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①
2015-12-04张亚茹
张亚茹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
自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仍需要不断的加强,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只是“穿新鞋走旧路”,没有将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教学中去,从而无法改变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为了从根本改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深究原因,为教师在教学和课程标准的鸿沟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1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解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与以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有着最本质的区别。体育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力图构建认知、情感、技能、行为等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并关注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与健康的生活意识。
在课程教学方面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的基础,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能够自觉的进行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质量的评估
为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确切的落实,应该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建立一个标准,让体育教师能够根据质量的标准反思自己教学过程。
2.1 让每位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课中的自我价值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最大接受学习的机会。合理的安排学生练习,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排队等待中,使不同体质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满足学生的需要,确保每位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使体质差的学生平等参与,并加强关注。
2.2 教学内容不仅有意义并且有趣味性
教学内容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影响教学的价值。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新课标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提出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框架,各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并确保其趣味性。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应多样化、趣味性;促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互帮互助,并提高自己及他人的健康意识。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
好的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讨厌体育课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新课标中提出了现代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在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应该明确了解各种教学法。教法选择应严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2.4 合理并负责的实施课堂教学
负责任的落实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必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质量,责任心也是一名教师的素质所在。教师在课堂上应做到以:(1)保证每位同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对体质差的学生加强关注。(2)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3)保证每位同学的安全,保护学生。(4)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5)不得用体育来惩罚学生。
2.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检测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元化,才能科学、合理新课标提出对学生的评价从体能、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健康行为几个方面进行,同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运用。
3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教师转换成学生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
3.1 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
3.1.1 转变观念,具有生成性教学的意识
大部分体育教师一直受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进行上课不懂得变通,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导致学习效率低。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而笔者则提出生成性教学的意识,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
3.1.2 建立平等是师生关系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两者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关系,转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高度聆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平等对待不是满足学生所有需求,让学生控制整个课堂,而是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反复的揣摩,对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意见进行落实。
3.1.3 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教师应明确当前教育的指导思想,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德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优化内在的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3.2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
3.2.1 不断更新现代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只重视技术教育的理念,转变为重视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不断的适应学生的心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导致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既要评价运动技能又要评价学习态度、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以及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
3.2.2 提高专业技能,拓展专业知识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就犹如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每届学生接触的事物不同,使学生的心理发生着变化,每位教师都应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摒弃过时的知识,适应学生心理。专业技能是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
3.2.3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科研是实现课程标准改革的必经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教学科研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功感。新课标的提出,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尝试,需要教师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此,教师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前沿知识,不断的充实、调整、优化自己,提高科研能力,为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4 结论
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学的质量以及体育教师的质量都关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质量的评估提高应有的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是课程的设计者,如何上好体育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不懈努力。
[1]赵进,王健,周兵.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研究[J].山东体育学报,2013,29(2):100-104.
[2]沈丽群,季浏.构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系统工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3,20(2):54-57.
[3]王德慧,孙桥.“泰勒模式”下的教师定位——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J].南京体育学报,2008,22(1):98-101.
[4]李成军.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2):94-100.
[5]崔哲雄,张晓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意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3,20(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