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大地试验田

2015-12-03陈曦

中国扶贫 2015年19期
关键词:毕节试验区

陈曦

“落脚河上面崖对崖,威宁草海荞花盛开,谁把月亮挂天上?照得想说的话流成海。越过绵绵的高山,越过无尽的沧海,如果期待依然在,总是春暖到花开。请你轻轻留下来,让梦卷走这尘埃,香飘在书厢之外,奏响美丽的天籁……”这是电视剧《奢香夫人》的主题歌词。《奢香夫人》讲述的是明朝初年,贵州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在毕节这方热土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安抚民心,开辟龙场九驿,打通西南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维护边疆稳定,增强商贸往来,传播先进文化,促成民族团结和谐的传奇故事。电视剧重现了以奢香夫人为代表的彝族领袖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以民族团结、人民享受太平生活为重,最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这段历史。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摆脱困境、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昭示了社会进步、以人为本、脱贫致富、经济繁荣、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

然而,历史的车轮进入到20世纪的1987年,毕节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还只有288.9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4.7%、全国的22.9%,8个县中有5个属国家级贫困县,人均产粮不到200公斤,尚有315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占总人口的56%。

1988年6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旨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工程——“毕节试验区”宣告成立,为毕节摆脱贫困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时至今日,毕节扶贫开发试验区已走过27年的奋斗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国家有关部委、对口帮扶城市的倾情帮扶下,毕节广大干群发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精神,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在治山治水,治穷治愚的扶贫大战中取得了引世注目的成效,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两大跨越,把毕节推向了建成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2015年8月26日,记者随第八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参访团走进毕节一院三馆(影剧院、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参观毕节试验区成果展,感受了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点赞毕节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成果。

苦甲天下

毕节,乌蒙山腹地,川滇黔锁钥,贵州高原屋脊,长江珠江屏障。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辖七星关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7县2区250个乡(镇、办事处),国土面积26853平方公里,2014年末总人口880.79万人。这里居住着汉、彝、苗、回、白等36个民族,是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这里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生态极度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房屋破旧,人畜同住,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群众的生活极端困难。“石漠化,风沙大,列日当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就是毕节群众多年来艰苦生活和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毕节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敬东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悲凉而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毕节的一个边远乡村,因为住在山顶,这个村子里的村民用水得到十几里远的山脚下挑。有一年大旱,山脚下的水用完了,村民们只有到更远的地方取水,一个来回不但大半天时间没了,山路的崎岖更是令挑水人和在家的亲人都提心吊胆。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在一个烈日当空的中午,村子里一户人家的男主人在背水回家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下,再也没有回来。女主人从悲痛中走出来后,接下了挑水的重任。日复一日,她柔弱的身体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又是一个晴日,女主人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院子时,一不留神,被门槛绊倒在地,好不容易挑回来的水洒了一地,还未等她缓过神来,早已干渴难耐的牲畜拱翻栅栏,冲出来争相舔食地上的水。那一瞬间,女主人彻底崩溃了,等到晚上老人和孩子睡着后,她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严重的石漠化带给当地人的伤痛远不止于此。

世代穷困,十年浩劫。使本来一穷二白的毕节早已雪上加霜。1984年,数月的大旱和低温更让毕节地区的饥荒愈发严重。1985年5月29日,原新华社贵州分社社长刘子富走访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时,时任村支部书记文朝荣沉痛地对他说:“我领你去看看村民的穷日子吧,我这个支书干得不好,不争气啊!”两人转了三个村组、十一家村民。这里的赤贫和饥饿让刘子富深感震惊, 5月31日,新华社《赫章县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的报道急电中央:

“贵州省赫章县各族农民中已有一万两千零一户、六万三千零六十一人断炊或即将断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四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三个月的盐,四个人只有三个碗,已经断粮五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全家五口人,断粮五个月了。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一下就惊呆了,大娘衣不蔽体,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一走动就暴露无遗。见有客人来,大娘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难为情地低下头。

……

记者在海雀村一连走了9家,没发现一家有食油、有米饭的,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屋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由于吃得差、吃不饱,体力不支,一天只能干半天活。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外逃,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

