系统是香港中文大学传统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范围,各自特定目标分别是:

范围A“中华文化传承”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

(2)明白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3)透过理性思考,欣赏中华文化

(4)认识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范围B“自然、科学与科技”

(1)描述与所修读科目有关的重要科学发现、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2)运用基本科学方法和理论分析有关自然、科学和科技的议题

(3)主动探索自己有兴趣有关自然、科学和科技的议题

(4)分析人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角色

(5)衡量科学及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范围C“社会与文化”

(1)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过程

(2)认识文化、价值观和信念的多样性

(3)运用研究方法分析有关议题

(4)运用社会文化理论解释有关现象

范围D“自我与人文”

(1)从更开阔的角度审视自我

(2)理解价值观和信念的多样性

(3)面对道德议题,能做出有根据的判断

(4)能清楚表述自己的道德判断

(5)能从开放的角度欣赏各类创作

(6)理性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系统形成了层次性。系统和子系统的包含和生成关系,被称为层次性。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各个子系统基本上能够维系自身,发挥一定的功能,并服务于一个更大目标系统的需要,而更大的系统负责调节并强化各个子系统的运作,那么就产生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有适应力和效率的“香港中文大学模式”的目标结构。

4 发挥系统目标的杠杆作用

清晰化目标导向是“香港中文大学模式”通识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杠杆点。杠杆点是指在系统中的某处施加一个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转变。对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管理系统的成员来说,系统目标就是重要的杠杆点。“培养有教养的自由人”这样的系统目标调节着系统成员的行为,如果这样的系统目标发生微小的变化,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管理将与当前情况大为不同。

当然,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管理系统目标的杠杆调节作用并不会短期内就得以体现,往往会有一个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几乎伴随各种反馈过程,当某个变量的作用需要经历时间来影响另一个变量的时候,就会出现延迟。[5]97在人类社会系统中,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延迟无处不在。比如,现在投入的行动是为了未来得到期望的结果,然而这个结果可能会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不去注意延迟,或者说不能很好地理解延迟,就会导致行动者在追求期望目标时走得太远。在负反馈过程的延迟表明,过于强烈的行动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它不会帮助行动者迅速实现目标,只会导致不稳定和震荡的情况。不断变革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管理系统正是一个正反馈与负反馈循环的过程,在发展中达到平衡,在开放中形成特色,对于内地高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英)A. N. 怀特海著, 徐汝舟译. 教育的目的[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2] T. Parsons,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M]. New York: MeGraw-Hill, Free Press, 1937.

[3] (美)梅多斯著, 邱昭良译. 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8

[4] 梁美仪.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和实践[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0).

[5] (美)彼得·圣吉著, 张成林译.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

(责任编辑:姚 英)

Study on Systems Model of Gene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U Yi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With the unique feature in the idea and manag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ovides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pushing forward education reform of mainland universities. The pattern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as shown some systemic characteristics(such as distinct holistic and relevance). Stand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inking, we can find som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pattern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ystems Thinking;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Target System;Systems Management

G642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5.01.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4YJC720019)、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13SK17)

刘益宇(1982-),男,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系统科学哲学与系统管理、过程哲学。

猜你喜欢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愿景
一起向未来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与启示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20愿景:雅尼克·涅杰-瑟贡在大都会的新计划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的教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