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谋发展 定未来
2015-12-03陈芬
陈芬
“十三五”规划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其中一项重要议题便是审议“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谋变布局,对于转型期的中国重要性不言而喻。
11月3日,“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作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总蓝图,这份规划备受瞩目。
《中国经济信息》本期的封面报道,将为大家梳理十三五公报的内容,看看未来五年,在宏观经济层面以及民生方面、投资方面等将有哪些亮点。
战略机遇期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财政部财科所原所长贾康用四句话来概括了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一是“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随。二是“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在对冲。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在“下台阶”,从10%左右下行到7%左右的区间,“新常态”已明确,但尚未完成触底企稳。三是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相博弈。四是“十三五”是挑战机遇并存局面下,接受历史考验的改革新起点和争取“继续大踏步跟上时代”来引领的“新常态”的关键时期。
贾康表示,在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阻力前所未有,所有“帕累托改进”式的“只有人受益而不会有人受损”的改革事项都已做完,过去在局部发力寻求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已明显收窄,更多更大的考验,正集中于“全面改革”这个基本概念之上。
11月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详细解读两万多字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他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有两个基本的定位。一是现在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是最后五年,所以“十三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二是“十三五”规划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
改革创新
作为本届政府执政以来的第一份五年规划,也是事关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本届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从诸多关键会议释放出的信号中可以窥见,突出改革、远近结合、紧扣民生、更接地气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特色。
在部署规划编制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改革创新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战略位置。仅在10月19日至23日,李克强在双创活动周、国务院常务会、会见外宾、中央党校等场合,5天内4次公开强调改革。可见,改革在时下中国被寄予厚望,在“十三五”蓝图中料将重点着墨。
李克强强调,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要远近结合,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
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李克强要求,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必须紧扣国计民生、着眼发展需要、顺应人民期盼。
决策层要求“十三五”规划须从步骤、形式到内容,杜绝口号,挤“水分”留“干货”。
如何接地气?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编制规划要尊重民众首创精神,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汇聚民智。据知,在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中不仅采用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传统“内脑”,还首邀来自业界和民间智囊加入。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外脑”也参与研究。同时,还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征集公众意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