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无死角”的注视
2015-12-02雷建华责任编辑老秋
文_本刊记者 雷建华 责任编辑_老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日前发布2030年全球消灭艾滋病可行性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达3500万人。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较早前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称,全球儿童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达到373万。截至目前艾滋病的流行已经使全球将近300万儿童丧失了生命。同时中国政府在“关于《儿童权利公约》执行情况的四次合并报告”中表示,“截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0-14岁儿童HIV/AIDS共5577人,其中艾滋病儿童2806人。”但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一些患者,中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确切人数究竟是多少,是否能够全部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与福利待遇,我们不得而知。
同情“掩盖”下的歧视
艾滋病会改变童年时代的生活,这种疾病会给儿童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然而,艾滋病的流行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在减小这种疾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方面的工作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据报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于2011年7月发布的《老少边穷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研究报告》表明,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知相对较差。中国目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普遍生活在贫困地区,由于父母生病或死亡,使他们面临着生活来源、教育、心理疾患、被歧视、受暴力威胁、被贩卖等种种磨难,这对他们的幼小心灵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创伤。
虽然在照顾艾滋病致孤儿童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努力并且逐渐取得进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艾滋病儿童人道关怀还不够,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存在歧视,导致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无法得到保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部分由于无法得到正常的受教育权利,只好被送入单独的学校,客观上处于被“隔离”的学习状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成长中,由于家庭及社会的环境,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心理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对精神卫生的忽视及歧视原因,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政府和人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虽然大多数人对艾滋病患者表示同情和关心,但他们通常认为应该将感染艾滋病的人与社会隔离开。他们依然不能接受社区中存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如果有很多人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耻辱,那么由于害怕被隔离在社会之外,很多人就不会接受艾滋病的检查,他们也就不能得到相应的关心和照顾。
首次聚焦艾滋病儿童
日前,由长影集团和乐彤文化传媒联合出品的国内首部3D儿童音乐舞蹈故事片《情笛之爱》,选题的特殊和故事的感人,以及艺术制作的水准打动了电影节的各国评委,在美国时间9月7日晚的颁奖典礼上,《情笛之爱》凭借良好的口碑一举夺得本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编剧”和“最佳故事片”两项重量级大奖。
《情笛之爱》在国内首次聚焦艾滋病儿童这一群体,影片围绕身患艾滋病的少年天乐(由抗震小英雄、北京奥运会小护旗手林浩饰演)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梦想这个主题而展开,讲述了一个充满人间大爱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天乐因身患艾滋病从小便被父母抛弃,一个善良的老人将他抚养长大。在天乐的成长过程中,老人一直小心翼翼地为其保守着艾滋病的秘密,但随着天乐的逐渐长大,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去学校读书。当周边的人知道天乐的秘密后,非但没有嫌弃他,反而纷纷向他伸出关爱之手。于是,一场救助艾滋病少年天乐的社会行动就此展开。该影片由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小国旗手林浩领衔主演,牛犇、苏瑾、林威、迟志强、高强、文祥、郭金等影视明星联袂出演,而一部儿童影片之所以拥有如此强大的阵容,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艾滋病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以消除歧视,倡导社会融合。
《情笛之爱》自今年六一档上映以来,便感动了国内无数观众,被誉为今年儿童片中最有意义的一部正能量儿童影片。同时上映后每卖出一张电影票都将捐出1元钱用于帮助艾滋病儿童和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很多主创人员也加入到了关注艾滋病的行动中来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艾滋群体。
