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是一项美丽的生命活动

2015-12-03郭志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生命作文活动

◎ 郭志明

写作是一项美丽的生命活动

◎ 郭志明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说到写作文,总是感到头疼,写不出,更别谈喜欢写。教师呢,教学生写作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除了谆谆告诫学生要多读多写来提高写作水平外,似乎也没有什么高招来让学生爱上作文并写出佳作。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又怎样去强化学生的作文意识并让他们写出好的作文来?尽管很多教师在这一方面做了极大的努力,尽管目前似乎还没有一着“立竿见影”的妙棋,但我们语文人还是要努力,还是要探索,并慢慢地理出“门道”来。

说到作文,人们马上想到的可能是醒目的标题、严谨的结构、表达方式的融合、骈散相间的句子。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定式,让教师把作文看得太严肃,让学生对作文心怀敬畏,也让很多人对眼下的作文教学现状极度不满。其实,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说话,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说话:小时候孩子牙牙学语,那是用嘴说。先跟大人学,然后自己说。先说一个音节,慢慢两个、三个音节,到简短词,然后连成句子,而且句子越说越长,有时候还会加一些修饰语,不知不觉也用一些修辞手法。那时说话呀,哪个孩子不会说,哪个不是滔滔不绝啰唆个不停?到了学校,不只用嘴说,还要用笔说。用笔说和用嘴说虽说有一些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但总体上应该是差不多的,应该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多少就说多少。还是应该不停地说,喋喋不休地说,这个话题没得说就换一个话题说。人活在世上,吃饭穿衣,上学交友,要做的事很多,要说的话也很多。把说的话用笔写下来,这就是写作文。如果教师、学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写作不就是一件很容易又必须做的事情?

之所以学生不喜欢写,教师又不满意学生写的东西,是因为大家把作文看得太当回事。教师眼界很高、要求很高,看到的学生作文是“满目疮痍”,于是一股劲地提要求,不断地要学生改作文,学生厌倦了,自己也越来越不满意了;学生呢,本来写写也无所谓,可让教师批得体无完肤,信心也没了,兴趣也没了,于是见到作文就战战兢兢,害怕了,不敢写了,不想写了……所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让学生不怕作文、喜欢作文。

教师不要用多少清规戒律去限制学生,什么主题鲜明、立意深刻,更不要用提档升格诸如一档作文、二档作文、三档作文去吓唬学生,似乎作文多么庄重,而要让学生随心所欲,文通字顺就行,要让学生喜欢写作,养成写作的爱好和习惯,拿起笔来就能写,心随所动,想到哪写到哪。实在没东西可写,就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写自己没得写而产生的焦急、难受、无奈、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等等状态,把这种心理、动作、神态写出来,那也会惟妙惟肖的。是啊,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就像人活着就要吃饭、睡觉、讲话、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一样,人活着就要写,写作是生命的有机组成。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就会放低眼光,学生就会自觉而为,写作就成了学生的生命流程,写作就不是仅仅局限于师生生命交流的一种方式,而是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写作既然是一项美丽的生命活动,就要让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生命贯通起来,把写作当作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有场景、故事、人物,就把它写下来;生命中有喜怒哀乐,就把它记下来。这些就都是作文。为此,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形式上就要有一个很大的变化:由关注学生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有得写,由关注学生写得好不好转向关注学生有没有形成写作的兴趣、养成写作的习惯、把写作作为美丽的生命活动。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就不是过去两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然后把作文收上来批阅评讲,而是不断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源泉、不断地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不断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的写作,让学生一直想、有得写、想写好。学生呢,则经常有书面的成果,有作文或在同学间流传或交给老师,同学间研讨,教师会简单浏览后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点拨、辅导。这样,学生一直处于动笔写的状态,写作与他们的生活为伴,他们的写作水平不知不觉中自然会提高。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要改变学生作文“教师是唯一读者”的现状,让同学、家长等与教师一道,都做学生作文的读者,都能给学生做评论员、材料补给员,让学生周边形成一个“写作圈”,让作文成为大家同样的生活方式。

语文教师是学生写作的导师。作为引导者,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写作——生活”“写作——生命”的意识,时时刻刻让学生真切意识到写作与生活、生命的息息相关,努力承担好引领、帮助的责任,让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一直把笔拿在手上,想写,有得写,渐渐地养就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

可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随笔的习惯。每天写一篇,长短不限,体裁不限,内容也不限。风土人情、景物变化、家庭故事、校园生活、静思反思都可以。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活着就要写,写了回头翻翻很有意思,生活多了色彩,生命多了乐趣,生命有了成长的履痕,生命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的书。

可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做事的习惯。学生读课内书、课外书,都要记录整理、发表看法;学校、班级开展活动,凡需要公示的,都要以书面形式出现,那通知、公告、报告等文体,学生就有了练习的机会;学生与他人、与集体发生的各种事务,也要“立字为据”,那请假条、借条、计划、总结、申请书、思想汇报等,学生也就会涉及;还可就某个专题开展社会调查,写出调研报告,就某项活动,撰写策划书;就班级或社会某种现象,写建议书等。

