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范式的反思与重建*
——从“预成”到“生成”

2015-12-04刘延波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范式体育教育

刘延波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范式的反思与重建*
——从“预成”到“生成”

刘延波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最终要通过教学范式的转型与发展而实现。从人文视域下“人的生成性”这一视角,对传统体育教学中作为学生的“人”的生存样态以及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检视,认为传统体育教学突出地体现了“预成式”的教学特征,扼制了体育教学的灵动性和创造性,窒息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与超越,体育教学必须走出“预成式”的教学困境,通过“路标式的教学内容”、“弹性化的教学设计”、“灵动性的教学实施”和“情景化的教学评价”等多维度转型,实现教学形态从“预成”到“生成”的范式转变。

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范式转变

目前,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进入深入推进阶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教学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成意蕴。体育作为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如果不从教育学的原点进行反思和改革,就无法把握教育改革的真正动向,也很难得到本质性的转变,教学范式也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体育教学范式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前线,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本研究认为利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体育教学范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现实和理论的观照,探索出一种新的、适合体育的教学路径,促进体育教学范式的转变,成为当下推进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1 预成性:传统体育教学的本质与表征检视

本质上讲,“人并非是‘本质既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生成性存在’”[1]。然而,现实中的体育教学呈现出浓重的“预成性”的特点。

1.1 何为预成性体育教学

“预成”是与“生成”背离的一个概念,它意味着主体活动的“既定性”。就教学活动而言,它遵循的是一种“简单性原则”,教学还未开始就一切既定,它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外部控制和塑造,忽视或否定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和教师的即兴发挥,灌输式的教学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这种预成性思维下的体育教学可以称之为预成性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固然有助于课堂井然有序,甚至更“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满足于体育技术和知识的单向传递,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从而弱化了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抹杀了教学的灵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1.2 预成性体育教学的表征

“预成性”体育教学的表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主要从教学环节这个角度进行剖析,主要表现在“片面狭隘”的教学目标、“定于一尊”的教学内容、“僵化程式”的教学过程和“隅于甄别”的教学评价。

1.2.1 片面狭隘的教学目标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育之效,不仅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还在于“调感情,强意志”。因为,“身体只是人的生命工具,精神才是人的生命本质、主宰和价值体现”[2]。“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式的教学致使“多年的体育教育并没能让孩子把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3]。究其原因,在预成性体育教学中,教师将技术、技能和知识视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此片面狭隘目标下的教学非但不能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1.2.2 定于一尊的教学内容

预成性体育教学遵循的是本质先定的理念,体育教学内容和资源都是既定的、先在的。体育教师将教学内容“定于一尊”,不做加工和处理地传递给学生,排斥预设以外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完全信任学者专家的学术权威,将课程内容不假思索地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缺乏反思与思考能力”[4],致使体育教学成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简单模仿的技能训练。这种既定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总旨是相悖的,不仅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还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能力,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

1.2.3 僵化程式的教学过程

预成性体育教学遵循的是一种僵化的“输入—产出”的运行模式,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执行课前计划。完成教学计划的程度成为评价教学的唯一尺度,这使得体育教学中出现了“集合报数整队齐,三遍立正和稍息;教师高声宣任务,齐步跑步一二一;队列之后几节操,一年四季差不离;讲解示范走一遍,抓紧时间做练习”[5]这样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往往采取控制的管理手段,将学生“修剪”得整整齐齐,程式化的教学遮蔽了学生的灵动性和创造性,使“体育”变成了“体训”,失去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高层次品质的培养机会。

1.2.4 隅于甄别的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从内容上,体育教学评价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然而,预成性体育教学过度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如果学生未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就会被教师贴上“差生”、“笨”等标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学生在身体方面存在显著的先天性差异,以往的教学评价不仅未起到积极作用,还影响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如此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预成性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 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教育学意蕴与价值阐析

2.1 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辞海》对“生成”的解释有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现象)形成;二是经过化学反应形成;三是产生[6]。生成“是对‘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本质主义思维和近代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否定”[7]。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罗祖兵认为,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师形态[8]。孟凡丽等认为,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融教学价值观、认识论、知识观和方法于一体的教学哲学[9]。但诸多学者认为它是对预成性教学的反思与超越,具有以下特征。

非线性。预成性教学过程往往呈现出程序化、单线性的特征,教师对教学严格控制与操纵,这样的教学更像是工厂的流水线。而非线性思维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一种特殊情况。教学是各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过程是复杂的,教学情境是多变的,一种情况的出现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导致的。生成性教学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

创造性。生成性思维强调发展和创造,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都是关系性存在。同样,教育中的人的发展也是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环境和人均具有复杂性,因此人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意味着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发展。生成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掌握课堂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创设新的教学环境,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成。与千篇一律的预成性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具创造性。

开放性。“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10]。开放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要多元、内容要丰富、方法要多样、过程要灵活,尊重学生自主,鼓励其自由、自觉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展现出应有的活力。相反,封闭的、机械的教学必然抑制教学的灵活性,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生成性教学的保障,开放的思维、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2.2 生成性体育教学:促进新型教学形态的重建

