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精神探索

2015-12-02文泽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数学文化

文泽明

【摘 要】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而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要通过学习数学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品质,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养成习惯、情感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精神,不但要学数学知识文化,而且还要学数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文化;培养

我们的学生不仅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中去。笔者就对数学文化精神的培养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培养数学的“真理”意识精神

数学中的“真理”精神主要表现有:数学的真理观,科学的思考方式与独到的启智功能。数学结论千真万确,不允许存在任何虚伪的成份,强词夺理在数学中没有市场。因此,人们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后,使人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神的思维习惯。数学的思考方式令人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更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人注了一种明辨精神。明辨精神体现在数学结论的探索过程中。教学书上的数学结论看上去非常严谨明确,殊不知这是科学家们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而深入研究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清晰明确,思想力求深入全面,判断力求准求客观,青少年从小得到这样的训练,终身受用不尽。从数学教学的目的来看:学习数学不仅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从而启迪人的智力发展。总之,在数学艰苦卓绝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没有离开真理光辉的照耀,求真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将其发扬光大。

二、培养学生数学的“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精神

以辉煌灿烂的数学史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塑造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奋发向上的钻研精神。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成果都是数学毕生奋斗的结果。如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三角等,近代的数学家华罗庚,特别是陈景润为了哥德巴赫猜想追逐一生。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毕生的研究二进制,终于在1946年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成为了人类前进的里程碑,为人类社会从机器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画了一道闪亮的光。还有的数学家为了数学成果奋斗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弟子希勃索斯一个惊人的实事: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水火不相容。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遭到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淹没真理才是“无理”的,后来还有人把此故事命名为“淹不死的根号2”。我们对希勃索斯勇于发现,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精神肃然起敬。数学家用生命换来的数学果实,不学好数学,内心不感到惭愧吗?

三、培养数学的“审美”意识精神,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古希腊数学家洛克拉斯曾经指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这种美是“深奥的美”是“潜藏在感性之后的理性美”。素质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塑造具有和谐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而人的审美素质则是和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方法等美的内容是学生感受、鉴赏美的载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解决方法特别是复杂问题的简单解决都是审美活动的过程与源泉,数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历史,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的进程中,无不清晰地记录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足迹。正如伟大数学家庞长菜说:“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他在他的工作中体验到与艺术家一样的印象;他的乐趣和艺术家的乐趣具有相同的性质,是同样伟大的东西。”数学家之所以一辈子现身于数学事业,对数学有执着的痴痴心情,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无穷无尽的数学美的熏陶与感染。这就为数学教学中贯穿求美精神提供了现实基础。

四、增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比较抽象,特别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的数学技能也不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增强直观形象性,帮助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和习惯。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设计形象有趣的教学过程,引导小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其中,特别有必要强调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直观教学法,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教学。让学生动手摸一摸,亲自感知各类物体的特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摸一摸各种物体,真正感知各类物体形状的差异。让学生自由感知,学生自己感知而获得的知识,比记忆的知识要扎实,教给的知识是有限的,自己学会才是重要的。通过亲自感知,使学生头脑中建立空间模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能在头脑中再现已有的空间模型,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出更深一层的知识。

五、培养数学的开放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清朝政府闭关自守,遭受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血洗圆明园,中国受到百年屈辱史。时代的开放性不断地浸入到人类文化中。当今的文化染有浓厚的开放气息。这要求在数学中积极推行开放式教学。所谓数学的的开放性包括数学开放题,开放的课堂,开放的数学知识与方法等要素。在开放题教学中,学生探求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与发型性。学生的发现使结论的多种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直觉等非逻辑思维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开放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教师把学生看着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允许学生间的争论,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超越过程中,学生能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给学生展示了宽松而和谐的创新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感情和健康发展。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开放中,努力贯穿数学对其他学科的辐射功能和各学科的包容性,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数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养成习惯、情感等。我们在教学数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潜在的文化精神,不但要学数学知识文化,而且还要学数学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数学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错在哪里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