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礼仪的传播与认同

2015-12-04牛聪伟陈晓旭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礼仪武术仪式

牛聪伟 陈晓旭

(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天津 300381)

仪式是一种规则性的表达艺术,倾向于程式化、陈规化和重复。正是这种循规蹈矩的不断重复,使得仪式能够把价值和意义赋予操演者的全部生活[1]。它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直接生动的活动行为通过重复的仪式表现来维持一种共同的情感和巩固共同的价值目标,并促进社会的稳定。仪式行径的目的并非重复它所象征的日常行动,而是将它置于更高的视域,以便赋予意义。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多样的礼仪。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传达内在的礼仪精神一尊重;武术礼仪根植于生活,通过武术礼仪生活化更好的传播武术礼仪的精神是武术礼仪真正的意义所在。武术礼仪的回归应当是每一个习武者应当担负起的责任。本文试图通过仪式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一种新探讨,从仪式学的角度思考武术礼仪的文化意义。透过仪式符号,找到它所表现的并赋予意义。

一直以来,武术被成为中国的国粹,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文化就在于它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礼仪文化。仪式称作一种文化表演[2],武术的礼仪是武术礼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断增加,武术礼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传播。韩国跆拳道与日本柔道都十分注重礼节。而武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礼仪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纵观中国社会与武术发展史,武术礼仪是架构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其内涵深厚,外延广泛。武术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内化为“德”,外化为“仪”,是在道德与精神指导下的协调人际关系与自我行为的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于外在肢体的表现形式与行为规范,武术人际交往的尊重与自我教化,和符合一定的“道理”这三方面。综合表述为在“理”的指导下,调节和约束“习武者”行为和教化“习武者”心灵,并且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或者服饰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武术礼仪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通过身体的符号展现出来。这种行为的实体存在与古代的礼仪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具有一定的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古语有云,“礼者,理也”,从本质上说,武术礼仪是顺“天理”、“伦理”而成,“合乎礼法”即礼仪存在的依据,这是一种客观的精神存在。具体来说,从古代军事战争倡导的“止戈为武”理念,反对不正义的战争,规定了“禁武”的标准,意在合乎天理。从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发展史来看,老子曰,“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从更高的理论层次阐述了尊天、尊亲的道理。在武术拜师传承中徒弟对师父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得以体现其中的道理。

1 武术仪式的外显与内隐

武术礼仪是武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习武之人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从内容上看,武术礼仪包括拜师礼仪、学艺礼仪、比武礼仪、结谊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等。”[3]

1.1 武术仪式的外显

大多数武术拳派的武术礼仪文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拜师的礼仪礼节上,如拜师的礼仪大都包括在以下11个步骤之中:“(1)主事者入席;(2)延师晋堂就位;(3)告天神;(4)告祖宗;(5)呈拜师帖;(6)拜文房四宝;(7)拜孔圣;(8)明师回帖;(9)奉呈学金;(10)礼呈戒尺;(11)开宴。[4]”把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仪式上表现出来,并通过仪式赋予它与自然秩序一样的权威和合理性,这样,仪式就有了特殊的意味,通过仪式进行传播仪式得到大众化的普及。仪式更大的意义在于仪式与人类生活的同构性。仪式性的传播中表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普遍性。武术礼仪经常表现在抱拳礼,拜师礼等多种方式。

1.2 武术仪式的内隐

“仪式传播”是一种“隐喻”,是对仪式理论的移植和借用。许多武术的内容,通过武术礼仪的形式加以表现作为仪式的武术承载着人们的意义和情感,武术礼仪的社会互动中,人们经验着自我,并寻求着认同。仪式的展演,就是借助于众多象征性符号来传达意义以实现仪式功能的过程。“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模式化和系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其内容和排列特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礼仪性的习俗,具有立体的特性,凝聚的和重复的特征。”[5]借助仪式展演过程中人们所处的精神情状,武术仪式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和缩影。武术的仪式传播也正因为仪式的日常性和普遍性,人们忽略了其所可能蕴含的“日常政治”。

2 作为仪式传播的武术

在武术练习中,慢慢形成出“仪礼”即武术礼仪。其规范是文化的产物,表征着武术所凝聚的社会关系。由此,武术也成了一种仪式化的人际交往形式。“礼物交换一事貌似平常,其实是人类社会中相互交往的一个最重要模式,其给予——获取的双向选择维持、强化并创造着不同的合作、竞争、对抗的社会联系。在这样一个义务链中人们建构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建构了整个社会。因此武术已经不是无生命的纯粹之“物”,而是一种有着生命的绵延流动,在这种流动中将人们聚结在一起与人并进而形成社会的象征功能和意义,武术礼仪作为一种仪式传播,其蕴含着社会范畴的多重意义,中国是“礼仪之邦”,是一个人伦本位的社会,在武术礼仪所凝聚的种种社会规范构成了自我认同的一个基本内容。在武术礼仪的情境中,价值观是自我认同的核心。“仪式观”借助于众多象征性符号来传达意义,以实现仪式功能的过程。武术传播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得到一定的发展。

2.1 祭祀产生了武术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近代学者王国维对礼文化进行了考究,他认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谓之。礼制源于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密不可分。作为原始社会最初的礼制表现形式,从原始人祭祀可以看出对武术的影响。武术起源于原始先祖的巫术、巫风和图腾崇拜。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其部落的始祖神物。礼制中的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2.2 武术中的礼制

