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的博士培养和学位论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2015-12-03王露杨

图书与情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

王露杨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1 引言

我国每年招收50多万硕士研究生,6万多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最终成果——学位论文在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兴国、科学研究中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一直是教育界、科技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学位论文在科学研究论文的引文中所占比例不到1%,试想,国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培养了研究生,他们的学位论文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却如此之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状况,是我们的学位论文质量问题,还是学位论文的交流渠道不畅,亦或是我们的学位论文在管理上存在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由于笔者曾在德国学习交流工作过,德国的学位论文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本文将通过中德两国学位论文管理和利用的对比,提出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众所周知,德国是现代学位制度的起源地,自1810年德国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按照新人文主义的思想创建了柏林大学起,德国学术界就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确立为德国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大学应着眼于专门知识的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德国高校明确规定所有获得博士学位者必须提交一篇对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学位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严格的学位制度促进了德国高校向科研型机构的转变。同时,要求学位论文选题须涉及国内外研究前沿,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这样的规定推动了德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前,学位论文作为我国学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学术资源建设商、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广泛重视,如何促进学位论文的科学管理和共享利用也成为我国学者十分关心的问题。贺德方等对2006年以前的国家学位论文管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状况给出了相应对策;胡沈秋等分析了美国杜克大学的学位论文管理,并从得到了对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与利用的启示;陈传夫等对欧美学位论文的版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王林军介绍了德国的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龚芙蓉对高校涉密学位论文的保存管理进行了探析;尤利方对中日两国学位论文收藏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等等。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索,但这些研究普遍较早,对当前学位论文的管理与利用存在问题尚无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利用学位论文这一学术资源,这是我们应当重新提起的课题。本文将借鉴德国学位培养机制中对学位论文的管理模式,探讨我国学位论文在管理与利用方面应当如何改进。

2 德国学位论文的管理现状

2.1 博士学位培养与博士论文呈缴机制

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是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入门条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有两种途径,一是导师制:在与导师进行沟通时申请人就必须提交自己的博士论文课题,此课题如能获得导师认可,申请人方才有机会开始博士学位的学习和科研,因此,学位论文是导师的研究课题或博士自主申请的科研课题;二是研究院制,研究院是综合大学为了培养科研后备力量而设立的机构。它为博士生提供机会,将个人的博士论文与一个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个科研项目可能有多位科研工作者共同承担,通常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生院设立的课程,其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博士独立的开展科研能力,并促进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看出,德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受到相关科研基金的资助,奠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前沿性和应用价值。

德国博士学位授予规定: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生必须在德国公开出版其博士论文才能被授予相应学位。目前,公开出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除了由德国出版社出版纸质论文并获得统一的ISBN号以外,学位申请人还可以在网络上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其论文。这种公开出版受到来自全社会和整个学界的监督,促使着每一位申请者必须注重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学位论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呈缴。德国的学位论文必须要向大学图书馆提交,同时也必须向国家图书馆呈缴。

获得发表的学位论文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必须呈缴一定数量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出版物给大学图书馆。2006年,《德国国家图书馆法》的颁布赋予了国家图书馆对于出版物(包括网络电子出版物)的法定呈缴权利,进一步推动了其对于学位论文的收藏和利用。德国国家图书馆由莱比锡国家图书馆、法兰克福国家图书馆和德国国家音乐档案馆组成,自1912年起就开始进行德国学位论文的采集、编目、存储与流通工作。相关统计显示,2006年以前德国国家图书馆莱比锡馆区共收藏学位论文940712篇,法兰克福馆区共收藏学位论文666040篇。目前,1913年以来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可在德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检索。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位申请人选择向大学图书馆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大学图书馆则作为缴送方为德国国家图书馆传送学位论文及元数据,这种由点汇集的采集形式确保了德国国家图书馆对博士论文的统一管理,也为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德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的统计(见图1)可以发现,德国国家图书馆各年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收藏量仍在逐步增加,说明该图书馆始终在不断地将呈缴上来的纸质博士论文加工成数字化学位论文。

2.2 学位论文的推广

德国在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上奉行透明原则,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作为公开记录,被视为可以获取,也就是说,任一篇学位论文都可以在德国国家图书馆或本校图书馆获取到,这样的原则促进了学位论文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乃至全社会的流通。

图1 德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一览[11]

