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观信息技术课的变化之我见

2015-12-02朱小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

朱小俊

【摘 要】作者阐述了从教以来对信息技术课的变化的认识、体会,加深了对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的“双本体观”理念的理解,信息技术可以分为两个独立意义的本体,它是两个本体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大众信息技术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重要意义在于体现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重塑,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文化反而超越狭隘的“技术”成为更上层的建筑,因此,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已经上升为关于素养要求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已经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在教学能力、教学模式教师角色等方面进行调整。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学

我是1995年参加工作的,从教已有20年,下面我先从信息技术课的变化谈起。

第一阶段:刚参加工作阶段,计算机作为一个具体专业的专业课进行教学,即作为一种特长课进行学习,必须由专业教师任教,也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学习这门课,当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磁盘操作系统》、《汉字处理与编辑技术》、《BASIC语言程序设计》、《汉字dBASEⅢ》,其中前两门是专业基础课,后两门专业课,学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考试时总分为300分,从课程情况来看,当时学习的侧重点儿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以及程序设计方面的内容,当时的操作系统还是磁盘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必须由专业人士来完成,操作都是在提示符下输入特定的指令来完成特定的操作。

第二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形化操作系统的出现,给计算机的操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当时教学的内容逐步转化为《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软件的应用,象数据库操作系统都可以在窗口下进行操作,不需要输入命令,直接在菜单栏下就可以进行,只要认识汉字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操作。当时对普通高中生,可以选修计算机这门课,当然侧重点儿主要是软件的应用,对硬件只是做简单的了解。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计算、打字、画图、玩游戏。

第三阶段: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 2001)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 2003)的出台,信息技术课被确定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参加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什么是信息素养呢?《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素养是这样描述的,它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从这一变化过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的“双本体观”,什么是双本体观?信息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意义独立的本体,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认为是两个部分的复合物,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信息技术分化为两个独立意义的本体,大众信息技术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其重要意义在于体现在通过大众的参与,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重塑,基于大众信息技术的信息文化反而超越狭隘的“技术”成为更上层的建筑,因此,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教育,已经上升为关于素养要求的教育。

对于技术取向部分,是大众文化取向部分存在的基础,没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没有大众信息技术的存在,我们以前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技术取向的部分,计算机教育具有偏面性,过分强调技术的教学,随着计算机辅助教育向教育信息化的转变,信息技术教育应具有更丰富的内容,不仅仅是技术本位,我们一定要克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纯技术化”倾向。要求人人能操作,会操作。

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通过塑造自身的健康人格,来感染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怕老师的时代早已经消失,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耐心地教育,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好朋友。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教程》中,阐述了当代健康人格的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心理和谐健。2.能够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3.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4.能够正视现实,而不逃避现实。5.能协调、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7.对社会富有责任感。8.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努力对照这几个标准,完善自己,感染他人。

第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时代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信息素养成为人们综合素质的衡量标准。教师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学生,使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就尤为关键。信息素养的核心就在于终身学习,信息素养是伴随着终身学习而逐渐提高的,了解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能够索取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并把其有效地利用或再去创新信息资源,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素养也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统治地位,是“参考书-教材-教案”的复制者,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计算机课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以往的学习中,通常采用先讲授基本知识,再进行上机操作,不然的话,上机操作课根本无法进行,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一进机房,就可以操作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依据这一改变,就可以采用“实践——理论学习——再实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技术的本质,即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另外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主角,考核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教学具有固定性和统一性,教师纯粹就是个“教书匠”“传授者”。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应从“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引路人、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掌握获取信息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所需要信息的方法。

第五:加强对其他学科老师的培训,促使他们更快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能力。

基于以上几点儿,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积极探索,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标准(实验)》,2003

[2]李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双本体观》,2008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