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发展历史与趋势*

2015-12-04田祖国李玲玉王庆庆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武术方向

田祖国,李玲玉,王庆庆

(1.湖南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2.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416000)

武术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历程入手,对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厘清在职业导向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关系。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发展历史

1.1 武术专业的形成与武术专业课程概况

1.1.1 武术专业的形成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设置是以武术专业的发展为前提的,武术专业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前身。1954年武术成为体育院系正式的课程,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相继设立了武术系,1961年我国有了专业的《武术》教材,1963年武术成为了教育部规范下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了第一个招收武术专业硕士的院校。随着学科的发展发现,武术专业所培养的单一方向的人才较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适时适度地对原有的武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1.1.2 武术专业课程概况

武术专业内容在民族传统体育课中占主导地位。随着武术学科的发展,武术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逐渐趋向单项内容系列化,打破了原武术课包罗长拳、长短器械或太极拳等内容的状况,使学生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和多种功法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与掌握[1]。武术专业或者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培养方向,主要划分为武术套路和散打。武术又可以大概分为攻方技击武术、艺术表演武术、健身养生武术,其培养目标相应地基本定为培养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的武术专门人才[2]。

1.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确立与研究方向

1.2.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确立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定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专业改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一的武术专业方向被取代,分为了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三个专业方向。自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开始得以确立与发展。

1.2.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研究方向

作为一门学科性质独特性的体现,与独特的研究对象所相对应的往往是一门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在武术专业扩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初期,对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内涵、课程教材和培养目标等的研究和探索同样刚刚起步。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的研究必须立足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建设的迫切需求。专业方向的设置是一个专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及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人才[3]。

1.3 武术专业课程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关系

武术专业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前身,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以武术课程为核心的独立学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背景下对武术专业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包括武术专业方向,并且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结构体系等初步形成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快武术专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的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发展现状

2.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分为武术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养生保健、民族民间体育三个方向。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逐渐向单项系列化方向发展,如:长拳系列、太极拳系列、器械系列、对抗系列、木兰拳系列、健身保健系列等,舞龙、舞狮、抢花炮等民俗体育单项也进入课堂[2],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汤立许,饶英等(2008年)通过对我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17所院校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查得出:“100%的开设有套路与散打、58.3%的开设有跆拳道、45.83% 的开设有摔跤、37.5%的开设有养生、37.5% 的开设有舞龙舞狮、16.67%的开设有拳击,还有一些擒拿格斗、柔道、短兵、木兰拳、太极推手、中国象棋等只有极个别学校开设[4]。根据调查与分析可知,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占有主要地位。

2.2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材现状

现阶段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材比较匮乏,与其自身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须依赖体育教育课程而存在是相关联的。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应从现代体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和专业目标出发,结合体育文化的目标,组织专家和教授编写专业教材,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5]。

2.3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体育专业的一个分支,在体育教学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教授学生获得单项项目的运动技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教授的方法。而对于非体育专业生,主要是以选修的方式进行,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一到两项体育项目技能的基本学习。在学校资源投入和开发方面,很多高校存在民传师资力量缺乏、场地器材设施不全、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不力、校本教材建设不够等问题,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的课程需要。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民传体育课程的开展将展现新的活力

体育基础课程的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而课程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健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中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占主导地位,而近几年来少数娱乐健身项目逐步走进课堂,并且取得很好的成效,受到学生的喜爱。

3.2 职业导向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社会大众化趋势

21世纪,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更加有条件关注身体健康和精神感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性,比如苗族的竹竿舞、苗鼓、摆手舞等被许多人所了解、熟知和流传。对于现代体育运动而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具有文化魅力并接近人民日常生活,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承,这也无疑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提供了一个更加具体化和社会化的目标。

3.3 文化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性日渐突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文化要在传承中才能彰显其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是体育与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中,太极、散打等很多项目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并且日益走向世界,学生只有通过对各类传统项目的学习才能够深刻领悟到民族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继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因此,必须保护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学生,面向社会,放眼未来。

3.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自身特征决定未来课程发展将会多样化

有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及其目标体系进行理论建构,认为: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学校性质及办学条件、民族体育多样性的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的依据,体育教育性、人才市场需求性、科学性与动态性、可持续发展性、兼顾办学条件是专业方向设置的依据[7]。论证了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设置为武术、养生、民间体育3个专业方向的可行性。学校体育教育根据这三个专业方向,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子方向。

3.5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开设的地域范围将具有广泛普及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并在此流传和传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因素制约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育要在各地区得到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发展各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要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即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与地方的一种课程,这为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5],也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各个地区学校创造了条件。并且在具体实施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少受场地器材等的限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族文化底蕴,适合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偏远地区开展。

[1]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241-243.

[2]关铁云,李冬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3):120-122.

[3]王飞,曾天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124-126.

[4]汤立许,饶英,罗远东等.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建议[J].体育科研,2008(2):90-92.

[5]刘旭东.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李朝旭,李旺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2):66-69.

[7]朱建亮.我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武术方向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2年组稿方向
中华武术
2021年组稿方向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2021年组稿方向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