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发展差异因素分析①
2015-12-04李敬雯任文君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西安710049
李敬雯 任文君(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 陕西西安 710049)
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发展差异因素分析①
李敬雯任文君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西安710049)
该研究以区域差异与体育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一视角对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探讨,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竞技格局的特色,为今后我国区域体育的发展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指导。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发展差异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认清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可以积极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所在,使各地区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群的培养与布局更加科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一些弱势项目和潜在可发展项目制造空间。
区域特色竞技体育差异因素后备人才对策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国家实施的扶持政策等不尽相同,导致各地的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竞技运动中显示为东中西部地区竞技实力差距明显。通过分析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发展、人力资源条件、体育人才的人种差异以及体育运动学校的区域性分布等因素。竞技体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竞技人才的比拼,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我们有必要对于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寻找不同区域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势,为国家制定后备人才培养策略提供参考。
竞技体育人才区域差异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或者地区培养的体育人才比另一些区域或地区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造成人才分布上的不均等,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造成体育人才区域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也许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还有可能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 经济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是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代表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因素也决定着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是竞技体育的基础。
1.1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发展状况和水平呈现出极大的差别。具体可表现为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两大方面。
8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点是在资金配置、政策配置上实行重点倾斜,给沿海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形成沿海与内地之间巨大的政策落差。近几年,对高度向沿海倾斜的区域经济战略作了调整,但我国三大地带间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而西部地带大部分省区都明显慢于全国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地带性差距扩大的结果,使三个地带人均经济指标的差距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2经济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竞技体育的竞技水平和成绩越来越多依靠运动训练的规模和体育科技的水平。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新的测试检验手段,新的训练方法、高素质高潜能的运动人才,对提高运动成绩有着显著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竞技体育的竞争也是各国在体育领域投入的科技与财力的竞争。竞技体育的发展,甚至是科技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体育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这就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经济作为体育发展的基础,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制约着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受到体育经费数量的制约,体育经费投入越多,用于体育科研,体育训练,科学的选拔人才上的实力就越强。因此,经济对体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地理因素
我国领土面积大,南北跨度从北纬45°,到北纬20°,东西跨度从东经73°,到东经135°,这决定了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复杂性集中表现为气候的复杂性以及地形地貌的差异性。高纬度地带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多风少雨;低纬度地带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多雨潮湿。秦岭淮河以南是湿热的亚热带气候,1月的平均气温大于0℃,年降雨量在800mL以上,降水量的年平均变率在20%以下。在每年的冬季,南北的气温有巨大差别,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国奇花异卉,争奇斗艳。差异如此之大的气温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同时,也导致了各省区域发展竞技体育的特异性。
另外,我国西部高东部低,中部呈现丘陵和平原,形成三大阶梯。西部的高原地形,高压低氧的地理条件为我国的高原训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南和甘肃利用地处高原的优势,把重点发展体能类耐力项目作为本省的战略重点。云南海埂海拔1897m,青海多巴海拔2366m,是我国两个重要的高原训练基地。地处北方的新疆和内蒙古利用辽阔的草原发展马术运动。而地处东部地区的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则根据地理位置发展水上项目,球类项目,东北地区则有利于发展雪上项目和冰上项目。
我国自然地理条件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和空间运动上的差异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区域多样性提供了前提。但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竞技体育发展需要,这种地域上的差距在逐渐输小,深处东部地区的运动员也可以到西部地区进行高原训练,也可以到北方进行冰雪项目训练。
3 社会发展条件
