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而勤奋 行成在思则思考
2015-12-02柴富贵
柴富贵
【摘 要】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教学;探讨;新课改下;思想政治
一、备好《思想品德》课,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教育专家指出:“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应用能力以外,还要强调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有效的进行探究学习,并且具备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意识。”
首先是发展目标:思想品德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积极参与,获得知识,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2)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正确认识自尊自重,具有适时性、针对性、教育性,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活力魅力。
其次是实现平等:以往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视为单纯的客体、接收器,不重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师生具有“等级差别”,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论要求体现师生之间“平等对待”,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习知己和生活伙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超前思维、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在知识的多少上,教师就是教师;在学习的氛围里,师生是朋友”。
再次是换位理解:学习、参与和探讨需要教师在具有教学过程中实行换位思考、转换角色和正确理解,掌握学生的文化层次、生活基础和学科特长,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掌握学生的弱电、优点和苦衷,多一些体谅、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关心,把学生当做儿女、当做姐妹、视为亲人,让学生感觉到学校是个大家庭、具有友爱、伴有温暖,从而热爱学校、教师和同学。
最后是准确评价:学生毕竟是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文化知识不全面、思想方式不成熟,难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偏离对课题的思考,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多观察、多了解、多思考、多感受、多倾听、多支持,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准确评价学生,正确指导学生,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心服口服、欢乐愉快,使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学生互助合作、互相信任,使学生获得成就、体现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人格的自主、自由和尊严;因此,准确评价十分重要。
二、学好《思想品德》课,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
第一要教学生学知识:思想品德课程毕竟是一门课,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包括引言、正文和问题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思维和探究,增加知识量、扩大知识面。
第二要教学生学做人:思想品德课程的全面、细致学习,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列举案例、解释课题,包括古今中外的、涉及周边眼前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远见、有思想的案例。
第三要教学生爱人民:人或民是社会团体中的一个分子,人民是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因此,爱人民就是热爱社会,热爱社会中的优秀公民;每一个在社会中生存的人都要得到别人的帮助、爱护和教育,才能够使身心健康成长,要使学生懂得“独木不成林”的道理,一个人具有天大的能力也是难以生存下去的;爱人民是中学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是矫正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阶段,是达到爱身边人干伟大事的最初出发点。
第四是教学生爱国家: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是中学时期的周恩来,有抱负就有成就,显示着一个思想成熟、品德高尚的境界,当然中国只有一个周恩来,世界只有一个周恩来,但说明了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在中学阶段;爱国家的思想品德形成需要环境(家庭和社会)、需要教育(父母和教师)、需要发展(学习和思考)。
三、教好《思想品德》课,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
初中新课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为:“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教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新课改理论认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让学生接受,没有注重让学生思维、发挥与探究,对学生评价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不是探讨学生学习了多少,以“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等方法一味地实施,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思想以及学习、发展和提高,相反地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阻力;所以,教师要运用时事政治热点、名人轶事效应和科学思想内涵吸引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独特条件放置于广阔的社会实践、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遵循课改标准理论和要求:新课程改革理论标准认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从目前的教学考察检验观点出发,又要考虑长远的永久的社会发展需要为核心,摆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目光短浅的思想意识,向着科学性、有效性和长期性的实践发展迈步。
(3)实现新型教育教学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理论认为对今后学生的教育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和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视实践、关注人文、提倡探究,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中的引导者、探讨者和促进者,使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和全面发展,并且以国家教育、乡土文化和校本文化相结合,促使综合发展。
(4)调控具体教学交流和互动:课堂教学中,(a)要师师互动:利用集体备课的有利条件,实现“老、中、青”三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同学科老师之间的互补互动,共同学习、探讨与研究;(b)要师生互动: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要掌握自己的老师;教师为了教好教多,学生能够学懂学多,实现师生必要的商讨、激发和促进,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空间思维,达到教有所懂、教有所知、教有所获和教有所成的目的;(c)要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智慧和思维潜力,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