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对广场舞的接纳与发展①
2015-12-04鄢长安刘灵志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0870盘锦市高级中学辽宁盘锦400
鄢长安 刘灵志(.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0870;.盘锦市高级中学 辽宁盘锦 400)
高校体育教学对广场舞的接纳与发展①
鄢长安1刘灵志2
(1.沈阳工业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870;2.盘锦市高级中学辽宁盘锦124010)
摘 要:广场舞是集健身与形体于一体、配以优美节奏音乐并在广场等宽敞地方开展的一种群体性健身舞蹈活动,是体育与艺术在舞蹈中的完美融合。该文运用文献综述法论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广场舞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为拓展广场舞运动的开展领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发展,加强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加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广场舞接纳发展
刘灵志(1970,4—),男,辽宁盘锦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培养目标以及教学体系等诸多方面实现了调整、重置与创新。加强与社会体育的“联姻式”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实用价值,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积极引入社会体育的活性元素,构建全新的体育发展体系,就成为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取向。广场舞是一项具有突出社会功效的集体健身活动,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引领与促进下,已发展成为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热门项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通过对广场舞发展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受众群体的单一性已造成了广场舞社会实用价值的流失,这对于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众体育健身运动的持久性发展,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积极探讨广场舞普及与发展的全新路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基于此,该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作为研究视角,对广场舞运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普及于高校校园领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阐述,旨在于为拓展广场舞运动的发展领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1 高校体育教学接纳广场舞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高校体育教学接纳广场舞的可行性分析
1.1.1高校校园具有开展、推广与普及广场舞运动的资源优势
高校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领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具有优雅、清幽的校园环境,能够满足广场舞运动的开展与普及。无论是现代化的运动场,还是清洁优美的校园广场、林荫甬道都是开展广场舞活动的理想场所;其次,高校校园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广场舞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具有积极接纳与有效包容的功效,能够从文化层面给予广场舞的融入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再次,相比于社会体育的发展而言,高校体育在基础设施、资源条件以及科研保障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确保广场舞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以及在高校校园的普及与推广。最后,高校校园的学生群体与教职工群体,具有成为广场舞运动爱好者与参与者的巨大潜力,从而在受众群体方面能够为有效地接纳广场舞运动、并促进其普及与推广,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
1.1.2完善的健美操教学体系具备了接纳广场舞的基本条件
广场舞隶属于健身操范畴,与高校健美操具有同质性。目前,健美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科目,无论是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教学器材的配置,还是在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状况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完善性,因此,能够在实现对广场舞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确保其迅速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减少或避免广场舞在高校校园因“水土不服”而出现停滞或步入发展误区的现象产生。
1.1.3全新价值取向的确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创新与重组,能够为广场舞运动的有效融入提供必要的引领与规范
为了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效接轨,高校体育教学对其价值取向进行全新的调整与确定,传统的以体育技能传授为核心的培养目标被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新型目标所替代。与之相关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固步自封的组织体系以及强制性特征明显的管理手段得到有效的摒弃,开放、兼容、自主以及凸显“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体系得以构建。正是这种凸显开放与兼容特征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广场舞运动的有机引入与普及发展,提供必要的引领导向,用以确保接纳行为的规范与实效。
1.2高校体育教学接纳广场舞的必要性阐述
1.2.1实现对广场舞的接纳,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增容与拓展的有益尝试
目前,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应积极自主地加强与社会体育的接触与交流,通过对社会体育元素的整合与植入,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全面拓展与创新。广场舞是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热门项目,实现对广场舞的有效接纳,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实现对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增容与拓展。这对于创新与构建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参考意义。
1.2.2实现对广场舞的接纳与融合,是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给予高校体育的必然诉求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一方面,高校体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理论与技能的培养,使之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育素质能力体系,达成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社会体育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的体育素养需要在社会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加以检验与完善,其终身体育思想需要在不断地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进程中实现进一步的深入发展。基于这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实现对广场舞的有效接纳,不仅能够拓展广场舞的发展领域,开创广场舞全新的发展局面,同时,还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这对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2.3接纳广场舞运动,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有效对接与融合发展
