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种境界

2015-12-03张希明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22期
关键词:邮筒朝圣床头

张希明

她或许会在每个人的床头摆一本《一个人的朝圣》,让老人们起忆曾经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

没人否认过开卷有益这件事,但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没文化。在选择方面,人们总是矛盾,在坚持与放弃,认为正确和真正践行之间,摇摆不停。

我一直相信很多问题都是能够通过读书而解决掉的,依此推导,很多争论也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了。如果真正要从生存状态来归类,窃以为也可以借用一下“三重境界”之说。

第一种境界,可望而不可及。很多人知道一种能通往美好的路径,但实在是做不到。比如求学时代的好好学习,工作之后的兢兢业业。似乎每一样在我们的内心中都曾经谋划过,最终也就是做梦想想,醒来以后又踌躇不前了。坚持的极少数和驻足的大多数之间的比率,很低很低。崔永元在他的《不过如此》中做过形象的诠释,说有些人一咬牙就把事办成了,而有些人,咬碎了牙齿只能往肚子里咽。那“一咬牙”需要的毅力和背后别人看不到的坚持,是大多数所缺乏的。

第二种境界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种生存方式倒也是自得其乐。这样的人其实满值得佩服的,他们无论怎样都能安之若素。我有一个认识了十多年的旧友,在中学时期就培养了三门爱好,吃饭睡觉打游戏。大学四年过来,靠临阵磨枪似的突击,竟也没挂过一科。但成绩单也并不好看,除了几门良好之外,居然没有一门是优秀的。一度,他都成了系里的传奇。

大学快毕业时,我们一群人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他则不屑一顾。每天拿着从牙缝挤出来的游戏月刊,在下载影片或是缓冲游戏的间隙阅读。

从这位老兄的人生阅历总结,倒是真应了“知足常乐”。无欲无争无求的性格,倒让他交了一些不设防的朋友。每天就是看别人争班干、入党、保研,撕破学生本应有的那点纯洁,然后嘿嘿一笑,高高挂起。到现在为止我们赚得最少的,但没有了攀比之心就没有心塞一说。

至于第三种境界,那无疑就是己所不欲偏施于人,这肯定不是什么优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开板就说,当你想要说别人的时候,想想他是否拥有和你一样的条件。孔夫子们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常常拿先辈们的警句来自省。让你嫉妒的人必有过人之处,可怜之人又必有可恨之处,话不能说得太绝对,取长补短,见贤思齐总是好的。

“境界”一词总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但仔细分析也就是个中性词罢了。人皆不同的境遇,总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界限的。开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想得多做得少,却又想对别人置喙,本身就是挫败的。

每思及此,就仿佛病人在为自己诊断病情一般。总期盼能在芸芸众生中有所超越,而内心自我关照时又难免主观地拔高。对长相,对财富,对修养,人们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便是这第三种境界的真正内涵。想当年鲁迅先生提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说法,大抵也适合这拥有第三种境界的人吧!

最近,和一个一直保持着读书爱好的朋友小聚。她刚刚看过《一个人的朝圣》,里面讲述一个60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在为一个癌症老友寄信时,从一个邮筒走到下一个邮筒,最终决定亲自步行去一千英里之外的地方看她的故事。个中艰难,在朋友的娓娓叙述中听得我甚是震撼。

末了,她说她以后想开个养老院,专收那些家里受不了的老人。她或许会在每个人的床头摆一本《一个人的朝圣》,让老人们起忆曾经敢想而不敢做的事情。或许不出半年,养老院的老头可能就走光了,然后奔向每个人的朝圣路。

说着,她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遐想,眼神有那么一刻闪过一丝光亮,那是我似曾相识的光亮,就和求学时候的一样。endprint

猜你喜欢

邮筒朝圣床头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我认识一只邮筒
孤独的老邮筒
布依少女
朝圣
老邮筒
邮筒的寂寞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LIKE BUTTER FOR THE SOUL 朝圣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