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未来发展与对策
2015-12-04王建伟
文|王建伟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随着两个IT融合步伐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新趋势,我们应统筹谋划,明确融合路径,把握发展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一、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要加快普及推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热度高企,航空航天、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纷纷涉足智能制造。中航科工二院将3D打印应用于复杂零部件研发生产过程中。九江石化开始建设智能工厂。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并将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这必将加速智能制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未来几年,地方将密集出台一批相关配套方案,全国将掀起推进智能制造模式、推广智能制造应用的热潮。
面对智能制造快速发展态势,应采取多种举措普及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确定发展路线图,明确方向和重大布局。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围绕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基础较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地区和企业,组织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区)建设。建立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破解信息系统不兼容、集成协同难的瓶颈。建立智能制造联盟,加强政府、企业、服务机构间的沟通交流。
二、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要加强自主发展能力
继汽车、航空、电子制造等行业广泛采用机器人后,金属加工、卫浴五金、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也开始应用机器人。受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调整、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的影响,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纷纷部署“机器换人”计划。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规模将大幅增加。同时,钢铁、有色、石化、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纺织等行业普遍加大对集成化、精密化、绿色化、高端化、无人化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针对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迅猛增长态势,应把加强自主发展能力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制定重大智能装备自主发展路线图,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建设需求,研究制定智能成套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重大智能装备自主发展路线图,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制定汽车、飞机、船舶、机械、家电、电力、医疗等行业装备智能化升级路线图,明确阶段目标和发展路径。统筹布局智能汽车、服务机器人、消费电子、智慧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新的智能产品形态。
三、工业互联网时代已拉开序幕,要加快前瞻布局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目前,三一重工建立了智能工程机械物联网。陕西沈鼓集团建立了物联网远程监控服务平台,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远程在线监控、诊断和报警。三大电信运营商基于3G网络和RFID技术,普及推广M2M业务。未来几年,工信部将下大力气发展工业互联网,加紧出台一批相关支持政策措施。
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是统筹谋划、提早布局。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明确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制订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开展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资源管理示范工程,科学规划互联网地址资源。深化物联网应用,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新模式。组织开发CPS相关工具和应用软件、传感和通信系统协议,在制造业、智慧城市、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加强前瞻部署和应用推广。
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日益加快,要加大政策支持
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设、异地协同设计等“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北江纺织基于移动O2O平台实现在线设计、远程下单、按需定制等环节的实时协同。海尔将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拓展“交互创造价值”新领域。思念集团利用微信打造社区店直营O2O,伊利搭建“云端可追溯平台”构建透明可视的食品溯源体系。当前互联网正重新定义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以生产者、产品和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模式加速向社会化和用户深度参与转变。预计未来几年,制造企业将以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的“闭门造车”模式,以用户思维和用户需求探索“与用户交互、让用户吐槽、最终由用户定义”的新模式。
顺应制造业互联网化发展潮流,应加大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的支持。研究制定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制定发展路线图。开展互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工程,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样板。进一步推进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将试点范围延伸至工业园区和各行各业,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集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专业性云服务平台,提高应用服务的通用性和针对性。推动工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间的合作交流。
五、工业大数据应用深化态势明显,要加快典型引路
大数据应用正从零售、金融、电信、物流、医疗、交通等领域加速向制造业拓展。海尔公司基于大数据技术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实时敏捷响应客户需求。大唐集团与上海电气等设备制造商建立了数据监测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化发电生产流程、改进电机设备。普天新能源搭建了新能源汽车充电、运营及车网一体智能服务平台,借助大数据为产品优化提供依据。但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大数据应用主要以内部数据为主,多数停留在扩大数据来源、增加数量的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应用模式。随着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重新审视大数据的价值,围绕产品创新、生产线监测与预警、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供应链管理、质量监测等方面开展集成应用。
面对工业大数据应用逐步深化的趋势,我们要典型引路,深入开展试点示范。制定工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指导意见,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举措。组织开展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选取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围绕大数据在智能制造中的集成应用开展试点示范。加大工业大数据人才队伍培养,鼓励工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大数据工程师培养基地。
六、制造业服务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要积极引导
制造业正从以产品为核心到以消费者为核心,以生产为本到以“生产+服务”或服务为本转变,服务化转型态势明显。徐工集团基于互联网开展对机械设备的在线、实时、远程和智能服务。北京泵阀基于互联网建立产品快速研发体系,拓展研发设计APP应用服务。随着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服务将成为行业发展热点,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增值服务将不断涌现。
面对制造业服务化态势,应加大政策引导。研究制订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和企业盈利的新空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专业金融、培训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支撑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服务体系。
七、协同高效制造业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要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协同高效的制造业创新模式是实现创新驱动和制造强国的关键。广东省涌现出一批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新兴源头技术创新机构。这些新型科研机构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整合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的资源,形成了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链条,有效解决了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主体、创新各环节有机互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要求制造业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未来几年,协同高效的制造业创新模式将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模式将会在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涌现。
建立协同高效的制造业创新模式,必须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借鉴欧盟创新技术学院(EIT)、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NNMI)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整合相关创新资源,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一批网络化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和完善制造业创新服务体系。围绕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在行业的推广应用,建立跨领域、多层次的网络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制造创新服务组织,开展成果转化、检验检测、人才培训、标准推广、方案咨询等服务。
八、制造业探索跨境电商新模式,要大力推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
电子商务加速向行业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五矿集团旗下鑫益联电商平台、上海钢材交易中心先后启动商用。“天猫国际”、“淘宝海外”和“速卖通”在双十一期间吸纳220多个国家地区的3万多件海外商品参与销售。制造企业纷纷将移动商城、微信作为拓展业务范围的重要手段。未来几年,国内电商将大规模开展跨境业务,我国电子商务国际化步伐将提速,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网上自贸区”,从虚拟空间开辟“走出去”途径。
面对工业企业跨境贸易蓬勃发展态势,应大力促进电子商务集成创新。抓紧研究制定鼓励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或行业平台建设面向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服务创新和应用推广。鼓励工业企业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开展进出口业务,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全球业务协同发展,创新云制造等生产和经营模式。支持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
九、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的支撑作用日趋增强,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国产软硬件正在取得突破性进展。Deepin、SPGnux、中标麒麟、阿里云等国产操作系统列入国家正版软件采购目录。基于国产CPU和操作系统的办公信息系统开展试点示范。华为海思等国产多模4G芯片、高端移动CPU芯片开始成熟商用。浪潮、华为、联想、曙光等为代表的中国服务器厂商在x86服务器市场上正逐渐取代戴尔、惠普、IBM的市场地位。国产软硬件产品的崛起意味着其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来几年,我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将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
面对国产软硬件产品快速发展势头,我们应着力优化环境。加强国产化替代统筹布局,制定总体框架、实施路线图和解决方案,完善工业软硬件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和应用体制。研究制定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国产工业软硬件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优先使用国产工业软硬件,搭建国产软硬件应用推广平台,促进研制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应用。推进国产软硬件产业联盟建设,整合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校、服务机构等资源,推动国产软硬件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和交流推广。
十、宽带网络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应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效果显著。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突破2亿户,光纤接入FTTH用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达32.4%。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5.57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超过7500万。未来五年,工信部将继续组织“宽带中国专项行动”,加快TD-LTE网络建设、4G业务发展和5G研发,并实施中国LTEv6工程。这必将推进我国全面进入4G时代,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中小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将全面提升。
为有效应对制造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转型升级建设需求,应进一步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部署高速、宽带、移动、融合、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继续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优化升级。加快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预留新技术应用空间,保证新老技术的兼容转换。加快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普及推广,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