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场舞演变及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5-12-04吴彩荣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7期
关键词:舞会民间舞蹈广场

吴彩荣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南京 210016)

广场舞蹈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具有特殊的表演形式和热情欢快的表演内容,以集体舞为主体,具有热情开放、欢快自娱之特点[1],因此在进行本研究时应把握广场舞“表演性、集体性”和“娱乐性”的特征。目前广场舞已经发展成为最受大众喜欢的健身项目之一,但是国内关于广场舞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难以为该项目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该文研究广场舞的演变和文化溯源,理清广场舞的发展脉络,为广场舞的发展及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1 古代广场舞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1.1 原始氏族时期的广场舞

1973年秋,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属马家窑时代的彩绘盆内壁绘有三组手牵手的舞者,每组五人[2],说明在原始氏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广场舞的雏形。原始氏族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集体蹦跳并佩戴鹿角、羽毛等饰品,来庆祝狩猎成功及丰收喜悦,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最早的狩猎舞蹈。后来人们在集体跳舞时,自然联袂成圈,此后舞蹈常常围绕簧火、旗帜、花树等作为标识的共同中心,这个中心既是空间中心,又象征精神中心,为众心之所归,它们因此成为神性、民族、社会等的象征,演变为圣火、图腾柱、神树等[3],此时的舞蹈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表达对于自然、神灵的敬畏,逐渐成为古代图腾文化的表现形式。《吕书·古乐》中记载炎帝神农时的太古部落朱襄氏,“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注重舞蹈语言,有成套程序化的面容、形体、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4],此处五弦瑟指配有琴声的集体舞蹈,由此可见在当时人们已经将舞蹈用于向自然和神灵祈福。

1.2 奴隶社会时期的广场舞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制度的形成,后经商朝的发展和积淀,到西周时期,奴隶制到达鼎盛时期。奴隶社会时期,为巩固统治,在满足统治阶级娱乐的基础上,舞蹈逐渐被用于表达统治阶级的意愿,由此催生出宫廷舞蹈和祭祀舞蹈两种形式。

夏朝形成了以祭祀天地和祖先为目的的乐舞《韶》,同时因统治者贪图享乐,为满足自己享乐的欲望,便开始组织专门的机构来组织演员,编排舞蹈,以满足一己之私欲,催生了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即宫廷舞蹈。统治阶级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乐舞的编排,并且有专门的女子从事舞蹈表演。《管子·轻重甲》 记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6],可见当时宫廷舞蹈已经十分盛行。商朝建立后为纪念商汤伐纣而创作了乐舞《大濩》,并成为商朝后代祭祀的大型舞蹈。周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制社会的到达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乐舞为基础的“礼乐制度”。周朝成立“大司乐”收集和编纂舞蹈,形成了以《大舞》和《小舞》为代表的舞蹈。《大舞》用于歌颂君王功绩和贤德,又因歌颂尧、舜、禹仁德治理天下和商汤、周武王以武平定天下而不同为“文舞”和“武舞”。《小舞》起源于原始舞蹈,用于祭祀和贵族宗教教育。在此基础上,周朝首开雅乐舞之先河,确立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格局[2],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礼乐制度。周朝礼乐制度的确立,集此时期舞蹈之大成,要求“舞”的仪式和情感必须服从于社会制度的“礼”,此阶段的舞蹈直接为阶级的意志服务,统治者必须让乐舞有利于自己的统治,这自然就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舞蹈由原有的祭祀作用逐渐被统治阶级赋予了“教化民众”的政治意图,带有浓重的阶级色彩,不能僭越。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广场舞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思想上形成“诸子对垒,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文化形成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对于原有阶级严明的文化传统思想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礼乐制度”面临瓦解。

民间思想的解放和交融,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开展,从而带动了自娱民间舞蹈的兴起。此时的民间舞蹈与礼乐舞蹈相比形式更加随意,追求“感官享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自娱而舞的风气逐渐形成。《庄子·马蹄》一篇中记载:“夫赫青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7],这里“鼓腹而游”即敲打腹部为节奏而进行舞蹈,说明当时的舞蹈已经具有明显的自娱特征。《诗·大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暖叹之;暖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是对当时人们自娱而舞的记载。

民间舞蹈的兴盛和广泛开展,对宫廷正统舞蹈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宫廷舞蹈不断吸收和借鉴民间舞蹈,使得宫廷舞蹈的形式更加多样,表达更加轻松欢快,成为统治阶级声色享受,称之为“靡靡之音”。此时新型宫廷舞蹈的功能,已经从原有的祭祀和教化功能为主转变成为娱乐、消遣功能为主。

1.4 封建社会时期的广场舞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从而开启了长达五千年的封建主义体制。此时期虽然经历不同国家的更替,但是舞蹈基本维持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两种形式。

朝代的兴盛与更替,宫廷舞蹈的种类和内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更加注重舞蹈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作用,更加注重视觉享受,政治教化作用进一步简化。虽然朝代的更替,宫廷舞的一直流传至清代,主要原因此时期的宫廷舞蹈能够有效的满足统治阶级自身娱乐的需求,这也是宫廷舞蹈得以流传的内在动力。此期间,民间舞蹈讲究形式的质朴自然。一方面我国属于多民族的国家,在朝代的更替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的融合,必然带动了广场舞的民族性交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和南北地域的差异导致民间舞在流传和演变的过程中地域性差异明显。

