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汗洒扶贫路

2015-12-03陈曦

中国扶贫 2015年19期
关键词:陈华工作队村民

陈曦

在巍峨的大顶子山脚下,富饶的乌苏里江畔,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那一排排红砖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洁净的水泥路两侧,一件件崭新的健身器材安放在村活动广场四周,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沉浸在欢歌笑语中,这就是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帮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

几年前的兰桥村还是国家级贫困县饶河县最穷的贫困村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道路不通,排水不畅,全村72%的农户住的都是土坯房,条件极差的边疆小村,在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陈华和他的同事们帮建下,仅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这种变化源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好,源于国家扶贫开发的力度大,更来源于陈华和他的同事们的鼎力帮建,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用汗水浇灌了兰桥村,用亲情感动了兰桥人。

陈华其人

一份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显示:陈华,男,1959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调研员。从2006年起,他受局党组委派,连续九年负责帮扶饶河县兰桥村、宁安县瀑布村、东宁县东绥村、尚志市大房村、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烟屯村、宾县江南村和绥棱县双合村7个村的脱贫致富工作。九年来,他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之美。在他的不懈努力工作下,使所有被帮扶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生产规模、农民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也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表彰和奖励,连续九年被评为省级“帮扶贫困村先进个人标兵”。去年又获得“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的殊荣。他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近日,记者慕名前往黑龙江,意在追寻陈华九年汗撒扶贫路的足迹,目睹被帮扶村的崭新面貌。

一把扫帚扫靓美丽乡村

2015年8月2日,风和日丽。记者在黑龙江省扶贫办王海江的陪伴下,来到了陈华正在帮扶的绥棱县双合村。还没进村,记者就看到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伸向村里,两旁安装着太阳能路灯,房屋也错落有致、美观漂亮。走进村里,但见花团紧簇,绿树婆娑,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广场宽敞干净,健身器材齐全,在那里谈笑风声的老人和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给人一种感觉:这不是城市胜似城市,这是一座花园式的村庄。

该村党支部书记隋树民介绍,陈华带领扶贫工作队驻村伊始,就给自己和工作队员定下规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己烧火动手做饭。”他首先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大会,认真听取党员和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并逐一记录在本子上。散会后,他脱下西装,换上一身迷彩服,脱掉皮鞋,换上雨天睛天都能穿的绿胶鞋,随后就开始挨家挨户的登门走访。通过调查,发现村里的不少农田桥涵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陈华对村干部说:“千变万变不如行动改变,要让百姓富,必须先修路,帮扶就从老百姓的民生抓起,解困就从老百姓的难事干起,一定要在秋收前把桥修好,把路修通。”

在陈华的带领下,全村村民齐上阵,为赶工期,经常加班加点,在城里很少参加劳动的工作队员们同村民一样搬灰抬石,陈华则像一个老农民,一袋一百斤重的水泥他也跟着搬,一干就是二十多天,由于体力透支,他晕倒在工地上,被村民送往医院,可他苏醒后拔了吊瓶又去参加劳动,村民们都感动地说:“老陈和我们非亲非故,可他把心都掏给了我们,如今这样的干部太少了。”

双合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说:“老陈来俺村后,每天起的最早,都是拿着扫帚把路上扫的干干净净,日子久了,我们也跟着他学,人人讲卫生,户户比干净,村里经常进行大扫除,角角落落都干净,我们都过上了城里人过的日子,这得感谢老陈”。在陈华的努力下,先后为该村铺设3公里砂石路,新建桥涵13座,修建水泥路10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栽植绿化树6000多棵。还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成粮食烘干项目一个,同时,还帮助村民吴海龙搞起了养殖业,饲养300多头猪和120只羊,年收入达50万元。扶持相永胜成了种植大户,今年种植500亩高产玉米,年收入可达40万元,其他村民也纷纷搞起了种养业,建起大棚20栋,户均增收3万多元。当村民得知陈华将离开双合村时,都动情地说:“老陈,咱们相处的如一家人,你能舍得走吗?”陈华也带着难舍难分的心情说:“从个人感情上我真不舍得离开乡亲们,可我得听从组织安排,服从领导听指挥。我感谢乡亲们的厚爱,我走后要给咱村留下两样东西,一个是我经常扫地用的扫帚,一个是共产党员的形象。”

穷在山乡有远亲

金秋送爽,车快人急。离开双合村,记者又奔赴陈华帮扶过的第二个扶贫工作点——饶河县西林子乡兰桥村。该村是西林子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97户人家,300多口人。陪同采访的乡长王玲说:“现在兰桥村是看村村有样,看户粮满仓,看人人欢畅,这都是陈华带领乡亲们干出来的”。村民魏丽霞见到记者乐得合不拢嘴说:“看吧,以前村里脏乱差,如今变成大马路,树成行,住房宽敞又漂亮,我们村里变化大得给老陈记头功”。

兰桥村在乌苏里江畔,由于地处山坡地低洼处,常受涝灾。2006年夏天那场大雨更是让人猝不及防。由于排水不畅,村子里不到两天就汪洋一片,最深处积水达半米多。很多泥草房也让水泡成了危房,陈华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巡查排水管,他顾不得一身泥水,跳下齐腰深的水中进行摸排,隐患排除了。很多村民感动得直抺眼泪。这样的工作队还有啥说的,跟着干吧!