生成性体育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理念,还教师以灵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还学生以生动的充满启发性的课堂。生成性体育教学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打破了以往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模式,促使体育教学更加关注教学中的人,使体育教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2.2.1 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深化

“新课改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传授知识不应是教师的唯一目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1]。”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关注学习结果与预设目标的契合,这种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已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倡导体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导向性目标,在保障学生体能提高的同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正如季浏所说,在体育教学中,“提倡通过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努力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目标”[12]。

2.2.2 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

生成性体育教学内容不再以教师的个人知识和经验为本位,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合理预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创造“额外”的生成性资源。在体育课堂中一切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都将变得有意义,不再局限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受天气、器材、学生素质、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复杂,往往出现一些偶发性事件。对于偶发性事件教师不可一味摒弃和规避,应合理地分析,对于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件,教师应正确引导,发挥其教育价值。

2.2.3 有益于体育教学过程的拓展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发展。”[8]预成性体育教学中也有过程,但对知识技能的过于追求,使体育教学变成单线性的灌输过程。比较而言,“生成的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独舞的天下,而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舞台”[13]。在这个舞台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自主性,使得二者的双手和大脑被解放,不再遵循固有的模式。生成性的教学过程从以往的单线式被拓展为复杂的、立体式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灵活的和具有创造性的。

3 从预成走向生成:路径与策略

走向实践是任何一种理论和观念的宿命,是其价值的现实印证。任何教育理论和观念在走向实践的过程中都需要教育实践者充分地学习和领悟,矫正以往陈腐的教学观念,遵循正确的路径。体育教学范式从预成性走向生成性亦是如此。

3.1 构建路标式的教学目标

生成性理论下,“目标”的价值不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必须到达某一点,而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14]。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只是为教学提供路标式的指导,不应是僵化的、狭隘的。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所强调的不再是细化的、具体的以“三基”为目的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内生的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宗旨的概略性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并非一成不变,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景、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调整,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优化发展。

3.2 追求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生成性体育教学要求教师抛却以往精细的、刚性的体育教案,采用宽松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设计。教案是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习得为目的,而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全面发展为目的,更具有人性化和生成性。弹性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给学生足够的留白,以便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生成和创造。弹性的教学设计依靠发散式教学思路为学生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3.3 灵动性地实施教学

体育教师应灵动地实施体育教学,一方面因为人是生成性的存在,“人的生成并不机械地沿着预订的轨道行进,他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多种可能的选择”[15];另一方面因为体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身心交往互动。灵动地实施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核实教学情境,一旦出现偶发事件,就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应对各种改变,甚至是根据教学现场的特点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教学能力,这也是灵动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

3.4 采取情境化的教学评价

情境性的教学评价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即时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强调评价的参与性、及时性和灵活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情境性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能了解整个班级的学习状况,还要把握每个个体在教学情境中的状态,针对性地采取评价策略;对于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要具体情况具体看待,积极引导;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二者的选择要参照具体的教学情境,不应机械地使用某种评价方式。

4 结语

“生成性教学兴起的根本动因与价值就是它顺应了人性解放的需要”[16]。生成性教学下的体育教学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为目的和归宿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准则的教学,是以实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教学。实现体育教学范式从预成性到生成性的转变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来说是重要的,但也是艰难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弃传统之糟粕,取生成之精华,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1]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11):17-27.

[2]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6.

[3]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突破——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

[4]李小红.教师课程创生的缘起、涵义与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05(4):24-28.

[5]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6.

[6]夏征宇.辞海(第3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085.

[7]李可兴.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0.

[8]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 2006(10):28-33.

[9]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2-27.

[10]李祎,涂荣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41-44.

[11]王姗姗,论教育生成性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50-52.

[12]季浏.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799-801.

[13]阳红,程良宏.生成性教学视野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76-80.

[14]李祎.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6(5):7-12.

[15]岳伟,王坤庆.生成性存在:当代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29-36.

[16]张俊列.生成性教学的兴起、失范与规范[J].中国教育学刊,2011(6):37-40.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port Teaching Paradigm in Curriculum Reform

LIU Yanbo
(Humanity Dept.,Jiangnan Univ.,Wuxi 214122,China)

The curriculum reform concept is transformed and realized through teaching paradigm.The paper examines the survival state of students as human in traditional sports teaching and the nature of teaching viewed from the angle of generativity of human.The traditional sport teaching fully embodies the feature of preformation and restricts the creativity and flexibility of sports teaching and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The sports teaching should abandon the preformation and transform to generativity through landmark style teaching content,flexible teaching design,flexible teaching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evaluation.

curriculum reform;sports teaching;paradigm change

G807.01

A

1672-268X(2015)03-0080-04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GD11CTY01)。

2014-11-10 )

猜你喜欢

范式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题解教育『三问』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