2 近代广场舞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2.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广场舞

19世纪40年代,中国爆发鸦片战争,标志着我国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折。社会制度的改变带动经济制度以及人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广场舞的发展和传承造成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我国统治阶级政权没落,社会动乱,宫廷舞蹈逐渐消失。近代民间舞蹈基本保持了清代的习俗,在喜庆佳节,迎神赛会中,以娱乐的方式在广场演出[8],此时民间舞蹈出现了迎合市民的搭台乐舞表演,标志着广场舞开始逐渐以民间舞蹈为主,并开始走进普通民众,为后来广场舞的民众化普及奠定基础。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秧歌运动

20世纪40年代,人民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文艺宣传革命,歌颂革命,鼓舞革命,教育人民,暴露黑暗,打击敌人”[9]。《讲话》从全国整体出发,要求文艺需要为革命服务,从而指明了该阶段的文艺工作方针。陕北政府率先响应号召,在原有秧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嵌入大量新政权意识形态的政治元素,以此基础上发动了“新秧歌运动”,并且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秧歌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秧歌运动更是被赋予了“兴甲兵而制礼乐”的意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对新政权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人们从亲身参加的种种新鲜事物中所得到的迷惑不解的感受。年轻人,特别是参加示威和游行的年轻人中,学会并且表演‘秧歌舞’成为时髦之举”。

新秧歌运动,被赋予革命动员作用,已经成为当时政治宣传和引导的工具,符合当时文艺需为革命的服务的总体战略要求。广场舞的“政治化”实际上是直接丧失了舞蹈的“自主性”,而被“工具性”地要求“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政党和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服务。

2.3 文革时期的忠字舞

文革期间,全国以“阶级斗争”为主,文艺领域最先遭受打击,舞蹈也受到重创。一九六七年,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文艺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全国文艺舞蹈团体全面进入“斗、批、改”。十年文革期间前后,民间舞蹈遭受全面受限,而用以表达对于领导人忠心的忠字舞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兴起。忠字舞动作简单,表演者要求统一穿着军装,一遍跳舞一遍歌唱赞颂毛主席的歌曲,从而表达对于领袖的无限忠诚。忠字舞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单纯的歌舞形式,而是一种带着有政治意味和宗教性质的表现对毛主席无限崇拜的仪式活动。[10]

2.4 改革开放时期的广场舞

2.4.1 广场舞冰河期

1980年公安部和文化部下发《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通知》认为“舞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问题,将舞会认为是当时不安定的社会因素,要求在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际舞”。随后《关于取缔伤风败俗舞会的通报》的出台,再一次明令禁止民间开展广场舞活动。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国家从行政层面严厉打击和控制广场舞的发展,广场舞进入冰河期。

2.4.2 广场舞破冰期

随着全国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逐步扩大,全国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呈星星之火展开,广场舞也再次迎来新的机遇。1984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将原来的禁止开展广场舞活动改为一定程度上限制广场舞活动。1985年4月,天津市政府出台的《舞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允许各单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单位内部为职工举办舞会,允许组织职工进行交谊舞培训”,成为全国率先开展广场舞的地方。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举办营业性舞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种客观需求”。从此以后,广场舞迎来全面复苏期,全国各地舞会的开展促进了广场舞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广场舞成为当时时代新兴事物的代表,也显示出当时全国对于外来事物的接纳和对外来文化的融合。

3 现代广场舞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21世纪初开始,广场舞大量辐射到城市农村,并蓬勃发展。特别是2002年,排舞进入我国,与我国传统的舞蹈想融合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广场舞被誉为是继广播操之后,中国第二大全民参与的、时尚健康的、与国际接轨的、颇具时代特征的文体健身活动。2005年开始的创文创卫活动,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全民健身活动,更是推动了广场舞的传播。目前为止广场舞蹈的内容与风格,从民族的到世界的,形式日益多样,已经形成了“原生态的舞蹈、踏歌型的广场舞”等多种类型。研究表明广场舞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陶冶心灵,提高协调能力[11],但现在广场舞不仅仅是具有健身功能,广场舞已经集娱乐性、集体性和健身性为一体,走进社区,走进广场成为城市或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社区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项运动的兴衰演变必然由时代的社会文化发展主流和主导价值取向所决定,广场舞也符合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广场舞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被赋予了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文化内涵。历史表明,只有广场舞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相统一时才有利于该项目的发展和传承。因此要理清广场舞的历史发展脉络,充分挖掘广场舞的文化内涵,才能合理的规划该项目的发展。

[1]杨玲.广场舞对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2(9):196-197.

[2]天伊.中国舞蹈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7,12.

[3]刘宗迪.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J].民族艺术,1998(4):101-112.

[4]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5

[5]金光辉.古代舞蹈[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19.

[6]姜涛.管子新注[M].山东:齐鲁出版社,2006:529.

[7]杨柳桥.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1.

[8]文强.中国舞蹈史[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15.

[9]胡为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典意义与现实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0(4):104-110.

[10]阎成立,聂敏捷.特殊时期特殊的歌、舞-忠字舞[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4):147-150

[11]刘生杰,郭显德.太极拳与广场舞对中老年妇女健身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49(5):103-105.

猜你喜欢

舞会民间舞蹈广场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布鲁塞尔大广场
舞会
化妆舞会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会之王
广场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圣诞舞会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