难忘1985年6月4日,历史必将铭记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在刊有这篇报道的《国内动态清样》上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文电传贵州。1985年7月24日,刚刚就任几天的省委书记胡锦涛指示相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紧急调拨大批粮食和救援物资,日夜兼程运进毕节各县区。同时,胡锦涛亲自赶往赫章县海雀村等地,走访了许多村寨。看到那里到处是秃山野岭,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他的心情十分沉重,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干部群众的意见。经过几天实地调研、认真研究解决治穷致富问题,结论是明确和严峻的:靠救济解决不了贫困,让山绿起来,让土肥起来,让水留下来,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大计。为此,贵州省委、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了设立扶贫开发试验区的构想。

毕节巨变

毕节试验区成立27年来,在各方倾情关怀和帮扶下,为实现“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的总目标,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抓好产业培育、山水林田路房综合治理、生态建设、乡村规划、控制人口增长、转变工作作风“六项行动”;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两大主战略”;扎实抓好教育优先工程、医疗卫生工程、文化惠民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创业就业工程“五大工程”;牢牢把握政策保障、动力保障、法治保障、合力保障“四个关键”;大力弘扬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的“毕节精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过了可歌可泣、成果丰硕的光辉历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优异业绩,得到上级组织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人民的一致赞扬。

如今的毕节,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文化旅游异彩纷呈、生态修复张力凸显、城乡面貌生机勃发,社会发展和谐稳定,跳出了“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怪圈。

核心指标成倍增长。从1988年到2014年,毕节市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266.7亿元,年均增长11.5%,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95元增加到212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6元增加到6223元;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53倍、118倍、858倍、26倍、16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率从6%提高到33.97%,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全覆盖,乡乡有老年公寓、文化服务中心,村村有卫生室,通广播电视。黔西北城市群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新增城市新区面积108.67平方公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全面推进,完成90万户农户院坝和124万户连户路“两个硬化”工程,被刘云山同志称赞为“连心路”、“连富路”。

“三大主题”成效显著。毕节试验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2.1万;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46.2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下降到6.04‰;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7.7年。这些数字背后,是同样厚实的扶贫攻坚“毕节答卷”。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造农村危房54.68万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2万户,建成“黔西北民居”92万房,昔日茅草房难觅踪影。实现了3个县、125个乡镇“减贫摘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449元。曾经“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如今林茂粮丰、生机勃勃,成为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一个范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两基”全覆盖。乡乡有文化中心、敬老院,村村有卫生室、图书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7%,率先在全省统一了城乡居民医保标准。赫章县实行医疗兜底的做法,汪洋副总理认为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建成80平方公里、标准厂房545万平方米的12个工业园区、27个省级和33个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云南力帆、重庆兴国等一批工业优强企业落户毕节。工业增加值从4.5亿元增加到325亿元;农业增加值从12.4亿元增加到25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5.9亿元增加到491.2亿元。

基础设施显著变化。铁路、高速公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成贵铁路加快建设,公路里程2.8万公里,今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油)路。飞雄机场建成通航,突破37万人次。建成瓦斯电站44个、风力发电基地8个。解决49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27年来,毕节市造林2081万亩,治理石漠化1090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90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46.23%,水土保持良好,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80%,成为国家5A级景区。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组织开展“人地挂钩”、“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整合资金发展民生事业等改革试验,引进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21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006年的3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658亿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探索了“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和“双考双评双挂钩”领导干部动态跟踪考核管理机制,开展多轮作风建设活动,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指出建设好试验区的重大意义,赋予试验区“闯出新路子,探索新经验”的历史使命,把试验区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谈起这些成绩时,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动情地说:“这点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有关部委、相关省市等各方倾情关怀和帮扶下,全市广大干群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距党和人民的要求和希望还相差很远。接下来,我们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和省委‘6·21会议精神,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优、改中求活的总要求,紧紧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扎实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振奋干部精神、完善发展思路、明晰奋斗目标、抓住重大机遇、取得扶贫开发更大成绩,展示毕节新形象。”

踏上征程又出发。

2015年5月25日召开的毕节市委一届七次全会一致认为:毕节试验区已经由打基础、增后劲、蓄势能迈向提速赶、奋力转、奔小康的历史新阶段。为此,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动员令,奏响了试验区更好更快发展的最强音,也掀开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毕节实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就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社会合力,在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实、扶真贫、真扶贫。

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从毕节试验区筹建开始,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就代表贵州省委,在京邀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座谈,请中央智力支边领导小组指挥毕节的改革试验与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毕节试验区的支持力度。2011年5月21日,时任省委书记栗战书主持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坚定不移地把试验区办好,提出“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发展目标。2013年9月18日,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在毕节威宁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均作了重要讲话。2014年6月21日,召开了毕节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和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歧山、张高丽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毕节试验区建设所作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紧紧抓住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政策优势,出台了进一步支持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意见。