一方面,德国是全世界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诞生地,大学图书馆不仅对本校学生也对其他公民开放,已经发表的学位论文作为图书馆的藏书供大家借阅。同时,图书馆内设有复印室和照相室,所需材料可以当场免费复印或拍照带走。更为重要的是德国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系统非常完善,借阅人可以通过电脑远程查阅其他图书馆的书目并提出借阅申请,这种互借系统大大提升了学位论文的利用效率,也使得学位论文资源在全国范围最大化的流通。

另一方面,博士论文一旦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就不仅可以在授予学位的大学图书馆得以利用,也通过书店、网上商城等进入流通领域。博士论文出版后,除了一部分呈交大学图书馆用于收藏以外,还需要向国家图书馆呈缴,其余由出版社发行推广。德国以主办大型图书博览会而闻名于世,每年春秋两季,莱比锡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成为新出版的博士论文的推介会,博士论文会按照其学科分类与其他相关书籍在展会上进行宣传,扩大博士论文的学术影响。这样不仅增强了博士论文的社会流通性,也提高了其商业价值。

2.3 学位论文的数字化

德国从1998年开始探寻电子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应用模式,并启动了多个学位论文电子化项目,具有代表性的是Dissonline方案、Opus系统和法兰克福图书馆方案。其中最有成效的是Dissonline方案,该项目以建立德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目标,依托德国国家图书馆专门成立博士学位论文在线协调中心(Co-ordination Agency Dissonline),先后邀请到全国73家大学的参与,大大促进了德国学位论文电子化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7月,德国国家图书馆已经收录了逾159928篇电子版本博士学位论文,为全欧洲之最。德国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的优势在于它主要依靠高校建立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通过学位授予必要条件将电子学位论文传输的任务交给学位申请者,同时高校对学位论文作者采取有利措施,促使作者自发按照国际标准格式向电子图书馆传输论文,高校图书馆则负责对电子学位论文进行数字签名以确保其不得更改,再向德国国家图书馆传输元数据。国家图书馆利用专门的代码确认学位论文正文的真实存在并存入Dissonline系统同时在互联网上提供学位论文服务。

3 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与利用现状分析

3.1 学位论文呈缴

我国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主要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其中国家图书馆收藏所有的学位论文,中国科技信息所和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院分别收藏理工和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近几年开始要求学位获得者必须同时呈缴纸质和电子版学位论文。以国家图书馆收藏为例(见图2),可以发现博士学位论文呈缴量在逐年增加,这与我国博士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相吻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培养机构呈缴上来的学位论文数量与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的每年的学位批准数量还是有一定差距,说明学位论文的呈缴机制还需要完善,需要通过一种机制确保所有学位论文都能够呈缴到相应收藏单位。需要关注的是,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除了编目加工的时滞或耽搁以外,更多的是因为许多学位论文涉及到科技保密。

3.2 学位论文版权

欧美高校虽然承认学位论文是作者的版权作品,但一般会对作者的专有权进行限制。很多高校规定:“所有博硕士学位论文都必须是开放文档。在论文提交给研究生院并符合无限制获取条件之前,研究生院委员不会推荐授予博硕士学位。”这就意味着作为授予学位的条件,学生必须授权学校可以对论文进行免除版税的复制和公开发布。德国高校为学位论文作者和开发机构或出版社搭建平台,通过制定相关版权政策,鼓励或要求作者与学位论文开发机构签订授权协议,在与出版社签订论文出版合同时,也明确规定出版社享有对该论文进行发布、宣传、复制的权利。

我国学位论文在版权使用授权过程中存在学位论文版权协议签订标准不一和不规范的现象,往往对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人以及转授权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学位授权机构单方指定的条款造成不同培养机构对学位论文的版权规定各不相同,进而无法明确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对学位论文的服务范围和开发利用模式。

3.3 学位论文利用

我国在学位论文的管理中一直重藏轻用,各高校图书馆主要以对学位论文进行存档为主要工作,学位论文公开传播的意识偏弱。虽然近几年高校开始要求研究生签署学位论文电子版使用授权书,然而在论文提交的当年,授权发布全文比例相对国外大学还是较低,学位论文在本校以及全国范围内全文利用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外大学。而图书馆在收集到学位论文后,由于只有少数学生许可进行网络传播,那么可全文利用的学位论文就无法形成规模,也阻碍了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近些年,有几家学术资源建设商(如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对学位论文提供数字化全文服务,但由于版权等问题,各家的收录都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整体学术影响力。