通过村民大会“一事一议”,一项项顺民心的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建村委会、打深水井、建老年活动站和卫生所,安固定电话、改厕、建砖房、修路……工作组成员每天四五点钟就忙活起来,比村民还早,大伙同工同劳,哪里还有怨言?

在资金使用、材料采购及施工中,工作组都请村民代表参与监督,每笔账都通过公示栏公之于众。老陈带着村干部到市里购货总是货比三家,到晚上舍不得住宾馆,就在澡堂里面凑合一夜。

驻村之初,帮建工作组即请专家为村子“把脉”定路,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扩大了水田和白瓜子、红小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2007年春节刚过,他们就跑省农科院,达成了在村里建500亩科技示范田、科技培训和远程技术指导等三项协议。目前,该村已经连续两年大丰收,村民收入增加了近两成。

“工作组引导俺们搞土地连片经营,村里45户50亩以下农户的土地,已经转包给了7户种植和农机大户”。村里的能人魏玉春家今年包了1000亩地,收入至少在20万以上,“家里的现代化农机已经成了系列,以前总想着到城里发展,现在帮建工作队让咱看到了希望,在村里一样能干出点名堂!这都是因为有了真心帮扶我们的亲人”。

帮建三年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共自筹资金64.5万元,协调资金400多万元投入该村。购置了垂榆、垂柳,绿化了每条村内道路;整修了全村8600延长米的边沟;为全村97户村民购置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安装了6000延长米铁丝网栅栏;与省发改委多方协调,投资10万余元打造一眼深水井,彻底解决多年用水不足难题;新建了120平方米的村委会综合办公室;修建了村文化休闲广场2200平方米,新建了篮球场,安装了24套健身器材,并修建了凉亭、花坛、为村民创造了休闲娱乐好去处。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建组协调省专项资金5 万元对村内有线电视进行扩容,现在的兰桥村电视频道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少。协调省网通公司投入资金50 万元,为村里安装了程控电话,购买了宣传扩音设备,购买了图书,使人们在茶余饭后有了获得致富信息的好去处。为彻底改变兰桥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状,帮建组积极与相关单位协调,在县经济计划局的资助下,投入88 万元修建了村内主街水泥路面2.14公里,为村民的生活、卖粮和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修建村道5.9公里,打生产生活水井8眼,改造84个厕所,植树1500棵,贫穷落后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华在为新农村建设倾尽全力的同时,积极关注群众疾苦,将群众视为亲人,为群众解难分忧。

村民韩忠海在秋收的时候腿绞断了,需在哈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看病的时候,到哪人生地不熟,干什么都不方便,陈华主动联系熟人,帮助韩忠海,使他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陈华的为人都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还有一个村里贫困户周士新家的女儿周洋大学毕业找工作困难,陈华也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帮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大城市里落下脚。

在最后工作组离开的时候,不但村民依依不舍,工作组的人员们也恋恋不舍,双双含着泪水,吃了最后一顿散伙饭。三年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观望到帮助,从陌生人到贴心人,有过泪水有过汗水,他们为兰桥村所做的一切都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陈华的默默无闻甘愿奉献,不惜用自己的一切为兰桥村建设而奉献,这种大爱更是深深的感动村民,让村民终身难忘。

他是百姓贴心人

记者在陈华帮扶的第三个工作点——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克尔台乡烟屯村采访时听说了一个有趣的事。该村村民白永军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自2011年陈华到村里扶贫后,白永军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陈华了解到白永军的情况后,就动员他参加村里组建的农业合作社,专心干起了现代养殖业。陈华多次上门鼓励他,帮他解决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当年就挣了两万多元,后收入逐年增多,搬出住了四十多年的土坯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新房,一家人高兴极了,老伴非要请一尊财神供在新房里,白永军一听不乐意了,对老伴说:“咱能致富发家都是扶贫工作队老陈的功劳,有供财神的钱还不如去请老陈呢!”于是老两口直奔城里找陈华,结果陈华没让他们花一分钱,不仅请他们在大饭店里吃了一顿,就连回家的车票也是陈华给他们买的。供财神不如请老陈成了烟屯村村民的心声,在村民的心里,陈华就是他们的财神。

为加快烟屯村脱贫的步伐,他始终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农民当亲人。他不辞辛苦一趟一趟跑省直有关部门,恳求支援,协调资金,一年中除了跑项目外,多半时间在村里吃住,几乎没有节假日,整天和乡亲们混在一起。乡亲们都知道他心地善良,好善乐施。村民彭德军的儿子患脑瘫,生活困难,他拿出2000元送到家中。70多岁的五保户李凤仙房子坏了,他不仅掏钱帮助维修,还给他申请办理了低保。村上谁家的孩子交不起学费他知道后及时送去。他心里总想着工作,想着乡亲们。离家10多年在国外定居的八旬父母回哈探亲,他顾不得去机场迎接,女儿大学毕业找工作他顾不上过问,就连小外孙出生他也没有时间前去祝贺。

