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15-12-03沈玉贵
沈玉贵
摘 要: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在遵循有机整合、注重实践、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和科学编排等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重点构建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应用课程、跨专业应用课程、技能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
关键词:就业;高校;专业;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也是确立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1 高校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第一,有机整合原则。高校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相互配合,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完善专业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知识部分。第二,注重实践原则。高校学生所学知识以实践应用为主,以基本理论、原理以够用为原则,对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为具体。因此,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环节,加强理论、知识、技能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充分实习、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第三,主次分明原则。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表现为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对于产品的“二次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操作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创造能力等。主次分明是以知识转化能力和“二次创新”能力培养的技能操作课程为核心,知识应用课程次之,辅之以理论应用课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和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第四,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是指高校应用专业课程开设的连贯性应遵循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逐级递增。因此,高校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由低年级基础性的专业一般原理类课程和公共学科理论课程开始,随后开设学科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以及跨专业选修课程,最后开设实践应用性课程,将学生在前两者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训练,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操作技能。第五,科学编排原则。在高校实践课程即技能操作学习和运用环节分配一定的课时、学时,尤其是对于技能操作运用课程的设置,应尝试“三学期制”来保证充足的实践学习时间。 “三学期制”的实行,使学生在实践课程上有了必要的时间保证和制度规范,加上学校的统一部署、严格监督、实际指导加上及时地教学效果反馈,必将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又对知识进行更新与补充。
2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设计
知识结构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的基础,更是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主要体现为:理论知识课程为基础,知识应用课程、跨专业应用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为核心,素质拓展课程为辅助。
2.1 理论知识课程 理论知识是直接应用科学原理并以科学原理、客观规律为基础的元知识。理论知识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主要是形成应用技术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即广义的、普遍的理论知识和一般原理性知识。随着生产力的快速进步,促使企业产品的复杂性及精确度提高和产量增加,这使得生产必须直接应用科学原理来进行产品制造、更新换代和生产管理,技术科学化的局面愈发显著,科技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从而促使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形成。因此,高校理论基础课程应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专业基础性的原则,并且要突破传统学科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分化、整合、序化和内化。[1]通过开设专业基础性知识、相关专业及专业群知识、社会经济法律知识等课程,使理论知识课程向深度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发展。
2.2 知识应用课程 知识应用课程是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结合起来的课程,依据学生个性要求及专业发展趋势而设立的主干课程。高校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以专题课的形式或者某些教师的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和学校科研项目最新成果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对专业与实际联系紧密的部分,以及把处在专业前沿,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知识应用内容进行专门介绍,使学生置身于专业的前沿之中,加深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又可以在讲授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判断力、分析力、创新能力及批判质疑能力。此外,高校开展讲座课也是一种理想的形式,邀请校内外的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本专业的大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思想,鼓励其深入研究,积极创新。
2.3 跨专业应用课程 跨专业应用课程是基于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辅修或者选修与所学专业应用知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既可以理工结合,也可以文理渗透。例如,设计计算机软件来操作机床,机电专业就要学习跨学科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课程;新闻学专业有意从事体育或者法律记者和编辑相关工作的学生,就跨专业学习相应的体育和法律知识课程等。在跨专业选修课开设方面,美国高等学校选修课约占课程总量的1/3、日本高等学校实行基础、专业教学两段制,基础教学阶段一般均为指选修课,专业教学阶段选修课约占1/2;法国大学理科的指选课至少占10%。[2]因此,高校在设置选修课时,不仅要注意提高选修课所占总课程量的比例,还要注意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选择范围。
2.4 技能实践课程 技能实践课程是高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应体现专业特色,强化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训练,并注重技能的循序渐进,即从简单模仿到独立操作,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技能实践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习得的理论知识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今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高校技能实践课可以根据专业的性质和优势,以及地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在知识应用课程中穿插进行,教师及时反馈课程教学信息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验证理论真伪并加强其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2.5 素质拓展课程 高校素质拓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知识、技能、身心理素质、道德水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建设素质拓展课程,一方面要囊括道德伦理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以及锻炼意志品质、磨练毅力、注重团结合作、提倡相互帮助等方面的趣味竞技课程,并保持道德伦理课程的时效性和与时俱进性,心理健康课程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趣味竞技课程的生动性、科学性和广泛参与性。另一方面要强化职业资格课程,加强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本行为能力的同时,重点应把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证纳入专业课程计划。[3]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农业高职院校基础课建设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5):65.
[2]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90-91.
[3]黄东昱.新办地方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