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妙之门
——《老子》导读

2015-12-03于凯黄爱梅

政工学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道家老子万物

☉于凯 黄爱梅

众妙之门
——《老子》导读

☉于凯 黄爱梅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著。该书篇幅不大,只有5000字左右,但它内容玄奥,富有哲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早在唐玄宗时,此书就由高僧玄奘与道士成玄英译为梵文。近代以来,此书也是最受西人瞩目的国学经典作品之一。

一、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的作者,人称“老子”,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人物。关于老子的身世资料,目前所知最多的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但这段记载不但过于简略,而且在短短400多字的篇幅中竟提到了三位老子。

作为古之隐者的代表,老子之所以称“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也并非如后人所说,“以老为氏”,而是因为他活得长,是有名的老寿星。《史记》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或者200多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观念,“修道养寿”与古代养生术数有关。汉人习惯将老子与黄帝合称“黄老”。“黄老之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善于养生。而养生学的基本要点,正是《史记》所言的“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中国古代的方术养生之学,都特别讲究这一点。这对后来道家的流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今传本《老子》分上、下篇,共81章,上篇曰《道经》,下篇曰《德经》,合称《道德经》。但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上下两篇的排列顺序,却与今本不同,是《德经》居前,《道经》居后,两经合一,应该称《德道经》。

以今文《老子》为例,上篇《道经》以论“道”为主。“道”的本意是“引道而行”,后引申为“具有一定方向的道路”,转指为“事物变化的特定轨迹”,再引申为“事物存在的变化规律或原则”;主要以探讨宇宙规律人生哲理为主,类似于纯粹哲学。下篇《德经》以讲“德”为主。“德”字“从心从直”,本意是“正见于心”,后引申为“依据内心确立的正直准则,以加强心性修养,指导和约束自我行动”,于是就有了“指导言行准则”的涵义;主要侧重于讨论社会与政治中的行为规则,类似于社会政治学。

此书的体裁,与其他古书不同,书中没有时间、地点和人物,全是抽象的讨论。全书由各自独立的短章连缀而成,各章之间,没有连贯性,结构比较松散,章序排列甚至可以调整。各短章的文字,多用短句,且喜欢押韵,是用古代韵文写成,琅琅上口,便于记诵。有人称之为哲言诗;也有人认为,此书更接近于先秦的赋体。

二、《老子》哲学思想发微

1.《老子》论“道”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不可用常规语言来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无,是世界的最高法则,它先天地而生,可称为“天下之母”,也可称之为“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其中蕴涵着世界本原,也包含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

《老子》认为,世界生成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一”是由道生出来的阴阳未分的元气,“二”指阴阳二气,“三”指阴阳互动交合,最终导致万物生成。

《老子》强调,“道”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不可描述,无法言说,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动,不可移易。“道”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有其运行规律,其根本法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具有相反相成的特质。这一特质,具体表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基于此,《老子》强调,为人行事,要秉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则,顺从“道法自然”的规律,行无为之道,采取“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针。概括来说,就是要坚持“无为”之道。

《老子》用水做比喻,提出了“上善若水”的理念,来阐释其所说的“无为”之道。其中强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水虽然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同时正因为其柔弱,才能打败坚强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因此,老子的“无为”之道,并非彻底的“无为”,而是要贯彻“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自然规律,不刻意逞强好胜,才能使自己处于不败地位。

2.《老子》论“德”

如果说,《老子》中“道”按照自然无为规律而生成万物的话,那么,“德”就是按照“道”的原理行事,以抚育万物。为此,《老子》提出了“贵德”的原则。强调,“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认为,“德”是君主管理臣下的基本原则。“德”有“上德”、“下德”之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德者,得也。“上德”无欲无求,所以有得;下德唯恐有失,所以无得。照此,只有坚持“无为”之法的“上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德”。

要做到“贵德”,就要依照“道法自然”原则行事。具体而言,就是做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3.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一书,具有极强的思辨哲学色彩,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辩证法的杰出代表。在《老子》那里,万事万物是彼此对立与相互依存的。他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认为,事物总是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趋势。他强调“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一切都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的内涵。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观点。祸福是可转化的,正可转化为奇,善可转化为妖。

三、《老子》的历史影响

1.战国老子学说的影响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有“老聃贵柔”的说法,是对老子思想的精准概括。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一书在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到很多学派的思想形成。比如,与南方楚地的归隐养生学说相结合,对庄子“逍遥游”式的“自由主义”道家学说,产生了直接影响。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贵柔”、“无为”说,重点探讨实现个人精神自由境界的可能性,提出了不少富有创建的想法,开创了后世老庄无为哲学的先河。

2.西汉“黄老”学说

西汉建立后,“黄老道家”之学一度流行。汉代“黄老之学”将“黄帝”与“老子”并称,是一种以道家、法家理论为主,兼采儒、墨、阴阳等各家学说的学术流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讲究统治之术,强调“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对于刚刚经历过暴秦专制统治的西汉早期统治者来说,运用“黄老无为之术”进行休养生息,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西汉前期的几位皇帝都好“黄老之学”,直接影响了文景时期的国家政治取向。直到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之学才逐渐衰落。

3.《老子》与道教

道家思想的另一个分支,是“黄老之学”中的神仙方术之学。这一分支,利用老子强调“无为”、善于养生的特点,与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结合,最终催生出“道教”的民间宗教,老子也因之化身为长生不死的“仙人”。道教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本土化宗教,对后世中国民间文化嬗变,发挥了重要影响。道教又分很多流派,但大都遵奉“老子”为“道祖”偶像,称“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老子》一书,也被道家奉为圣典,长期供奉。

4.《老子》与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玄学流行。王弼注《老子》,发挥《老子》的“有生于无”观点,提出“崇本(无,或者是自然)息末(有,或者是名教)”和“崇本举末”说,并重新阐释《老子》的“无为”与“自然”思想,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理念,成为魏晋玄学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传统哲学的流变,产生过重要影响。

(倪红燕根据《国学经典导读》整理)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