广场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这一点从广场舞的火热的发展态势以及庞大受众群体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因此,促进高校体育对广场舞的有机接纳,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行为,是一个经验积累与对策调整的发展过程,能够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效对接提供较为完善的参照模式。
1.2.4提高广场舞受众群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为推动广场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将广场舞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使之成为全新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技能传授与理论培养,使得广大学生的广场舞运动素养得到切实的提高,进而形成一个具有较高广场舞综合技能的受众群体,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广场舞运动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同时,还能够确保广大学生肩负起对广场舞运动的不断创新、促进广场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责任。
2 高校校园广场舞的发展途径
2.1构建完善的高校广场舞教学体系,为促进广大学生广场舞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产生、发展与普及,离不开受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因此,相对于广场舞运动而言,实现在高校校园普及与创新发展的首要环节就在于受众群体的构建与培养。这就要求高校体育在对广场舞进行有效接纳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广场舞与健美操的同质性特征,借助高校健美操教学的资源保障,构建完善的高校广场舞教学体系,用以向学生传授广场舞的相关理论以及广场舞运动技能的全面培养,确保学生广场舞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发展与提升。这对于构建高素质基础的高校校园广场舞受众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为促进高校校园广场舞运动的不断创新与普及,提供必要而保障。
2.2充分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来组织开展广场舞活动,确保校园广场舞运动呈现出常态化的发展态势
常态化发展态势是衡量体育运动项目普及程度的重要标准,高校体育对广场舞的接纳,不仅仅是为了充实教学内容,而是为了促进这一具有重要社会功效的体育健身活动能够在高校校园得以不断的创新与全面的普及。因此,如何促进高校校园广场舞常态化发展态势的形成,就成为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由于广场舞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相对较低,不受参与人数的限制,在运动时长和运动频率上也具有明显的自主性,为广场舞运动在高校校园实现常态化的开展与普及创造了便利条件。这就要求应充分发挥高校校园的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或课间的闲暇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广场舞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过程中,运动场、校园广场、林荫甬道,甚至教室、走廊都可以成为理想的活动场所。由此可见,实现对高校校园环境资源与空间优势的合理运用与充分发挥,是推动高校校园广场舞运动城乡常态化发展态势的重要基础。
2.3组建高校校园广场舞团队和俱乐部,用以实现对校园广场舞运动的有效组织与规范管理
为了确保校园广场舞运动有组织、按计划的开展,提高其规范化发展程度,组建高校校园广场舞团队和俱乐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广场舞团队负责对校园广场舞运动的宣传与推介,来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场舞俱乐部则充分发挥其组织凝聚力,制定相关的规范化准则,对学生的参与行为起到积极的调动与约束作用,从而确保活动开展的实效性。这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校校园广场舞运动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还能够为校园广场舞运动的常态化发展,提供规范化的组织与管理,从而推动广场舞运动在高校校园的深入普及与全面发展。
2.4构建高校校园广场舞与社会广场舞的交流平台,实现彼此间的互动与互融
高校体育通过对广场舞的接纳与整合,并依据高校体育的实际特征构建起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确保高校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广场舞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广场舞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时,还能够为广大学生未来参与社会广场舞的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确保高校广场舞教学活动的社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实用价值,加强与社会广场舞运动的不断接触与交流,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来构建高校校园广场舞与社会广场舞的交流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走出去”即支持与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广场舞运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开展等相关实践环节,来加深对广场舞社会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检验自身素质能力体系的缺失,进而加强对社会化元素的不断引入,用以实现对自身广场舞素质体系的充实与完善;“引进来”是通过与社会广场舞团体建立“联姻机制”,以表演的形式将社会广场舞引入校园,为学生体验社会广场舞运动的魅力与内涵,创造有利条件。这不仅能够确保高校校园广场舞实现常态化的社会化发展,同时,对于推动广场舞运动的全面普及,更具有突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雯.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今日科苑,2008(2):211-212.
[2]李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194-197.
[3]宝日格乐.高校舞蹈与校园文化互动影响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14.
[4]刘笑艳.浅谈校园舞蹈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86-87.
[5]游洁.新形势下加大高校舞蹈文化建设力度的探索和再认识[J].高教论坛,2006(5):53-55,58.
作者简介:鄢长安(1963,6—),男,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大众健康。
课题来源:①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课题,课题题目《辽宁省城市居民健身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广场健身舞的实效价值研究》,课题编号:2015Lslktzityx-03。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