为改变村容村貌,他带领村民建文化广场,修村里道路,安装路灯,绿化村庄,使村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在陈华的帮助下,村里先后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室,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垃圾站等设施,一举扫除了“穷气”,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四星级示范村。

“政府老陈”

“政府老陈”是群众对陈华的昵称,话语包含着群众对陈华的亲昵,信任和敬重。这个称谓在陈华工作过的7个村里妇孺皆知,都知道那位整天穿一身迷彩服,鞋帮上沾满泥土,黑乎乎的脸膛,胖敦敦的身材,一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的人就是“政府老陈”,不经人介绍,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省里下来的干部,俨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农民。记者在陈华工作过的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村采访,在查阅有关资料时,看到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魏国华处长对瀑布村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文中说:“经过多轮检查,瀑布村帮扶工作不仅完成,而且超过计划目标,走在全省的前面,帮扶工作组以‘真帮实扶为工作指导方针,制定的工作方案切实可行,效果显著,帮扶业绩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全省的帮扶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凡事身体力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实际行动感动了村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是其他厅局所做不到的,帮扶工作队始终是我省的排头兵。”

记者在东宁县东绥村采访,老支书杨德信感慨地对记者说:“省帮扶工作队在老陈的带领下,让我们又看到了当年的人民公社时代,人心团结,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工作队在我村两年中,为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我们村民学习有村室,文化娱乐有广场,全村处处是新房,这是我们东绥村的福分啊!全体村民啥时候也不会忘记‘政府老陈这支扶贫工作队的恩情啊!”

在宾县满井镇江南村召开的一个村民座谈会上,宾县常务副县长马哲对陈华率领的帮扶工作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管局发动各方力量,大力支援帮扶江南村。筹资415万元,为村里建设一座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和4500平方米村活动广场,修建通村公路3公里,铺设一条1400米的路边沟,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帮扶工作队的同志在帮扶过程中亲力亲为,以实干精神感动了村民,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座谈中老党员李新发言说:“我50年党龄了,农村的变化都装在我心里,老陈带领的帮扶队不做样子,不摆架子,而是组织我们村民一起干,和我们一样出力流汗,还给我们跑钱要物,解决了我们多少年都没法解决的问题,多少年都没见过这样的好干部了”。

尚志市帽儿山镇党委书记满宏业对记者说:“像老陈这样真帮实干,心系百姓,事事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老陈和工作队员吃住在村不扰民,真心实意做好扶贫工作的行为,让我们感动。驻村一年多,共协调各方资金300多万元,为村里搞基础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加快了脱贫步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房村、尚志市永远不会忘记这支帮扶工作队和老陈”。

从2006年走上扶贫这条路,陈华就像一列开足了马力的列车,辛勤奔驰在7个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铺满艰辛,洒满汗水,充满希望的小康道路上。9年间,总计帮助7个帮扶村协调资金160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养貂、养猪、养奶牛、种植黑木耳、白瓜子、红小豆、粮食仓储等专业生产基地20多处,建设科技示范田500亩,土地集约化规模种植8000多亩,被帮扶的贫困村经济总收入平均增长51.2%,人均纯收入达到1.98万元。一举扫掉了“穷气”,甩掉了陈旧破烂的外套,换上了现代村庄的外衣。村民良好的精神面貌,优良的村风,生产的发展使这些村庄踏上了和谐脱贫致富之路。

饶河县县长尚德龙对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帮建工作谈了发自肺腑的感受:“帮建工作组的同志凡事身体力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年来,帮建工作组在兰桥累计住了400余天,用真情、真心、真干,换来了兰桥村的‘真变。事务管理局领导先后15次到兰桥村实地考察帮建情况,解决帮建工作难题。三年来,事务管理局通过自筹和协调共投入400余万元,捐送衣物2300件,把兰桥村建设成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

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李雅勃局长对帮建工作深有体会:“9年帮建工作,我局取得了帮建试点村标兵单位的荣誉称号,学到了县乡两级班子凝神聚力、不惧艰难,真抓实干的团队精神;感受到了广大农民朴实善良、知恩图报的质朴情怀。帮建实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农民可亲、农民可敬、农民可交。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关注帮建村的发展,为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被陈华他们帮扶过的贫困村群众是这样评价帮建的:“遇上这样的帮扶干部是我们百姓一辈子的福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帮建工作队用实际行动在帮扶村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几天的采访即将结束,陈华的事迹处处让记者感动。到了该同陈华见面的日子了,着实让记者期待。就在相约见面的那一天,陪同采访的人员告诉记者说:“老陈昨夜突发肝胆堵塞重病,已送到哈尔滨哈医大医院抢救,实在无法接受采访”。刹那间,一股遗憾之情袭上记者心头,此行虽然没有见到陈华,但陈华的高大形象已犹如一座山峰耸立在白山黑水之间,令人须仰视才见。

猜你喜欢

陈华工作队村民
陈华莎、杨艳作品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厅级“村官”愧疚成河:母亲啊来生再伴您身旁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陈华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