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外交开创新格局
2015-12-02何亚非
何亚非
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各国对中国经济及其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带动作用,对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中国方案都寄予厚望,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外交对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增长瓶颈,随着中国实力增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拓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将积极卷入新一轮全球价值链的转换,用中国智慧、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参与并引领国际经济规则乃至经济秩序的改善、调整和重塑,为中国经济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外交有大国担当,发挥引领作用。
做好国内“功课”调整经济结构
世界经济看中国起码有两个原因。
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打破了西方“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经济增长模式的神话,摧毁了世界经济的驱动力,迄今各国还在探索、思考新的增长方式和国际合作模式,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面临严重瓶颈和巨大挑战。各国普遍看好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我们正在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其次,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高速增长无法长期维持,后发追赶型经济体如日本、韩国等在经济高速增长一段时间后,经济增速平均回落30%。中国同属后发追赶型经济体,能否顺利转型世人瞩目。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有:出口拉动趋缓、高投资带动力下降、消费需求结构改变、劳动力供给出现刘易斯拐点、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滑。与此同时,中国存在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其中包括:城镇人口刚过50%,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广阔;从改革中要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潜力很大;制造业发达,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全球最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经济体;国内市场规模大、成长快、潜力足;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新分工和国际秩序调整,外部环境更加有利。
中国经济外交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拓展国际发展空间,维护中国的发展利益,确保经济结构调整顺利到位,全面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参与全球治理和经济新规则制定
中国倡导以合作共赢理念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改革,充分发挥中国智慧和思想,出方案、提举措、出钱出力,发挥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G20核心成员大国地位相一致的负责任、建设性作用。
中国经济外交具有战略视野,主动进取、开拓创新,着眼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需要,构建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建设“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于2013年提出的全新国际合作倡议,与沿线60多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契合,覆盖面广、合作内容丰富、合作方式与路径多元、互利共赢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期中国经济外交还提出了亚太经贸区谈判路线图、金砖国家“大市场、大联通、大融通、大交流”倡议等,都创新了国际合作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在联合国、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着力扩大发展中国家整体话语权,使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又一独到之处,与西方大国搞经济霸权、把持于己有利的全球化利益分配权力不放,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主张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和信任的重要原因。
经济外交积极参与身体力行
近代以来,分析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相继发展崛起的历程,可以发现一条相同的主线,那就是这些国家都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自身发展。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内和世界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界限渐趋模糊。目前,中国在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积极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试验、以同一模式为基础展开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都是典型的例子。
最近几年,中国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外交成果丰硕。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加强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为IMF提供更多金融资本支持,扩大其资金盘子,帮助全球金融市场摆脱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阴影。这些都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再平衡提供了助推力。中国作为主要经济体在金融监管、石油补贴、稳定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不仅积极参与G20、IMF和WTO等组织的磋商,而且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身体力行,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G20,中国经济外交的新任务
中国经济外交任重道远。
首先,2016年中国将作为轮值主席国举办G20峰会及系列会议,需要发挥好主场外交优势,充分利用多边外交舞台,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G20峰会应该着重解决世界经济的突出问题,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如今,世界经济最突出问题是复苏缓慢、面临发展瓶颈。今年中国作为候任主席国已经加入G20“三驾马车”,在土耳其峰会上已经开始介入,运用中华文明的智慧,制定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推动全球宏观经济协调更有成效,世界经济尽快进入发展新轨道。明年,中国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其次,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这将有利于中国同国际社会一起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国际经济金融治理,起到平衡作用,促使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
200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总量比例从7%上升到39%;在G20创立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中,新兴经济体占比也从1/4升至1/3。全球治理体制的现实问题是占世界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匮乏,与经济规模不匹配。中国经济外交需要努力促进全球治理体制更均衡发展,在国际经贸规则重新制定中,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和话语权,使国际秩序调整符合全球力量对比消长的现实。
在这方面,中国需要优先考虑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三驾马车”的改革,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三驾马车”为战后全球经贸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三驾马车”均遭遇发展战略和治理机制困境,无法适应全球化形势的变化。例子不胜枚举。如WTO多边贸易体制“一揽子谈判”希望渺茫、争端解决机制繁冗无力、TPP等区域贸易协定无序发展。IMF和世界银行本身存在结构性矛盾,面临美国一家独大、漫无战略目标、内部结构梗阻等难题。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一起认真研究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引导全球治理体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提升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金融组织的影响力。
再则,经济外交一项重要工作是稳步推动全球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结算货币向投资、储备货币迈进。国际货币的竞争格局反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大格局。
截至今年8月底,人民币已进入全球货币结算前4名,世界占比2.79%,超过日元的2.76%。现在不少国家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今年下半年,习近平访英期间,伦敦成为人民币结算中心是个重要标志,加上人民币全球支付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将加快。
中国作为主要的新兴经济体,又有巨大美元外汇储备,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设法降低过分依赖美元的金融风险。这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目标。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不断扩大的境外人民币市场,并与32国签订了超过3万亿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和跨区域合作的实施,特别是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为人民币更广泛走出去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