随着礼仪、道德、教育的出现,武术也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礼文化的约束。先秦诸礼中,田狩礼、射礼、投壶礼是三项代表性的体育活动也是早期武术发展的雏形。西周时期以射箭比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射礼是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学校教育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强调射的重要性,这是早期的武术发展。它主要体现在军事色彩演练、祭祀活动以及饮宴,乐舞等方面。西周时期的射术与乐礼相结合而形成射礼。

2.3 武庙的发展

武庙的祭祀起源于唐朝,逐渐形成礼仪规格、祭祀体系完整的礼制形式。武庙倡导尚武风气,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尚武信仰。唐朝开创了“武举制”,武举制的创立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并且是促使文、武系统并立产生的关键因素,武举与武庙的结合使武庙成为武学价值体系的重要象征。武庙不仅体现勇武之美,也是人们祈祷国泰民安,边疆无乱的美好愿望之意。武庙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和教化的一个场所,对于宣传和规范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武术礼仪的符号互动

3.1 武术礼仪中的身份认同

武术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将习武者的个人情感与个体力量集中起来。一定程度上为维持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基础,同时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为了使既定规范形成神圣感,便要寻找一些方法应对社会中的离经叛道及犯罪行为,通过仪式为这些人的行为进行教化,促使他们能够重新被整合进群体中,强化和稳定了社会,消除人们普使人循规蹈矩,从而在人的社会化方面和控制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仪式过程,使得处于仪式中心地位的人们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仪式给个人对现有的个人角色身份一种认同感,通过赋予精神和个人意义而发展自我。武术礼仪是习武者“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武术礼仪作为身体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符号的互动体现地,是习武者的精神价值及自我角色定位、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

武术中的许多礼仪的表达体现出来人们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判断与接受,人们遵循这样的礼仪并发自内心的尊重,并将自己与武术联系起来进行自我的个体定位与其存在的意义进行确认。在建构身份和文化认同意义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

3.2 武术礼仪中的社会认同

礼仪文化的传播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礼仪文化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仪式中所有行为都需要人们共同参加,仪式在群中方能加以开展,仪式因此具备社会化功能。仪式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组成部分,一方面,仪式加强个体与社会、组织之间联系的作用是仪式的社会化功能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群体组织成员利用仪式认同了群体组织的意义和价值。以仪式为桥梁,实现群体内部交往以及不同群体组织间交流。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每一个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都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仪式是用来解读信仰和观念的,仪式在表达一种文化观念的同时,把其专有的内容和过程当做整合秩序的一种力量。武术礼仪通过仪式表现一定的社会意义。通过抱拳礼、拜师礼、器械礼等体现习武人群彼此之间的一种认可与尊重。

3.3 武术礼仪中的文化认同

武术礼仪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受“礼”文化的熏陶,其价值源于儒家的价值要求,顺应封建社会的需要,武术礼仪中“尊师重道”的美德价值,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做人道理,以及“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和人格自我完善是武术礼仪价值存在的根本体现。武术礼仪中蕴含着丰富文化意义,而这种意义正是人们认同的根结所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受众的礼仪素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如何,往往与该民族、该国家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礼仪文化的传播覆盖范围以及受众礼仪素养高低关系密切。礼仪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受众对于礼仪的认识,没有对礼仪的认识,就无所谓礼仪素养。传播媒介首先应该了解受众,研究受众特点,掌握受众的接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根据受众特点采用灵活的多样的形式,选择受众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丰富的礼仪文化传播内容,面向不同层次、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受众进行传播,有选择地满足受众的接受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受众对礼仪文化的认识达到自觉化的需求,增强传播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礼仪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受众的礼仪素养。武术礼仪文化在现阶段的传播,绝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习俗礼仪和民俗习惯的传承,而是礼仪文化内核的传承,是对受众礼仪认识和礼仪品质的培养。受众在礼仪意识的支配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形成良好的、自律的礼仪习惯。经过长期反复地陶冶、磨练,通过礼仪修养,培养礼仪品质,即敬人谦已的礼仪文化为核心的传承,因为究其礼仪本质是一种文化,也就是一定意义上的礼仪文化。武术仪式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武术象征体系。大力弘扬宣传优良的武术礼仪文化,保持武术礼仪文化的生命延续,把仪式行为看作是社会通过对自身的反省来建构秩序的一种手段。通过非语言的仪式符号使在各种仪式的符号体系中,用于人际交流的礼仪活动和语言活动的符号使用原理相一致。武术仪式作为人类生活的行为方式之一,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功能。

4 结语

武术仪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受到工业文明和文化复制的标准化生产的冲击,其独特的文化身份面临威胁。弘扬中华文明的博大底蕴,重塑中国武术文化认同,成为当下学者们讨论的一个热点。通过深入观察和分析中国武术礼仪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武术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使人们对于武术文化的种种想象落到实处,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新的建构中焕发现代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1]赵国炳,谭广鑫.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及其对体育人类学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

[2]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4]程世帅.论中国武术礼仪文化的缺失与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葛兆光1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爱弥尔·涂尔干.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3.

猜你喜欢

礼仪武术仪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开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