有了这样一些平时写作的积累,一方面,学生习惯写、愿意写,写作成为生活的伴侣;另一方面,各种篇幅、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文章也都有了实践的积累,到以后真的让学生根据要求把作文写在正儿八经的作文本上,他们就不会怕,不会不知所然,俯拾即是的日常积累就能一蹴而就。即使到了考场写作文,立意、结构、语言稍作讲究自然容易出彩。因为平时的积累太多了,因为作文与生活、生命结了缘,那文字自然信手拈来,动笔成章也就不在话下。

当然,随便从哪个角度说,文章作为一种思想和艺术的呈现,毕竟有一般和优秀、俗气和高雅之分。同时写作既然是一项美丽的生命活动,学生自然也要追求生活的美度、生命的高度。作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与写作为伴,还要帮助他们努力追求作文的优美,要努力把作文“写好”。这里就牵涉到教师要强化作文的指导、批改、评讲,还要培养学生写作反思、作后自改、互相批改的能力。通过这样的精益求精的努力,学生定能写出文质俱佳的好文章来。在这方面,教师可为的事还是有很多的:

要从生命表达和生活再现的高度,就文章写作规律性、规定性、格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指导,比如保证真实不编造、符合文体基本要求、讲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佳作等等;

要根据学生成长的生命节律,有规划地安排写作系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表达清楚到表达优美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序列,选恰当时机让学生进行有所侧重的写作训练,逐渐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不断丰满学生的写作羽翼,渐渐积淀学生的写作素养;

要从宏观的角度有序地向学生展示写作的各种类型,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写作百花园广泛涉猎丰富多彩的写作视窗,用自己的笔留下自己徜徉的经历;

要不断探索多元的写作形式,心写、口写、笔写,独立写作、小组合作、集体共写,写句子、写片段、写全篇,保密型、公示型,在教室写、在广场写、在田间写等等,让写作成为有趣、轻松的生命活动;

要探索更加具体、更好操作的写作评价标准,像美国“6+1特质”写作评价标准,从想法、组织、语气、选词、句子流畅性、惯例、呈现等七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评价标准,像曹文轩教授领衔开发的“好”作文标准量表化,就每一个评价角度如“肖像描写”等提出六级评价等第,给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以具体可感、切切实实的引领;

要经常展示优秀的示范性作品,包括学生中的佳作,让学生体悟,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和那些好文章比较着分析,从而扬己之长,补己之短;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特长方面的个别性训练和指导,促进有写作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写作上的特长;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自己在写作上的优势,经常“下水”,与生同作,示范引领,并与学生互动,不断刺激学生的写作灵敏……

写作是一项美丽的生命活动,生命有欢乐,也有烦恼,写作自然也要给学生这样的生命体验。

所谓成功,就是要让学生有与写作有关的欢欣,如被老师表扬、被同伴羡慕,或者有文章发表了,如班级、学校的墙报、校刊,有关作文的刊物,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所以,要经常开展作品展示活动,如每天晨读让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每周一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佳作自荐”,班级、学校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橱窗、广播台等要成为学生作品的展示地,定期邀请家长或写作高手来校、来班级观摩学生作品展示活动,积极向各级各类报刊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等。

所谓烦恼,就是因写不出、写不好或者写得不满意而内心郁闷。这就需要对作文进行不断修改,这就需要有人帮助,教师首负其责,要鼓励学生,要帮助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要提出中肯的建议。涉及具体文章,要指导学生好好修改,或者每修改一次都有新的角度、新的要求,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修改中不断长进。当然,给学生作文帮助的人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范围应该扩大,包括同学之间,包括家长及长辈,包括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帮助,通过网络得到指点等等,而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学科的角度讲,写作只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部分,但从生命的角度讲,写作却是生命的有机组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跳出学科,从更大的视角去思考写作的问题。我们有那么多的学校节日,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之类,能不能也有个写作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如讲座、对话、展示等等;我们经常开展演讲活动,那能不能也定期地开展学生习作的演讲活动?我们的写作社团数量可以更多一点,参与的面可以更广一点,载体可以更大一点,切入角度可以更小一点,活动可以更富色彩一点。要经常开展写作研讨、写作沙龙活动,请学生谈写作上的得与失、乐与痛,激发学生写作上的共鸣。教师呢,也要把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及优化的路径方法,拿出来与学生交流。这样师生同写,同喜同乐,大家都视之为生命活动,就能在愉悦中一起提高。

结 语

顾振彪先生说:“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复杂的学习,有着先天的‘不可教’性。我们所要‘教’的有两点:一是让具有写作天赋而缺乏表达意识、方法、技能的学生能艺术地表达;二是让这方面天赋不足的学生能了解进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模有样地比较通达地表达。”(《光明日报》2015.3.17)这话讲得很实在,其实也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明晰了路径。我们要处理好日常作文与应试作文之间的关系,但更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和研究,让写作成为学生们美丽的生命活动,让有天赋者佳作连连,让天赋不足者也能享受为文的快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226300)

猜你喜欢

生命作文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