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谐振致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的调查与分析*

2015-12-02黄昌林

实用医药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步兵腰背谐振

赵 亮,黄昌林

肌源性下腰痛,又称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为疼痛门诊中最常见的一个病种。部队官兵腰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不仅影响其日常工作与训练,而且也降低部队战斗力,是造成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了解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后的改善情况,2011年笔者采用问卷及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对某部装甲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2011年7月随机整群抽取某部装甲步兵现役战士402名,均为男性。年龄18~31岁,平均(25.51±6.15)岁;身高 172~188 cm,平均(174±5.12) cm;体重 68~88 kg,平均(70±5.11) kg。所有对象均填写知情同意书,研究项目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一般情况采集 制定了《谐振条件下装甲步兵下腰痛状况调查表》,调查以连队为单位,由同一位医师组织实施,使用固定的指导语。内容包括:年龄、籍贯、学历、军龄、工种、谐振接触或外伤史。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表格 412份,回收率为98%。其中填写不完全的视作废表格10份,有效表格402份。肌源性下腰痛定义为:背部肋缘以下,臀沟以上区域的疼痛或不适,可伴或不伴腿痛,且持续 3个月以上。

1.1.3 肌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WSB 38-2001) ①伤史采集:既往有腰部扭伤史或长期从事力量型作业及训练史,或谐振长期接触史,下腰部疼痛超过3个月;②专科检查:腰部棘突压痛或伴有下腰部肌肉痉挛和活动受限;腰椎背伸抗阻力试验阳性;主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被动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增强试验阴性;③辅助检查:X线、CT、MRI等排除骨质损伤及其他疾患,尿常规检查阴性。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明显腰椎外伤史;②有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病史;③有腰痛家族史;④近期有感染史;⑤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⑥尿常规检查阳性;⑦下腰部疼痛史<3个月;⑧有认知功能障碍史。

1.1.4 疼痛分级诊断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TO)疼痛诊断标准将其划分5个层次:0度,无痛;Ⅰ度,轻度痛,间歇性发作,可不用药;Ⅱ度,中度痛,持续性发作,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Ⅲ度,重度疼痛,持续性发作,必须用止痛药;Ⅳ度,严重疼痛,持续剧痛伴血压等变化。

1.2 方法

1.2.1 锻炼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某装甲部队402名步兵进行肌源性下腰痛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自制调查表及拟定的肌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对402例装甲步兵在谐振作业环境下肌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肌源性下腰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将筛选出的有谐振接触史的30名健康士兵随机分成A组和B组,将筛选出的有谐振接触史的52名肌源性下腰痛伤员随机分成C组和D组,对B组、D组受试人员增加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8 周)项目:30 个 /次,3 次 /d,2 min 内完成,分早晨起床后、中午午休前、晚上睡觉前,由连队肌源性下腰痛研究小组监督完成。

1.2.2 随访内容 8周后随访检查,随访内容:①病史询问:近期有无伤史,原有症状是否缓解或加重及功能恢复情况。②专科检查:腰背肌力量及协调性检查,腰背肌抗阻力试验测试。③辅助检查:特殊伤员采取MRI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19.0分析,行 Kruskal-Wallis H 检、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军龄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比较 随机整群抽取某装甲步兵402人,肌源型下腰痛发病率12.93%。不同军龄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情况比较:2年以上军龄的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发病率明显高于<1年军龄组和不足2年军龄组(P<0.05),<1 年军龄组和不足 2 年军龄组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2011年某部装甲部队肌源型下腰痛调查统计表

2.2 不同专业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情况比较 402名装甲步兵中,肌源性下腰痛发生52例,其中乘员 34 例,发生率 20.36%,构成比65.38%;载员18例,发生率7.66%,构成比34.62%。两组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3 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疼痛分级情况比较 52例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伤员中,Ⅰ度疼痛患者发生率较高(8.21%),明显高于Ⅱ度疼痛伤员(3.98%)(P<0.05),Ⅲ度以上的患者发生率极低,仅0.75%,三组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某部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疼痛分级情况比较

