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加速石油业市场化与开放
2015-12-03姚尧
姚尧
只有行业饱受低油价带来的危机时,人们才会开足马力寻找出路。
2015年11月4日,我国成品油价格迎来年内的第十次下调,最乐观的预测,今年成品油行情恐怕也只能惨淡收尾。但如同硬币有两面,这一行情也为行业带来了变革的契机。笔者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和开放的原则,才能利用好这难得的历史机遇。
首先,市场化一直油气改革的核心环节,低油价最大程度降低了市场化改革的阻力。
始于去年的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正悄悄改变我国石化业的生态和利润结构。这是因为,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低,与国内油气资源相比,进口油成本优势已经十分明显。这迫使国内原油生产企业压缩高风险、低附加值产能,改为大规模进口原油。
活跃的交易是任何市场良性运转的基础。进口原油量增加特别有利于市场价格的形成,是促进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健康成长的基石。今年我国推出了原油期货合约,旨在挑战布兰特原油期货和美国西德州中质原油期货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增加中国的国际原油定价权。眼下,该原油期货合约已经通过我国央行、海关和外汇监管机构的审批,现只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批即可正式推出。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当然,原油期货只是一方面,随着原油进口数量的增加,以成品油为代表的原油产品的市场化定价问题也摆在决策者眼前,这催生了一系列促进油气市场化政策的出台。10月15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在其他市场化方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在制定的《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形成初稿,或在年底公布。据有关人士透漏,“十三五”期间,油气行业上、中、下游都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勘探开发、管网独立的同时,最终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随着油价下跌,成品油销售和批发企业大多持观望姿态,这一方面使得成品油和天然气销量减少,但也促使国内炼厂开始加大油品、工业气体的销售力度,往年如影随形的“油荒”、“气荒”都已不见踪迹,这对油气价格改革非常有利。
其次,低油价也有利于油气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随着国际油价逐步下跌,境外油源颇受青睐。今年以来,我国正以渐进的方式,放开原油进口权与使用权。这对一直缺少油源的地方炼油企业而言,无外乎一剂强心针。据了解,目前已有9家地炼企业获得原油使用权,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已达3600万吨。到10月22日,另有4家山东地炼企业进入进口原油使用权公示阶段。还有广汇能源、宝塔石油等企业正在办理相关的进口原油使用权手续。
已获原油进口权的企业获得配额总量约占其年处理能力的70%—75%。另外这些地炼企业还可获得胜利油田油源供给。除去必要的检修需要挤占的产能份额。基本上可以保证获得原油进口权的地炼企业全年生产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易经》中“穷则思变”的道理。假设2008年式的大宗商品超级牛市再现,估计如此密集的改革举措也不会来得如此猛烈。只有行业饱受低油价带来的危机时,人们才会开足马力寻找出路。令中国石油行业向着更加市场化和开放的正确方向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