统一战线参与,发挥优势凝聚帮扶力量。中央统战部协调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中央国家机关多个部委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多次到毕节实地考察,决定将毕节试验区作为智力支边的重点地区,并于1989年9月成立“支援毕节试验区规划实施顾问组”,长期参与试验区全面建设。促成重大项目1100个,引进各类资金1900多亿元,组织培训各类人才35万余人次,新建或改扩建各类学校近200所,组织实施“同心”五大工程,投入4000万元建成9个“同心新村”。

2009年北京“4.14”会议后,中央有关部委支持协调项目88项,涉及资金287亿多元。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17个部委和单位启动“威宁试点”,开展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2014年威宁实现了省内整县“减贫摘帽”。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统战部组织协调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0省(市)党委统战部门,还有对口帮扶毕节的深圳市,长期坚持不懈地参与支持试验区建设,形成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中央有关部委参与,凝聚各方力量长期支持,实现多重优势叠加,统一战线服务贫困山区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精心组织领导,创新帮扶机制奔小康。毕节市委、市政府也举全市之力,整合各方力量,克难攻坚,找准支点,撬动杠杆,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一是实施集团帮扶。采取领导牵头和部门抱团协作,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整合行业资金投入产业开发及配套项目建设。明确20名市领导110个市直单位定点帮扶20个一类乡镇,实现173个贫困乡镇集团帮扶全覆盖。二是建好“三支队伍”。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增强农村脱贫第一线核心力量。其中,扶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5万多名,选聘4100多名“田专家、土秀才”作为农民讲师,年培训扶贫对象25万人次,辐射贫困群众60多万人。三是深化驻村工作。抽调11165名干部组建2197支驻村工作队,同时明确60175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做到“一村一工作队,一户一责任人”。采取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年轻干部到强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离退休干部回原村的“六类干部到六类村任职”方式,选派了2371名“第一支书”。四是引导社会参与。动员14.6万名志愿者,4500名春晖使者参与扶贫工作。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推动扶贫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提高社会扶贫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针对贫困村实际和脱贫需求,坚持“因村派人,强化责任”,实行驻村干部与原单位工作脱钩,与帮扶对象脱贫挂钩,由扶贫对象对帮扶干部工作实绩进行评定,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年度考核挂钩,对扶贫工作成绩突出的帮扶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集中有限财力,突出重点加大帮扶力度。坚持把促进贫困户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整合有限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特色品牌的帮扶力度。发展马铃薯521.1万亩、特色红果林313.5万亩、蔬菜36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120万亩、茶叶107.24万亩、中药材50万亩。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将产业发展链接到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融资、基地、园区等九大发展要素之上,形成产业链式的长效扶贫机制。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实现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全覆盖,到2016年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

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是全省一类贫困乡镇中的一类贫困村,地处边远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2012年之前全村唯一的1间砖混平房只有2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曾被称为“破天荒”村。从2012年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127.4万元,其中整合资金395.2万元投入水、电、路、讯、房和教育、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整合资金732.2万元投入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含农户贷款460万元),红板村用3年多时间基本实现了全面脱贫。红板村的实践经验,至少说明了毕节这样的贫困地区能不能实现全面脱贫、能不能在3年多时间实现全面脱贫、扶贫措施能不能精准到户、脱贫成效能否持续有效巩固、有没有能力让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等几个问题。

细化贫困标准,精准识别提高帮扶成效。在推行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规范识别程序,创新精准识别工作机制。对贫困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行动态管理。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扶贫对象办法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四看识别”法,并用百分值识别贫困的办法,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因实际效果好、群众认可度高,得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毕节在驻村工作中,探索了通过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十个步骤,分别建立识别、分类、驻村、规划、帮扶、配置、动力、引领、联系、管理十个机制的精准扶贫“十子”工作法。按照公开、透明、公正的原则,识别出贫困村1981个、贫困人口165.9万人,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数据库。建立“谁审批、谁负责”的权责匹配制度,按照“乡镇申报、县级审批、乡村实施、乡镇初检、县级验收、乡级报账”的原则,实现规范统一的项目资金“七流程、十步骤”规范化流程。同时,加强督查监管。对立项审批、资金拨付、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重点环节实现有效监督,着力推进“制度+科技”监管模式,建立县级扶贫项目库,推进项目乡村公示、“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完善信息系统,对扶贫项目和资金实行全流程监控、信息化管理。

