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互助养老:40年后再吃“大锅饭”

2015-12-03佚名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9期
关键词:联谊空巢知青

佚名

老年“集体户”的后现代生活

早上5点,69岁的卢志军就会被散步回来的老伴叫醒。因为这天轮到她给同住的5个知青同学做饭,她打算献上自己最拿手的烙馅饼。

今年春节刚过,卢志军就带着老伴从吉林老家飞到了广西北海的“老年集体户”。住在这栋3层小楼里的人,都是当年一块下乡的知青。如今,他们住在一栋楼里,轮流做饭,打牌种花,有病互相照顾,闲来忆苦思甜。“让孩子各忙各的事业去,我们老朋友在一起生活,跟家人一样,热热闹闹,自给自足。”

因为错过上大学的机会,这批知青大多留在吉林各地生活工作,一直没有断往来。退休后,大家带着各自的家属开始频繁地聚会。3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老同学孙玉藤忽然提议,“我们反正也是3天一小聚、5天一大聚,不如干脆住一起,成立和谐家庭,想玩下楼就能玩,想喝酒上楼就能喝,有人生病,大家就一起照顾,多好!”

这个提议当场得到大伙的赞同。经济条件较宽裕的赵学甫是最先赞成这个方案的人,他把自己在北海刚买的一栋3层小楼提供给大家过集体生活。“钱不重要,到老了,开心最重要。”

于是,老知青们从松散的聚会变成了“同居”。为避免日常生活中发生小分歧,他们做好分工:大家轮流做饭,伙食费AA,每人每月500元,不做饭的就负责刷碗、收拾屋子擦地,每天做什么菜式也是民主商量。同住2年多,集体户里最少时五六个人,最多时十一二人。

为了消除子女们最担心的健康意外问题,知青们约定集体户里人数不能少于4个,生病了大家一起照顾,重病送医院。去年,卢志军因为肾结石手术住院,她没让在北京的孩子过来,“一天3顿饭都是朋友们送到医院,每顿好几样,换着花样做,感动得我边吃边掉泪”。

“乐活大院”的新乡土生活

65岁的张承永很忙,在他的乡下“乐活大院”,经常举办很多知青主题活动。这座位于天津蓟县郊外的农家3层木楼,是张承永几年前经当地村委会同意,从这处宅基地所有人手里租赁来建设的。如今,这里已成为天津知青群体活动、互助养老的基地。

早在10年前,天津市的老知青们就开始热衷于各种文化联谊活动,通过文艺演出、著书立说、摄影旅游等方式丰富业余精神生活。最近几年,张承永发现,大家聚会时谈话几乎离不开养老问题。很多老知青在外面搞联谊活动时热热闹闹,回到家却冷冷清清,“因为都是空巢老人。”张承永说。

这时候,62岁的老知青朱晓君又给了张承永启发。她每年都带着80多岁的母亲,约上几个知青同学去乡下住上几个月,享受别样的生活。在朱晓君看来,老知青们大多还没有老到不能自理要住养老院,但这一代人大都超过60岁,经历过企业破产、倒闭、改制等,还有的下岗失业。“也许是因为共同的时代遭遇,知青们特别渴望融入集体,也特别齐心。”她的这番总结让张承永颇为认同,于是萌生了建设“知青活动基地”的想法。

如今,张承永创建的“乐活大院”经过改造后,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面向天津及全国知青朋友开展养生特色的养老服务,积极探索老知青休闲养老的新模式、新理念。在“乐活”的文化氛围中休闲养老,度过幸福、美好的晚年时光。

从2007年开始,天津知青文化研究会、天津知青网等知青社团组织多次在此举办知青文化联谊活动,参加联谊的有天津、北京、哈尔滨、内蒙古、河南、青岛等地的老知青1300多人次。

困顿和空巢让互助养老成趋势

上海知青、江西省返沪知青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杰这几年常听到互助养老的提议,“大家都在摸索当中,有合住养老院,有合租的”。在他看来,退休知青群体养老金普遍不高,存在贫病现象,互助养老会在未来几年成为一种趋势。

同时,王杰说,1978年知青大批返城,而我国在1979年后就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知青们当时正面临婚育问题,因此很多知青家庭基本上都只生育一个子女,“而现在,许多知青子女不在身边,养老靠子女成为一种奢求,导致知青老人中空巢现象很普遍,抱团养老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养老模式”。

猜你喜欢

联谊空巢知青
为虚荣买单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军迷”
卡尔顿式联谊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贵定县老年乒乓球队到清镇市老年大学校开展乒乓球联谊活动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