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融书画梦遇墨牡丹
2015-12-02王子鸿
王子鸿
王胜利自幼爱习文、乐弄墨,很早就展现出在书画方面的艺术天赋,无师自通。同时,他还是一位参禅悟道、文武兼修的佛家弟子。1982年,15岁的王胜利便入少林习武,闲瑕之余苦练笔墨技法,这为他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功力基础。而后,其又拜在少林高僧门下研习禅学,使得自身修为与心力达到了至高境界,并将禅学融入笔墨之中。
在师父的引领下和自己勤学苦练过程中,王胜利另辟蹊径,把禅学和自身多年悟道以来的浩然之气融入书法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王胜利草书一气呵成、笔势多变,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行楷浑厚大气、苍劲有力,奔放雄壮、如龙似凤。王胜利的作品用笔生动传神,雄遒苍劲,柔中见骨;用墨滋润酣畅,墨韵清新,水墨交融,色墨辉映;敷色艳而不俗,富丽堂皇,或晴或雨或风或雾,五彩斑斓,花香芬芳四溢;构图平中见奇,立意自然,熔古出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西画之精华,体现出很强的质感、光度感和视觉的冲击力,洋溢着一股高贵典雅的气韵。
王胜利一生痴迷于书画艺术。近五十年人生坎坎坷坷、波波折折、风风雨雨。但从少年至今,生活经历、工作阅历在不断变幻,在日益丰富;但对书画绘画艺术的热情却始终有增无减,随着岁月的沉淀,对中国书画艺术愈加痴迷。几十年苦心孤诣,潜心研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探索创新,成就卓著。
谈及创新,王先生认为:沿袭前人的成果也是一种文化的需要,但若一味的继承而无创新,经过了一个个时代,而艺术却始终缺少新元素的注入,文化艺术谈何发展。要发展就要有一批艺术的殉道者勇于探索,积极研究,推陈出新,注入新鲜血液,展现新面貌,使中国画多元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画艺术不断丰富繁荣。
创新要找到突破口,缺处才有天。王先生把目光聚焦在了最大众化的题材---牡丹上。牡丹是国画中的经典之一,它有着其它国画所没有的内敛、温存还有绽放的激情和大雅之美。“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从古至今,文人对牡丹的赞咏之词不胜枚举,在中国的国画艺术中,许多画家也将他们对牡丹的喜爱通过国画这种艺术形式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牡丹花成了国画卉中经常描绘的题材。
然而,让人感觉画牡丹的人似乎遍地都是,难免有千人一面的感觉。但真正把牡丹画出新意,画出高格调的人还是很有限。
水墨牡丹,是王胜利经多年书画研习之积累创作出的全新艺术形式。他把传统牡丹画形式以及人们早已形成的鲜艳牡丹观念变为水墨牡丹,令人耳目一新。王胜利融入禅学的墨牡丹画作在继承传统画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改往日牡丹画作之固定形式,大胆“变色”,赋予牡丹画以新的含义,每当墨牡丹跃然纸上时,沉稳、淡雅,厚重、洒脱之意境油然而生。细观而后回味,常会给人以“牡丹是花中之王,而墨牡丹则是牡丹画作之魁”之感。
昔人有“形”“色”“姿”“韵”等为牡丹花评语,而除此之外,“情”字更为重要。他在吸取前人笔法技艺的基础上,以情赏花,对牡丹日观察、夜琢磨,广博众採,孜孜以求。虽学于古人,但顺其自然,在大自然的奇思妙想中汲取养分。
高寒之牡丹,富贵典雅,古风淳朴,与浓艳的红牡丹相比别具一格。他突破藩篱,在画坛独树一帜,浓墨的色彩加上金色边线,花朵显得贵气亮丽,牡丹枝叶厚重不失雅致,以书入画是高寒绘画之精髓、构图之精雅。朵朵牡丹充滿华贵之气,他那若断若连的虬枝,更显狂草书法之功底。作品中蕴含着他对自然法则之理解,“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以达到和谐之美。在“无为而不为”的绘画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艺术的自由。
王胜利墨牡丹作品曾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首选礼品赠予韩国前总理李寿成,同时其大量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各级书画展览并被中央以及各部委领导收藏。他常说:“搞书画创作要富有涵养,将德性修为融入书画之中,作品才会有气节、有灵魂。”如今的王胜利,正在书画天地里“德艺双修”奋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