2.4 装甲步兵组肌源性下腰痛伤员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前后伤员再分布情况比较 A组有1例发生肌源性下腰痛;B组没有肌源性下腰痛伤员发生;C组有19例症状缓解;D组有24例症状缓解。

3 讨 论

脊柱训练伤是指因训练直接导致脊柱骨骼系统及附属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病理改变。美国陆军资料[1]显示,基础训练期士兵下腰痛发病率是19.5%,认为过度疲劳是造成士兵下腰痛的主要外在因素。马强[2]报道,坦克乘员腰背痛的发病率为37.2%,驾驶员发病率高达 51.2%,调查认为坦克乘员OMD的发生与工作姿势、工作负荷、振动、人车比例不适当以及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本次某部装甲步兵下腰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机整群抽取某装甲步兵402人中,下腰痛患者112人,发病率27.86%,其中肌源性下腰痛伤员52名,发病率12.93%。经调查,笔者认为装甲步兵下腰痛发病率高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谐振环境下的人车共振诱发了士兵运动性骨骼肌结构异常和运动性疲劳或损伤。②装甲步兵OMD存在明显的躯干肌力失衡,与训练期间忽视腰背肌训练或腰背肌训练不科学有关。

脊柱训练伤所致训练性下腰痛是一组以下背、腰、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以肌源性下腰痛为主。张德辉等[3]研究证实:躯干肌力失衡是造成士兵肌源性下腰痛的主要生物力学特征。装甲步兵长时间接触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机器谐振,容易造成躯干肌力失衡。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乘员发生率(20.36%)是载员发生率(7.66%)的 3 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年以上的装甲步兵发生率(21.88%)是新兵发生率(11.32%)和 1 至 2 年军龄组兵发生率(11.11%)的2倍,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长时间接触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谐振,致使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发病率升高,并且接触时间越长越直接,发病率就越高。

装甲步兵长时间接触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机器谐振,容易造成躯干肌力失衡,脊柱的灵活性、平衡性、稳定性下降,肌肉内代谢容易遭破坏。乳酸堆积[4]被证实是肌源性下腰痛特征性的生化改变。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是指运用抗自身重力的方式锻炼腰背肌,旨在提高脊柱的灵活性、平衡性、稳定性,从而提高训练者“初始体格健全水平”。针对装甲步兵固有的工作环境及伤害,本研究尝试运用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健康组干预有预防肌源性下腰痛发生的作用,对患LBP组伤员进行干预,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原因可归结为:科学的腰背肌训练加强了下腰痛患者躯干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改善腰背部的血液循环,使腰背部积累的致痛炎症性物质能够较快清除,并且腰背肌抵抗力的增强,减轻肌筋膜炎症的扩散,从而有效缓解疼痛。

本次调查为横断面调查前瞻性分析,不能外推到普通人群,但对于装甲步兵的肌源性下腰痛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Richard AS,Stephanie KB,Stanley II,et al.Epidemiology of illness and injury among U.S.Navy and Marine Corps female training populations[J].Military Medicine,1999,164(1):17-21.

[2]马 强,王洪飞.710名坦克乘员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1,19(3):198-199.

[3]张德辉,黄昌林,张鼎城.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3,8(25):469-471.

「4」 Ma L,Ca DL,Li HD,et al.Anti-fatigue effects of solid reside in mice[J].J Medical Pla,2008,23(2):88-93.

猜你喜欢

步兵腰背谐振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恢刺扳机点结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验案1则
摆脱腰背疼痛的困扰
谐振式单开关多路输出Boost LED驱动电源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基于CM6901 的LLC半桥谐振开关电源设计
谐振式浮轨扣件的安装工艺
高效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参数设计及仿真
九二式步兵炮传奇
“步兵”一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