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促初中生全面发展
2015-12-02王锦秋
王锦秋
摘 要:历史事件的揭示、历史人物的分析在促进现实与将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历史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史观培养的缺陷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本文从农村初中生历史史观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入手,提出应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引入等多个对策,全面改进初中生的历史史观。
关键词:历史史观;农村初中生;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2-036-01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来了解国家的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深层次的感悟,达到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促进未来发展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从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掌握能力,还要培养正确的历史史观,促进初中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初中生历史史观培养现状
我国《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的正确思维,逐步形成观察、思考历史的意识。但是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局限、教师教学水平的影响,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忽视了捕捉学生历史情感的发展脉络,仅从书本内容入手,未提高对学生主体与培养正确历史史观的重视。另外,虽然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史观培养对历史教学、学生发展的关键性,但是却将历史观错误理解为认识历史事件的起因,即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引起的因素。这种历史观是狭隘的,历史事件起因的认识只是历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却不等同于成熟的历史史观。
二、农村初中生历史史观培养对策分析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特殊阶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理智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负面消极的情绪,不利于从人文素质的培养入手为国家的复兴、建设奠定稳固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积极的手段与措施改善历史史观培养不善的局面。
(一)开展角色扮演,促学生走进历史。传统农村历史教学的方式极为僵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思维发展。为了避免历史课堂的枯燥乏味,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历史事件还原、角色扮演等诸多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入历史、认识历史。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课“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林则徐的英勇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布置角色扮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影视、图片与资料,自己编写剧本、准备简单的道具,在课堂上演绎一出自己心中的“虎门销烟”。诸多学生积极参与了这次扮演活动,有的小组甚至配备了旁白等角色,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历史现象、林则徐等历史人物进行了总结性的分析。这不仅为课程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融入了更多的乐趣;还能让学生集合自己的感悟正确认识这段事实,从而对历史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历史史观。
(二)结合学生认知,传历史唯物主义。要想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改变是推动重要历史实践发生的终极原因与伟大动力,必须结合目前农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进一步拓展,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对史实的不了解,无法正确认识法国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为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来保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无法正确认识拿破仑为何能够巧妙把握时机,从埃及回到法国,并得到了大资产阶级的欢迎与全力支持。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一步点拨学生,教师应该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对拿破仑雾月政变获得成功的分析应该结合法国当时的形式、物质条件等多个方面。
(三)辩证看待问题,使历史结合现实。正确历史史观的培养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避免个人思想对历史教学的过渡影响,在课堂上发挥积极引导、组织的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紧密结合,辩证地看待历史中各种现象与问题。教师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祖国强大的重要意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祖国的伟大复兴。
在历史上,中国曾经长期处于被殖民被压迫的屈辱时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历史看做是“当代史”,在总结辉煌过去的同时,看到那份屈辱。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既要为学生讲述“血肉筑长城”的光辉史实,同时也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避免极端思想的形成,促使学生结合现在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辩证地看待问题,并非是将仇恨全部扩散到日本人身上,而是在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得学生能够在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中发光发热——通过努力学习与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总而言之,历史史观的培养在促进历史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历史史观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改善,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融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海红.初中历史教学,走在“明智”的路上[J].成才之路,2012,35:43.
[2] 刘莹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3,0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