2014年9月,该片受邀赴美参加第十一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的展映。观映期间,很多美国观众被《情笛之爱》片中充满大爱的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影片质朴的情怀和感人的故事唤起了大家心底的真情,有一个今年刚12岁、叫作凯蒂的混血女孩,在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一直安静观看,直到大家都已离开,她直接走到该片编剧兼出品人姜萍面前,希望合影留念,并告诉姜萍她自己被电影感动得6次掉下眼泪!同时,该片也备受各国电影人的青睐,本次电影节执行主席谢伍德·琼斯告诉姜萍,“你的电影很感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韩国首尔电影节的主席Han-Ki Kim郑重向姜萍发出邀请,希望带着更多更好作品去参加首尔电影节;在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研讨会上,很多出品方当场表示愿意承担《情笛之爱》电影的海外发行工作,用中国的大爱去教育西方的孩子。
六年磨剑 一朝出彩
对于《情笛之爱》编剧兼出品人姜萍个人来说,她早年就已开始投身公益事业,只不过大多是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帮扶。直到2008年,当姜萍看到《没有歧视,我们在一起》的公益广告宣传片以后,才让她正式关注到艾滋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尤其是对于艾滋病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问题深感迫切。“艾滋病这个群体比较特殊,隐私性很强,我创作剧本之初只能查找大量的资料去了解,后来,又开始与一些公益组织联系,希望能为艾滋病患者做什么,可是谈‘艾’色变的现状,让我感觉所能做的非常有限。”姜萍回忆说,正因为感觉到这些现实困难,最后才决定创作一个关于艾滋病的剧本,并拍成电影,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群体的困境,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个理解、包容和完整的社会。
情笛之爱剧照
情笛之爱剧照
姜萍从2008年开始《情笛之爱》的剧本创作,“感染艾滋病的孩子大都是因为母婴传播,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可能受到歧视,是最无辜的群体。”在创作中,姜萍想尽了一切办法深入生活,去观察了解并接近这一群体,并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工作,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结果经过4年的时间不断修改、完善,完成了20多稿,终于才在2012年底定稿。然后是2013年拍摄成电影,2014年6月1日在全国公映,可以说是六年磨剑,一朝出彩。《情笛之爱》上映后的广受赞誉,给予了姜萍六年来的坚持以莫大的鼓舞。
母亲的心愿和公益的力量
创作《情笛之爱》题材的选择并非主流,可姜萍始终相信,电影可以唤醒现代人心底那份纯真和爱,其实,《情笛之爱》的剧情设计并不复杂,但它对至上亲情、无私大爱诠释得很到位。创作过程中,姜萍走访艾滋病患者时,艾滋患者曾对她说,每年的12月1日他们是在期盼和害怕中度过的。期盼的是,这天会有很多社会人群关爱他们;害怕的是,过了这天的364天,他们都生活在被忽视的角落。因此姜萍的愿望就是将电影献给所有受艾滋病困扰的孩子,也想通过电影引起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而不是只有每年的艾滋病日,才让人记起他们。
除此之外,姜萍的另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母亲也看到她的这些努力。对于姜萍来说能完成这部作品,很大的动力来源于她的母亲。2012年时,她74岁的老母亲不幸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在伤心、绝望过后,姜萍很快理好思绪,想为妈妈实现她的一切愿望,帮妈妈拍一部电影,也正是在陪同母亲在医院治疗的时候,姜萍对艾滋病有了更多的医学上的认识。这期间在与医生的交谈中,她更全面地了解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无疑姜萍很好地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帮助妈妈实现了愿望。而那个坚强了一辈子的妈妈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落泪并且称赞拍该片子非常优秀。
现实题材下的公益接力传递
情笛之爱剧照
看到这么多人因为《情笛之爱》的播出开始关注艾滋病群体,姜萍的第二个剧本也已经开始了,这次是以她的母亲为原型,关注白血病群体。和上一个故事不同,这次姜萍更多的是希望呈现爱和希望,尽管白血病人并不像艾滋病人一样面临被歧视被误解的状况,但是,现在患白血病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对这个病充满了恐惧,所以白血病人更需要的是身边人的支持和不离不弃,更需要的是一种关注和希望,姜萍说她的创作就是要传递这种信念并表示今后将继续为更多的弱势群体写公益电影,要让公益电影表达出的爱慢慢传递,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对于这些艾滋病患者来说他们普遍承受着身体的病痛、经济的压力、情绪的困扰以及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情笛之爱》这种类型的影片,关注的是社会底层,直击的现实社会问题。用诗情画意的画面,阳光的姿态直击社会现实。通过家庭的关怀、生命的完美回顾以及临终关怀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树立乐观和豁达的积极心态。同时也体现了儿童电影的社会价值,通过影片的呼吁带来社会公益团体,还有我们每个人,对于他们的扶持、关爱和包容。
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
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是经美国政府批准连续举办的国际影坛年度盛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全世界39个国家的300多部作品报名,最后有59部入围本届电影节,中国电影人共有9部影片入围。
情笛之爱剧照爷孙
情笛之爱剧照爷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