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要求改进干部考评工作
2015-12-02商兆鑫
○商兆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按照总书记对选人用人的新要求,个人认为,要全面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从干部考察工作的特点出发,努力探索干部考察规律,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实际工作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花工夫。
一、收缩考察对象,把握干部考察的主动权
看一个干部有什么个性?主要特点是什么?除组工干部直接了解外,现实工作中,更多的是要通过考察对象、周围群众来了解。一句话,组织部门考察干部主要是通过别人来了解干部,靠间接经验下结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因此要想真正摸清、摸准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必须直接到基层接触考察对象。但要直接了解干部,全放在组工干部手上是不可能的。就县(市、区)级组织部门来说,传统干部管理体制下,要管理五、六百名科级干部,不仅要管理党政机关科级干部,还要管理相当级别的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往往显得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实际上根本管不好。为此,作为组织部门,必须坚持一级管好一级的原则,不要什么都包揽在手中,而要采取简政放权的政策,不断收缩干部考察对象范围,重点管好下一级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从而把握干部考察工作的主动权。细化到干部考核工作上,就是要明确重点、兼顾一般。明确重点,就是要对下一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组织部长、纪委书记以及被列为后备干部人选的进行重点考察;兼顾一般,就是对下一级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作正常考察,重点看其称职情况;而对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只进行称职评议就行了。
二、拉长考察链条,力求干部考察的全面性
为了摸清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组织人事部门应在考察渠道上不断扩大考察谈话范围、在考察程序上延长考察链条,采取上伸下延、纵横比较的方法,力求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干部情况。
一是延长考察时间。要改变过去年终突击搞考核的做法,每年选择领导干部工作相对不忙的淡季,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所辖地区和部门、单位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作为一年提拔使用干部的依据。在考察中,除考察干部八小时之内的工作表现外,采用家访、街访等方法,找考察对象的邻居、社区干部、家庭主要成员所在单位领导及同事访谈,考察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和社交情况。
二是注重平时考察干部。为了强化平时干部考察工作,每年的年初,应将组织人事部门的机关同志分成若干个组,分别联系1—2个地区和2—3个部门,实行定人员定向到某地某部门进行一年时间连续不断的考核。并要求定点考核人员要定期到挂钩考核单位了解情况,被挂钩单位要定期向考核人员通报情况、报告工作,遇有重大活动如突发事件处置、招商引资考核等都要邀请组织人事部门的考评人员参加,以便使他们能够真正准确全面掌握情况。平时考察的重点是要经常与考察对象谈心谈话,重点了解干部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业余爱好等,通过拉家常式的谈话,考察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工作主见能力。
三是设定环境考察干部。对于重点培养对象,应采取在设定的环境中加以考察,如有意识地安排后备干部到教育实践活动、信访稳定、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一线担当重任,以此来识别、评价干部。
三、改进测评方法,提高民意获取的准确性
现行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往往上百人集于一室,一张长桌3—4个人,相互关照、监督面比较宽,同时时间短促,几十分钟内,既要打几十个勾评议现任领导干部,又要推荐后备干部,还要提建议和要求,白纸黑字,一目了然,这种环境和氛围,使与会者顾虑重重,很难真实表露自己的心愿,往往是随大流、草草应付。要客观、公平、辩证评价干部,就应着力在提高民主测评的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
一是扩大民主测评范围。对参评人员,在测评地方班子成员时,扩大到党代表、人大代表和部分群众;在测评部门班子成员时,扩大到整个系统的干部和群众、服务对象代表。
二是提高透明度。为使群众能公平、公正评价干部,要以召开会议、走访群众代表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定期公布干部履行职责和素质表现情况,通过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工作纪实制度、政绩公示制度,把领导行为适时、适当地向社会公开,使群众对其德能勤绩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以便在评议干部时,能够有针对性,更富有实效。待年终考核时,班子成员还要进行公开述职,述职要脱稿演讲,通过公开述职,让群众面对面了解干部、识别干部、评价干部。
三是从容测评。为了使参评人员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应实行从容测评。从容测评,就是采取由上级考核组成员发放民主测评、评议、推荐表格,集中讲解说明,分散或实行一人一桌或到附近办公室填写,再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集中投票的形式进行。在评议时,参评者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具体情况,用写实的方式填写好被评议者的基本评价、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填写方式上,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后贴在评议表格内,这样就可以克服以往以划勾方式进行民主评议干部存在的现场填写思考时间和填写空间不足、现场气氛紧张、保密性不强、使评议者不敢或不便反映真实情况的弊端,让评议者能够充分思考,独立表达个人意见,增强民主评议结果的真实性。
四、创新考核内容,增强考察考核的科学性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一贯坚持选拔任用干部的基本原则。但干部标准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对原有选人用人的标准、方式方法进行变革与创新,剔除与时代发展和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部分。相应,干部考察考核的内容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内涵。
