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退有度 收放自如——让体育课堂“活起来”

2015-12-04钱忠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评价

钱忠华

(江苏省启东市和合小学 江苏启东 226251)

“一个哨子两个球,晒晒太阳吹吹牛”。曾几何时,如此“放羊式”的体育课堂教学遭到了强烈抨击。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正确处理好体育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立足于“健康第一”的高度,构建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松紧恰当、分合适时的体育课堂,使体育教学达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教学合一”的新境界,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享受到幸福和乐趣,这值得一线体育教师所探讨。

1 一张一弛目标明

学习目标的制订是一堂课实施的基本保证。教师应围绕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制订相应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这样教学的方向性才明确,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但这样的学习目标仅仅只是一个方向,并不能单一化、统一尺度。教师在制订目标时也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出“弹性空间”,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相应的个人学习目标,并能朝着目标奋斗,从而学有所得。

例如,同样完成“前滚翻”这一学习总目标,能力好的同学可以在完成前滚翻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加入一些花样组合,如“前滚翻直立起”“鱼跃前滚翻”“侧滚翻”。而一些动作协调能力并不十分出色的学生就可以将本课的学习目标仅仅定为“学会前滚翻基本动作”上,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2 一松一紧内容实

体育教学按照固定的教材内容上课,这是无可厚非的。完成基本的体育训练任务,这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一尘不变,那就显得太过呆板了,教师应把握好这一教学内容的松紧尺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教学内容能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教师要注意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影响,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要尊重学生所提的关于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建议,将之有机地与事先预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比如,在完成《障碍跑》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示范障碍跑基本姿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征询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于所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这时,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学生对之的拓展有机结合,一松一紧,学生学得扎实而又灵动,课堂幸福指数倍增。

3 一收一放方法活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教学合一、收放自如”的新课改理念,让我们的课堂形散而神聚。

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舍得“放”。

3.1 放下身段,体会成功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往往一个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生学得慢。这时,教师就可以“放开”学生,“让出”角色,鼓励学得快的同学也来当一回小老师,用自己的方法去教那些学得比较慢的同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3.2 放开声音,敢于质疑

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自己少讲一些,要放开学生的嗓子,鼓励学生多说、多问、多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注意语言的引导,放低自已,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利于学生放下包袱。教师再巧妙地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从而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

3.3 放出胆量,攻克难关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好这些重难点也是一门大学问。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填塞、讲解,那学生往往只沦为被动接受的机器,教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当学生遇到动作要领不明白或不理解等教学难点时,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来攻克学习上的难关。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恰当地“放手”,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学生在学习《原地掷垒球》这一内容时,经常会出现“投掷时用力不对,用手指握球”等错误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先请一个方法正确的学生和一个错误的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将这两者进行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自我进行练习。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教给学生要好得多。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懂得了学习的方法,不是事半功倍吗?

当然,课堂上的“放”不是无限制的,在充分让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努力学会“收”。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个别指导。如果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统一点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4 一开一合评价全

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视教师的终结性评价。诚然,终结性评价是需要的,它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过程性评价。对于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我们还应从态度、行为和体能、技能的进步上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身体、兴趣、运动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评价时注意区别对待,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幸福。

当然,评价不仅来自于教师,还可以来自同学、家长以及自已。通过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家长评价,将体育运动延伸至课外,真正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

比如,在进行50米测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一下,自已经过锻炼有哪些进步,然后自已制订一个考核目标。再由合作小组内的成员根据该生在平时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参与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学生和合作小组给出的测验目标进行测验,教师再综合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这类评价,既有统一起来的测验,又有开放式的互评、自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一点一滴须谨慎

“松紧适宜、收放自如”课堂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是一只出色的领头雁,为“雁群”领出一条最快捷的路径;教师又是一名合格的导游,在合适的地方放手让“游客”自已去品味、感悟。当然,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5.1 安全——课堂之保证

马斯洛曾说过:“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的确,我们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安全这两个字。课堂放开了,学生玩开了,安全问题也就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案设计时,就要考虑各种安全隐患,比如器材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活动的安全隐患等,预设好各种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5.2 目标——课堂之基础

不管是“收放”还是“张弛”、亦或“松紧”,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放”之前一定要对学生、对内容、对要完成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这样,在放的时候教师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是为何而放?否则岂不是又成了“一盘散沙”了?

5.3 适时——课堂之关键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确,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好“收放”的时机、“松紧”的尺度,既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发挥出自已的最大潜能;又要适时进行穿针引线,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达到自已未曾到达过的新境界。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的一门课程,教师应充分认识课程的性质,把握收放的尺度,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步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体育新境界。

[1]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3]钱定根.谈初中科学课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J].快乐阅读,2011(14):73-74.

[4]章海霞.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20).

[5]潘杰.让课堂在妙问中绽放精彩[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9):44.

[6]程乔夏.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J].语文学刊,2009(2):17.

[7]王宗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N].巢湖日报,2006.

[8]于淑芬.课堂教学的点拨艺术[N].中国教师报,2003.

[9]廖珍英.初中思想品德课“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7.

[10]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徐文丽.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2]曲波.新课程理念下农村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13]王海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14]李艳红.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答问的指导[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7):34-35.

[15]郭晓海.于欣.新形势下驾驭课堂的四个关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5):76.

[16]宋志平.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高效课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目标评价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