同心圆梦

“小水窖,同心建,统一战线来支援,人背马驮看不见,山乡处处涌清泉。”赫章县可乐乡的“同心水窖”边,老人正用质朴的方言给3岁的孩童吟唱《同心颂》。记者听不懂他们的方言,听身边赫章县扶贫办主任赵云中介绍说,2010年,赫章遭遇大旱,获知此消息后,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统一战线筹集资金5000万元,给赫章县修建了近1.3万口小水窖,解决了该县近10万群众的吃水问题。从此,当地百姓再也不用“为了一担水,跑断两条腿”。赫章县广为传唱的《同心颂》,唱出了当地人民对统一战线倾力帮扶的深深感激之情。

其实,毕节试验区从成立之初,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密相联。1988年3月9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选择毕节建立试验区。4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同志在北京座谈,介绍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争取对毕节开展智力扶贫支边工作。由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在毕节的新实践。

27年来,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的倾力帮扶下,毕节试验区奋力推进多党合作助推扶贫攻坚实践,从“以定点扶贫为途径,以智力支持为主线”,单纯提供咨询服务、技术培训。到“以建言献策、协调联络为方式,项目推动为载体”,形成智力支持、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规划、人才培训等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再到“坚持定点扶贫与定向扶贫并重,建言献策与办实事并重,各自行动与形成整体效益并重”等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一整套帮扶体系参与试验区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奋斗、合力攻坚的“同心”实践历程,铸就了“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的“五大同心工程”品牌,推动了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事业,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统一战线20多年来励精图治,持续参与毕节的建设,为试验区的改革发展谋大计、献良策,促成了铁路、公路、电厂、机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截至2014年底,完成“同心工程”项目1242个,完成投资648.12亿元,培训各类人才253108人次;新改扩建各类学校近200所,资助贫困学生4825名;协调企业签约项目351个,签约金额4122亿元。为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提速赶超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实施“同心·助推发展”项目220个,协调投入资金178.46亿元。协调推动国务院批复出台《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推动国家23个部委出台28个差别化政策,形成了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支撑体系。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积极协调企业深入试验区开展考察投资,帮助引进企业签约85个,涉及资金1045.87亿元。实施“同心·智力支持”项目417个,协调资金1.57亿元,培训教师、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农技人员、“两后生”等25.3万人次。大力推动毕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发展,推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双山职教城、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设立。实施“同心·改善民生”项目369个, 协调投资376.2亿元,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在七县一区修建村卫生室、维修改造乡村卫生院343个;实施“同心·生态建设”项目,协调投资41亿元,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63个。实施“同心·示范带动”项目130个,协调投资4.94亿元,支持建立65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12万群众增收;协调东部十省市112家企业与毕节112个村结成帮扶对子。推进对口帮扶点整村推进和示范工程,支持发展核桃、水果、大棚蔬菜和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指导扶持规范养殖。

“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纳雍脱了贫,民革不断线!”这是民革中央对纳雍人民许下的诺言。20多年来,民革中央及各级民革组织、社会各界为纳雍教育卫生、社会扶贫、生态建设、资源开发深谋远虑、殚精竭虑。

2004年,民建中央确定黔西为重点帮扶县后,坚定贯彻“同心”思想,奋力推进“同心”实践,积极实施“东企西移”战略,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疾苦、协助招商引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帮助黔西提速发展。

一桩桩、一件件统一战线给当地村民办的实事、好事在传说,参与试验区建设的故事在乌蒙大地上广为流传。

“同心同德跟党走,同心同向奔小康,同心同行谋发展”。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村“同心广场”,这幅“同心”标语分外醒目。“同心工程”的实施,让这个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老百姓口袋更鼓了,居住环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

大方县穿岩村在上世纪80年代末水土流失极为严重。2000年,大方县将穿岩村作为生态建设试点,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统一战线帮助穿岩村引进资金600多万元,打造“九驿生态园”。时下的九驿生态园,百花争艳,成了穿岩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毕节试验区工作。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长期支持,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要求“有关方面继续关心支持毕节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也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实现“为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探索新经验”的目标,需要不断探索新途径、丰富新内涵:积极谋划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毕节论坛”,探讨“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促发展”的科学政党制度理论;争取建设“毕节同心干部学院”,打造民主党派干部培训基地;完善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毕节建成多党合作助推扶贫攻坚的示范样板;采取“民主恳谈会”、“民情沟通会”等形式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把毕节打造成全国基层民主协商和监督的重要窗口;精心组织实施“五大同心工程”,丰富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内容,把毕节打造成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实践基地;创新民主党派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机制,把毕节打造成非中共党员干部价值凸显的试验田等等,都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总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常近时如是说。

