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

2015-12-02天津市东丽区金钟小学教师梅晓玥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音乐课堂教学

■ 天津市东丽区金钟小学教师 梅晓玥

教师 梅晓玥

随着音乐课程新标准的实施及应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总体来说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的纽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在课堂上,学生的动与静是课堂动静结合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的重要体现。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能不能动起来的原因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习惯于用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感受,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把学生的认知、想象受限于教师的思路中,从而完成一些机械性的设问与回答,从而让课堂被动的烘托出这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学生实质是被动参与课堂的场面。要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教师首先要静下来。要转变思路,要以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与提示来换取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积极的反馈。

长久以来音乐课的模式始终如一,不是发声练习,就是节奏训练;不是听录音,就是学唱歌曲;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于现今课堂教学的要求。有些老师自己上课没有笑脸,却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有些老师总是滔滔不绝讲个没完,一会儿说这是首世界名曲,一会儿又说这是某某人的代表作等;音乐教师主体地位已形成一种定式,站在中间驾驭着学生与课堂也已俨然成习惯,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 “领导角色”,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是“受限角色”。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中。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参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做文章。现在许多教师已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让学生动起来,给们讨论、质疑、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动静交替收放自如,给学生一个和谐的课堂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教学的节奏也是一门学问,儿童天性好动喜欢音乐,音乐能体验人生的快乐,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能够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动中感受,也可以在静中细细品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控,音乐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不仅从听觉上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因此,在课改轰轰烈烈的今天,音乐课正日趋开放活泼民主,学生一提到上音乐课,就欢呼雀跃,兴高采烈。然而,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是不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时会弄得一团糟,教师面对如此局面,都会引起深深的思考。我曾经做过这样一堂课,课题是《快乐的小骑兵》,由于低年级授课从课的导入开始,我的设计采用了情景导入,从小火车旅游出发到内蒙古,感受大草原的风情,再到基本的节奏训练“呜——呜——呜,咔嚓——咔嚓”去让学生模仿小火车的声音,真正做到了从情感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应该说,课的开始的确有良好的教学思路与好的导入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但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却设计得有些不妥当,只见我一会儿拉着学生在教室里 “东蹿西跳”,一会儿学习小兵,一会儿又让学生手舞足蹈,敲敲打打。这其中,我的要求学生很难听到,学生的课堂纪律有些难以掌控。最终,在一片嘈杂声中草草的结束了这节课。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本以为低年级的孩子理解乐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师生互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动与静是互补的,只动无静课堂混乱不堪,只静不动课堂又会显得呆板无趣。只有教师合理的掌控课堂把握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有序的环境中动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动静交替,互补教学的目的。

巧妙运用动与静,体现课堂的多样性

音乐是动态的艺术,它既需要学生沉浸其中去品味音乐之美,又需要学生浑洒热情去体验音乐之韵。在动静巧妙结合的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去创作、去发展音乐之美,从而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的心灵,这样的音乐课堂才会是有活力、有节奏、有实效的好课堂,这样的音乐课堂才会更精彩。我曾经做过这样一堂音乐课,课题为歌曲 《不再麻烦好妈妈》,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了小朋友的心里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妈妈了,表达了懂事的小朋友对母亲的爱与感激。为了上好这堂课,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使尽了浑身的解数,说、唱、演,面面俱到,但整堂课下来,我的“满腔激情”并没有和同学们产生共鸣,课堂效果很不理想。下完课后,我正为自己疑惑而不解时,听课教师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话都让你说完了,学生还说啥?戏都让你演完了,学生还动啥?”是呀,如果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自己一个劲地 “动”学生又怎么能 “动”起来呢?在进行第二次的教案修改中,我进行认真的反思,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和兴趣去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激活学生思维,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中,把握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只在恰当时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通过第二次试讲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状态明显发生了变化,课堂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们在愉快中度过了40分钟。综上所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探索、体验、表现、创造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容易使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用不同的语气、声调讲一段故事,或设置一些悬念,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只有安静地听取教师的引导,用心去体验、去想象,才能更有效地“动”起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个性。

巧用动与静,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一节课中,教师如何合理运用时间也是一门奥妙无穷的艺术,无论是什么课堂都要有一定组织性,在宽松的课堂如果没有严明的课堂纪律作保障,教学效率是得不到保证的。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纪律,让学生有章可循。教师要做到奖惩分明,绝不能放任自流。曾经听过一堂课,上课老师的教案和教学理念都不错,形式比较新颖活泼,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碰到了困难。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个个神采飞扬,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但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并不很强,场面很快就变得有点混乱了,学生高兴得忘乎所以,更有甚者乘机互相打闹嬉戏,教师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纪律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再好的教学设计离开了纪律这一保障,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更别提什么教学质量了。纪律是效率的保证,但同时教师态度又不能过于严厉,过度苛责会使学生胆战心惊,反应迟钝,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这同样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一定自由驰骋空间的同时又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活跃地课堂必须动中有静,必须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动中之静,让学生学会思索,静中之动,激发学生兴趣,这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音乐是一门创造美感受美的学科,教师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合理的运用,巧妙的搭配才能创造出完美的乐章。当然,教学也是一门枯燥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去创造。

猜你喜欢

音乐课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