就“德”而言,一般讲,德主要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工作态度和心理品质等几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精髓,就是立党为民、执政为民。最大的“德”是得民心,最大的失“德”是失民心。因此,要把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否践行党的宗旨、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干部讲不讲政治、有没有官德的根本标准。在具体考量上,应学会用群众的视角识别好干部。一是从坚持群众立场稳不稳中看干部的理想信念。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和群众感情深不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干部在考虑问题时,能不能站稳群众立场,会不会真心维护群众利益。干部的宗旨观念牢靠不牢靠,要看其在任以来,是真的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还是私心作怪,一门心思走“上层路线”,为了多出政绩,不择手段和方式。二是从面对群众诉求理不理中看干部的服务意识。基层干部,最直接的服务对象就是普通群众。经常与群众打交道,工作方法对不对头、对群众的事情热心不热心、群众满不满意,是体现党员干部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的“试金石”。考察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就要看干部对群众的关切和期望回应得及不及时,有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是竭尽全力解决了群众的所急、所盼。三是从与基层干群熟不熟中看干部的为政态度。群众需要的是真情实意,最容易感染群众的也是真情实意。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基层干部推动工作落实极为重要。领导干部抓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做群众工作来抓落实。对领导干部来说,如果连群众的名也喊不出、姓也叫不对,那么工作落实就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以群众的视角识别好干部,就要把那些善于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有感情,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办得成事、群众满意的干部筛选出来。四是从在矛盾面前躲不躲中看干部的责任担当。好的干部,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和稀泥,他们敢于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选任敢于担当、群众认可的干部,就要对那些勇于做解决问题的“终点站”,不做矛盾迂回的“中转站”,甘于把责任扛在肩上的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分。五是从为群众办事公不公中看干部的自律情况。干部廉不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选任清正廉洁的干部,要善于从群众的街谈巷议中,辨别干部廉洁从政方面的情况,注重选拔那些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堂堂正正为群众办事,不搞亲亲疏疏,不以权谋私,守得住底线的干部。
就“能”而言,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能否站在时代的最前列领导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干部中能者、平者、庸者、劣者最根本的分界线。因此,在干部考评实际工作中,也要调整对“能”的认识视角。考察一个领导干部有无能力,首先,要看他是否有强烈的创新观念,主要看他思维水平、工作思路情况。其次,看他是否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际能力,主要看他决策水平、工作措施和实际效果。再次,要看他是否具有工作潜能。
就“勤”而言,在新时期,“勤”既指工作努力,又指高效率,更指创造。在考察干部的“勤”时,一要看“勤”是否有效率。看考察对象无论是处理日常事务,还是实施重大决策,是不是善于科学、合理、灵活地利用时间,善于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做到勤而有效、勤而有绩。二要看“勤”是否有创造。重点看考察对象在平凡工作中能否有新思路、有新的突破,善于激发人的潜力,对工作举重若轻。
就“绩”而言,既要把政绩的大小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同时也要赋予政绩新的内涵。一是政绩应是实绩。考察一个干部的政绩,不能只看表面,关键是要看这种政绩是否符合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群众利益和科学发展的原则。二是要将显绩与潜绩并重。衡量政绩,既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又要善于对潜在的、前期的、有长远效益的基础工作予以认定。三是要区分客观基础与主观努力的关系。讲政绩,还要分清原有基础与自我主观努力的关系。看一个干部工作实绩的大小,不光是要看经济指标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要看在原有基础上的增长率,并要看增长过程中,被考察对象起了多大的作用,注重区分个体政绩与集体政绩的界限,以其贡献份额来确定实绩大小;就“廉”而言,不仅要注重“八小时以内”工作的“廉”,更要注重“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的“廉”,既要注重干部本身的“廉”,又要注重干部家属子女的“廉”。
五、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考察队伍素质
干部考察工作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考察人员的素质。组织部门应定期邀请财政局、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农委、审计局等经济主管部门的同志登门授课,系统学习有关财税金融、外经外贸、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等知识,努力增强组工干部自身素质,提高析事识人能力,以便更好地担负起干部考察工作的任务。与此同时,组工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1793年,神学院老师给黑格尔所下的评语只有89个字:“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这段评语看上去并不长,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说观察得非常仔细,勾勒得非常到位。评语从表及里,由此及彼,既有具体的否定,又有努力的方向,决断明确,言简意赅,阅后如见其人。据黑格尔自己说,他神学院毕业后,所以未以牧师为业,而去搞哲学研究,很大程度是受了这个评语的影响。组工干部如果能达到这种知人识人水平,就可以说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知己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