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的年俗
2015-12-03河沿姜
河沿姜
变与不变的年俗
河沿姜
年,包含了中国人最朴素最原始的希冀。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西周之后,过年有丰收庆祝的含义。“年”是象形字,“禾”在上,“人”在下,禾谷成熟,人负禾回家。《说文解字》解释,“五谷皆熟为有年”。
家,几乎就是中国人的宗教。这种人伦礼仪已渗透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民族文化深处的基因。过年回家就成了天经地义。传统节日不会轻易改变,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程式一定的内容充满其间,包括腊月正月那些家家户户每天会自发做的事,即使经过世事变迁政权更迭,也难以更弦改辙。
在百年前那个除旧布新的民国,什么都要反传统,春节当然也是被列入要改变的行列,国民政府1912年1月1日宣布改用公历,并将这一天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到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1925年元旦,国民政府甚至实行《实行阳历新年办法》,规定阴历新年拜年庆祝等均移在新年举行。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贺年、团拜、祀祖、观灯、贴春联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激进如鲁迅温和如林语堂等知识界人士都曾坚决地拒绝过旧历新年,可是最终都被腊八粥、对联、爆竹、红烛、年糕、年夜饭,被“早晨的道贺和那件一年只许穿一次的黑缎大褂”俘获。林语堂称春节“是有一种欧洲人所不能体会的撼动中国人心的力量”,鲁迅则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由年俗可以观察整个中国的症候和中国人的性情。百年前,中国社会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心思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也在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路程,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加速这个过程,年也不是一成不变。
每个人每个年节的心情和境况不一,回家的脚步时而坚定时而踌躇。每个人从小到大对于春节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在过年中欢快,在过年中变老,不知不觉也扮演不同的角色。
小时候盼过年,长大了怕过年。小时候,年是被满足,是无忧无虑有吃有喝外加压岁钱,是枕边新衣服新鞋,是疯跑是爆竹是睡不着等大年初一;长大了,是学业创业,是男女朋友是婚事,是秘密是迷茫,是忙自己的事是对年节的若即若离;成家了,有老有少,有责任有焦虑,有应付不能自如却只能往前走,为的是家人幸福的年;等老了,是牵挂是絮叨,是故事是今昔对照,是操心是等待,是喜欢平时少有的在一起的氛围。
无论怎样,年无法回避,一个轮回又要结束也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