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拉黑不再见

2015-12-02王国华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43期
关键词:插话好友咖啡

王国华

有位作家朋友在豆瓣上搞了个“一杯咖啡换您的一个故事”的活动,就是请人讲自己的故事,他给讲述者一杯咖啡喝。按我猜测,这位朋友可能是写小说没素材了,效仿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在路边设茶摊听故事。

不久前,作家朋友又升华形式,这回不用咖啡换了,也不是一对一地交谈了,而是大家围坐一起,设定一个主题,主持人先讲自己的故事,其他人随时插话、提问;然后别人再讲,倾听者亦随时插话、提问。

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小时候在农村,每到晚饭时分,大家都端着饭碗来到场院里,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饭后也不回家,依然兴致盎然地接着聊。这种交流中有信息,有谣言,有评论,有感慨,就是一锅大杂烩。但离开了这种交流,村庄也就不成其为村庄。有些老人被功成名就的孩子带到大城市里去,很快就待不下去,吵着闹着要回家。他们的生活习惯里除了饮食、起居外,一定包含了这种原始的交流方式。

我1997年大学毕业,同学天南海北。当时长途电话都罕见,办公室里的电话只能打市内,打不了长途的,最普遍的沟通方式是写信。分别那一刻,感觉大家一辈子都再难见面。2000年,网上有了“校友录”,同学们兴高采烈开办起来,以为这样联系方便了。但过了些日子,发现除了叙叙旧、介绍一下近况,并没多少话可讲。再以后有了论坛、博客、QQ、手机、微博、微信上加了好多人。无论你在何方,都如近在咫尺。

但这又怎么样?每一次技术更新都让大家惊喜,每一次波澜过后都风平浪静。因为大家并没那么多话可以说。互相加了QQ,90%的好友一年到头都互不搭理,有的甚至忘了名字,忘了怎么加的;微信上的好友,只是向你推销推销化妆品、营养品而已。距离似乎近了,心没拉近,反而远了。原先眼不见心不烦,现在大宝天天见,只能拉黑不再见。

能让人凑在一起的,要么是利益联结,要么是价值观认同。不然,多近也没用。但这两种情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流逝,早晚散去。朋友圈换来换去,照以前反而不稳定了。信息的畅通的确让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所谓地球村。但从现实看,也只是多了几种选择,人的实际交际圈没有扩大。人这一辈子,能真正联系的,不过身边常见的那几个人,就像农耕社会里的人:小范围、近距离、闲聊。

那位作家朋友的尝试,据说是一种新颖的创造。不过我要说,其实作家朋友又把大家拉回到了原点:小范围、近距离、闲聊。而这种久违的方式,不仅是密集信息带来的反作用力,更是人性的力量。

猜你喜欢

插话好友咖啡
下午三点的咖啡
大人讲话时,孩子喜欢插话怎么办?
属羊
大人讲话时,孩子喜欢插话?
得病
咖啡
咖啡罐子
雪花特快专递
两块结婚的糖等
轻松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