抢抓新机遇,适应新常态,奋力新作为,开创新局面。毕节试验区880万各族干部群众在统一战线关怀帮助下,正向着同步小康的目标坚定前行。

毕节经验

毕节试验区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不动摇,把探索贫困地区全面小康之路作为历史使命,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努力推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坚持人口控量与素质提升相统一,坚持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相协调,坚持自力更生与借智借力相衔接,坚持统筹全局与重点突破相促进。

把目标定准,坚持全面小康与扶贫开发两大使命同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让贫困群众掉队,是贫困地区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毕节从“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高度,深入推进以县为单位开展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集中力量大力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帮扶、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开发式扶贫,扶持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把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群众搬迁到产业集聚区、生活方便区,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合理集聚,统筹解决好低保、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救助式扶贫,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农村五保对象的生存状况不仅涉及民生,而且关系社会管理,毕节多措并举,破解建设资金、管理服务等难题,积极探索农村敬老院建设“六化模式”,即组织化保障、多元化筹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自助化发展,其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运用。

把产业选好,坚持加快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同守。毕节是贫困地区,群众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强烈。同时,毕节又是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区,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毕节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生态治理入手,发挥山地气候多样、立体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建设了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在全国率先探索创建“山顶生态林戴帽子,山腰经果林系带子,坡地种绿肥铺毯子,基本农田收谷子,多种经营抓票子”的“五子登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煤电精深加工基地,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开发、就地转化、吃干榨尽”。以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为平台和路径,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工业逐渐由弱变强,发展方式发生重要转变。发展服饰、食品、烟酒等劳动密集型特色轻工业,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突出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等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着力塑造“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品牌形象,将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成为振兴区域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

把基础夯实,坚持交通网络与城镇建设两个工程齐抓。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毕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毕节紧紧扭住交通、水利、城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持之以恒开展攻坚,积蓄长远发展能量。破解交通、水利瓶颈,以改革的办法,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构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为核心的立体交通网络,变黔西北交通末梢为川滇黔渝区域枢纽。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引堤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加快构建以夹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龙头的供水保障体系,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索以人为核心的山地城镇化模式,推动路网先行、设施配套,促进产城一体、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建设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小城镇,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平台,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实施小康水、电、路、讯、房和优美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加快农户院坝和连户路“两个硬化”建设,闯出了一条决策体现群众发展诉求、建设体现群众主体力量、工作体现群众路线方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把干劲鼓足,坚持改革创新与构筑“精神高地”两大动力并进。贫困地区发展既不能固守旧有条条框框,也不能照搬发达地区模式,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试验。毕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按照“超前探索、先行先试、封闭运行、大胆创新”的思路,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小城镇综合改革、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农民讲师团、三级联动视频接访、以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为突破口的基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50多项改革试验。发挥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优势,引进优势企业、实施重点项目、促进跨越式发展。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东西部共建产业园。

同时,毕节人民始终不甘落后、始终艰苦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努力奋斗,积小胜为大胜,塑造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在改革试验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带领乡亲植树造林、脱贫致富而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式好干部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通过石漠化治理种植中药材,带动群众致富的大方县羊场村“药王”蒋云明;有独居深山三十年,整整种了四百多亩杉树林,临终前,全部捐给了国有林场的胡索文;有“背条大路回家乡”感动了贵州的杨文学;还有外出打工多年,父母还住着茅草房,他却把50万元积蓄全部捐建了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的李进……在毕节,这样的人物和故事不胜枚举,他们是乌蒙山上的一棵松,他们是乌蒙大地上的一面旗,他们是880万毕节人民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毕节人民可贵的精神,这种精气神正是毕节改革发展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正如,2014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贵州代表团的讨论发言之后,他重温了老一代革命家习仲勋1985年的批示,并动情地说,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那里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干部一定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才能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乌蒙春潮涌,扬帆正当时。毕节广大干部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统一战线和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借助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东风,以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精神,集全市人民之智,倾全市之能,精准发力,向消灭贫困发起最强劲的攻击,坚决打赢扶贫开发这场战争,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共享美好新生活。

猜你喜欢

毕节试验区
贵州毕节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立法护航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解读
18个自贸试验区
农村改革试验区:226批次任务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寻味贵州——毕节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游洞——毕节织金洞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