发展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影响和制约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者可谓相辅相成。他们二者共同的发展又会对竞技体育起到影响的作用。体育是一个社会的活动,而社会的发展包括人口、教育、文化、环境、基础建设、人类发展等多项社会指标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前列,但相对于我国人口基数来却是很小的一个人群。体育人口数量以及从事体育运动人口的比例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开展的深化程度,也反映着这个国家的体育素质。教育和文化在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体制、教育制度以及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严重影响着体育的发展。另外,体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育氛围。近几年,公共体育设施的大力投入使用,对于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体魄起到了带动的积极作用。当前,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上看,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少数沿海地区已达到世界水平,但还是有许多内陆地区仍处在世界低水平。这种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或者地方性差异也必然造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例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发展水平高,社会资源丰富,能够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竞技体育发展也相应较好。但受到文化、地理条件等影响,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时间段,某些省市单位的某些项目或者项目群的竞技实力,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也会出现较好的发展。
4 人力资源条件
所谓人力资源,也称为人力资本,是指某种可以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竞技体育的主体是由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首先,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核心。运动成绩是衡量竞技体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运动成绩是通过运动竞赛而表现出来的。运动员是运动竞赛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人力资源核心的运动员方面,二三线运动员人数体现了该区域的后备力量的充裕程度,一线运动员人数体现了该区域人力资源的“量”,国家级和国际级运动健将人数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近几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数量,运动健将及国际健将培养人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其次,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教练员在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运动比赛、运动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千里马总需要伯乐的赏识,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总是从选材开始的,一名好的教练员能够找到那些好的运动苗子。并在他们身上施加合理、科学的训练,使其运动潜力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教练员在运动员的一生中,对于运动员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也要求教练员要有较好的人格素养和专业素养。
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在运动员成才过程中是隐形的贡献者,他们的工作总是通过教练员反馈到运动员的训练、管理、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将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运用在挑选新队员中;他们还不断探索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训练方法和监控手段,将其运用在日常训练之中;在比赛过程中,需要技术的支持和后勤的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当着“隐形”教练员的角色,他们的存在,让教练员的执教更为科学。
当然,一些社会组织、团体以及政府、学校相关领导、老师等对于体育运动的支持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共同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运动成长环境。
5 体育人才的人种差异
人类学学者普遍认为,地球上由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处于社会中的人具有人种差异。人类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环境对其发展可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环境差异大,这些条件充分的决定了我国人种体质呈差异和多样性分布。形态、机能、素质是反映一个人体质状况的基本方面,也是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的主要方面。我们常说北方人往往骨骼较大,身材魁梧,与南方人相比更为粗壮丰满,心肺功能优于南方人,南方人往往身材娇小,体重较轻,身体短小精悍,灵活性较北方人相比更为优异。所以通常情况下,南方人在速度、灵敏以及跳跃类项目中更胜一筹,而北方人更适合力量性和对抗性项目。
6 体育运动学校的区域性分布
各个地区省市的竞技体育,各省市单位的优势项目不光受到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区域性的分布也与各种运动型学校、体校、高等体育院校的分布有关。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近几年来我国奥运会及亚运会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他们大都曾有过就读于各类体育院校或者在其初高中阶段,进行过系统而长期的专业训练。而各种高校都呈现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各个高校、体育院校都有其传统优势项目,所以在培养的后备人才过程中也会呈现区域特色。
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区域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竞技体育不断演变的阶段中,诸多因素间相互作用,共同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影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着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并结合作者自己的一些分析认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我国在当前必须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内引外联,打造高水平的教练员、科研人员队伍,注意人才引进与保留等。同时,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应该得到相关领导的格外重视,以期为我国后备体育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李红艳,黄善球.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21-23,27.
[2]赵长军.论竞技运动项目新的分类体系及历史根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47-48.
[3]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90.
[4]贺希格图.关于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与竞赛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0,9(5):21-33.
[5]王林.内蒙古蒙古族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36-238.
[6]宋卫.第28届奥运会各项目群体等级区域竞技格局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2(2):12-16.
[7]柴全义.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及我国与奥运大国竞技实力的比较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10):101-105.
[8]陈颇.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区域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1):15-23.
[9]吴澄清,樊仲欣.我国奥运项目人才的地域特征及地区分类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3):130-135.
[10]吴长稳,于奎龙.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金牌的区域分布与项目的分布特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47-48.
[11]罗智,甄志平.第28届奥运会的区域竞技格局[J].体育学刊, 2005,12(5):104-107.
G81
A
2095-2813(2015)01(b)-0003-02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任文君教授,项目号:09N007。
李敬雯(1990,1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体力活动测量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