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教学中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2015-12-03裴海霞
裴海霞
【摘 要】求同思维又称定势思维。求异思维又称发散发散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求同思维的两面性,采用适当的对策,使学生形成并发挥求同思维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实现从求同思维到求异思维的飞跃。
【关键词】求同思维;求异思维;两面性;飞跃
求同思维又称定势思维,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寻求信息之间的必然联系,使思维聚集、收敛,得到一个确定的最佳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求同思维表现为学生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与当前问题的情境去联系,去识别,理解那些意义不明、特征不清、条件隐蔽的对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所以求同思维对同类问题的解决可起到积极作用,但如果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可能会产生一种惰性和呆板性,使人们囿于习惯性思维而陷入困境或出现错误,表现出消极影响,造成相反的效果。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发散思维,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可求异思维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充分理解前人千百年来所留传的结智慧晶基础之上,掌握了前人所创造出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但却不依赖于前人思维方式的前提之下,通过发散的,突破纵向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所以求异思维来源于求同思维,进而高于求同思维。
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求同思维的两面性,采用适当的对策,使学生形成并发挥求同思维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注意求异思维的培养,实现从求同思维到求异思维的飞跃。
首先,知识的接受过程就是求同思维的形成过程。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为核心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就是一整套帮助学生形成求同思维的知识体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就是形成求同思维。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由生动的物理现象到抽象的物理模型,由观察实验到基础理论,都有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独特的物理方法。不断的了解,积累这一切,也就形成了求同思维。
其次,求同思维在应试教育中作用明显。一位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可将一些章节的知识、技巧、方法以及题型规律总结得详尽、周全,通过大量的训练,让学生烂熟于心,他可以使不怎么聪明、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考出好成绩。诚然,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但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而来,它由独立思考开始,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学生谈不上创新能力。而借鉴模仿又是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或者说是第一步,一个又一个求同定势的形成,为学生汇聚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案例,供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模仿借鉴之用。这个模仿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能力,它又是创新的基础,所谓熟能生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过度依赖“求同思维”来进行思考的话,很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御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考习惯。尤其是当新旧问题外形相似,本质相异的时候,“求同思维”往往会使人步入误区。要知道,“求同思维”在教会我们“熟能生巧”的同时,也会带来有悖于发展和进步的“墨守成规”。要发展,要进步,就要突破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桎梏,去伪存真,带来新鲜的思想内容,做到“求异、创新”。人类的文化就是在这种求异和创新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那么,如何在求同思维中来寻求突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第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新知识探索推导过程、新题型的解决过程要尽量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教师切莫包办代替,应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应用探索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物理思维模式的自我形成,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
第二、加强对研究过程的分析。若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必须强调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譬如,对于学生不太容易把握的较快的物理过程,可以采用“慢镜头”方式来分析;对过程较复杂、物体个数较多的情况,可用作图的方法进行分析等。在这种分析过程中,研究物理变化的规律及各种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挖掘出潜在的解题条件,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从而迅速、准确地确立解题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训练,能使我们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概括性得到发展,同时也使自己的思维素质得到提高。
第三、培养促使“一”和“多”相互转化的能力。所谓“一”和“多”相互转化即指:用同一规律去分析处理多种物理问题,使学生善于从同一信息源出发,向着不同的方向探求,尽可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输出;或者用多个规律来处理同一物理问题。一般来说,物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描述物理现象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反映和描述物理现象的规律也有内在的联系。当我们解决问题时,由于观察问题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提供的信息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其中多种不同的信息组合。因此,物理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思考和解答。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再思考,探讨和寻求更好更简便的解法,以形成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立体结构,也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对于外界对物体物体总功的求解,我们可以直接从功的定义用合力来求解,也可以求各力的功,还可以从动能定理根据物体动能的变化来求解。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变式”教学,尽可能地变化所引用的资源的内容和形式,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体现概念和规律的实质。
第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实践证明,开设探索性、开放性问题或实验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益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多途径地输入信息,让学生自由思考,自己总结规律。它的特点:一、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二、问题的答案一般都不是唯一的;三、一般都缺乏思考所必须的信息;四、没有确定思考程序和步骤。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应尽量地开阔思路,不要光停留在课本的水平上,那样就自然而然地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
综上所述,“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这两种思维模式,本不应是对抗关系,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而如何将两者相溶,而不是彻底否定或抛弃其中的一种,才应当是我们最该去思考的。用“求同思维”生活,用“求异思维”使生活变得更好。如此不断反复,分清环境和问题的本质,选择恰当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和改变。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安福.《课堂教育管理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宝应画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