如,在CNKI中以“认知语言学”为关键词对学术论文进行检索时我们发现,在命中的49883篇学术论文中,硕博士学位论文为14720篇,占30%左右,但如果我们按被引次数排序显示的话,前240名中竟然没有一篇是学位论文。如此之低的学术影响力,使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究竟是我们的学位论文质量出了问题,还是学位论文的交流渠道出现了问题。

4 德国学位论文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发

4.1 严格执行学位论文呈缴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学位论文的提交现状,应从根本上制定公开化原则,将学位的获取与学位论文的公开化结合起来,规定学位论文在提交过程中和完成后不仅应对本专业、本校公开,也对全社会公开。将学位论文的公开出版作为授予学位的前提条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纸质版本或电子版本发表论文,在出版的同时必须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将学术论文呈缴给统一的管理部门。

图2 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收藏与编目数量统计

大学图书馆接收电子版学位论文时,必须进行数字签名,以保证学位论文在系统中未经批准不能更改,确保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同时还要完整保存学位论文的相关信息以及作者资料,再向国家图书馆发送学位论文元数据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全文。

4.2 制定统一的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细则

学位论文由于涉及到国家、培养机构、导师和学生四个主体,常常因为其版权使用和授权过程的不规范导致开发利用的效率低下,在对学位论文进行电子采集时应明确版权转移的细则,确保允许高校图书馆、出版社和数据库对学位论文进行审核、复制、推广等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采集学位论文的基础机构,应在对学位论文行使管理职能的同时促进学位论文的流通和被利用,尤其应构建跨区域、跨领域的高校图书馆资料互通模式,使学位论文快速有效地进入可查阅、可利用的流程。

4.3 建立一体化学位论文数据库

我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尚处于各自为阵的局面,至今仍未形成一个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专属性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应从全局入手,由国家图书馆统一规划并协调,以各高校图书馆作为电子学位论文的采集和传输单位,将出版学位论文和呈缴电子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条件之一,并由图书馆负责对采集的论文进行数字签名和收集作者信息,最后完成向国家图书馆数据库传输元数据的工作。国家图书馆接受电子论文并审核通过后,继续推进论文的文献资源服务利用工作,通过学位论文专有的门户网站推广资源,使得学位论文的利用可以完全实现在线获取。这种由“分-总-分”的模式可以确保学位论文采集工作的全面,同时又能有效提高学位论文的利用率。

5 结语

学位论文代表着各科研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对于学术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我们在对学术论文的管理中应该明确管理不仅仅是起保管作用,而是为论文资源的利用提供服务。学习德国学位论文管理利用的模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明确管理细则、合理分配各管理方的任务、协调学术论文从采集到发布过程的各项工作,最终将其应用到一体化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学位论文的学术创新作用,也带动高校各领域的科研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1] 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11.

[2] Rudolf Stichweh.德国大学的制度结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7):40-49.

[3] 贺德方,姜爱蓉,曾建勋,等.国家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情报学报,2006(5):531-539.

[4] 胡沈秋,卿蔚,方春燕.杜克大学的学位论文管理——与我国学位论文管理的比较分析[J].情报杂志,2011(7):41-44.

[5] 陈传夫,吴钢,唐琼.欧美高校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版权政策调研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63-64.

[6] 王林军.德国的电子学位论文图书馆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100-101.

[7] 龚芙蓉.高校图书馆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53-56.

[8] 尤利方.中日学位论文收藏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3):73-75.

[9] 罗博,吴丹.德国电子学位论文元数据XMetaDiss及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85-90

[10] 辛欣.德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资源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学刊,2014(2):137-138.

[11] DEUTSCHE NATIONAL BIBLIOTHEK.ANGABEN ZUR STATISTIK[EB/OL].[2014-12-30].http://www.dnb.de/DE/Wir/Kooperation/dissonline/dissonlineStatistik.html;jsessionid=04CC99364EC3920A2C1030EEA56D25ED.prod-worker3.

[12] 陈淑云.美国学位论文开发利用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6(8):81-85.

[13] Statistisches Bundesamt.Studierende an Hochschulen[R].Wintersemester,2009/2010:1-75.

[14] BASE[EB/OL].[2014-12-30].http://base.ub.uni-bielefeld.de/en/about_sources_date_dn.php?menu=2.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国家图书馆农业部分馆成立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