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跟帖的议题分化与话语冲突
2015-12-02王晓君
王晓君,黄 佩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北京 100876)
网络新闻跟帖,主要是指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后,利用网站提供的技术平台,跟随网络新闻发表的意见和看法[1]。网络新闻跟帖是体现网民意见,表达社会心理的重要方式。网络新闻跟帖时常会表现出“盖楼”现象,“盖楼”是一个网络术语,每个帖子往往被称为“楼”,用户的回复又代表一个楼层,所以把具有与主题相关性强、引发多轮回帖的帖子形象比喻为“盖楼式跟帖”。由于这些跟帖的存在,网络新闻改变了以往新闻的单向传播特征,促进了网民之间的互动,使得新闻内容的公共讨论更加多元化。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围绕一个新闻,会派生出新的讨论议题和观点;讨论的过程时常会陷入冲突状态,双方或多方把持不同立场,围绕论题和论点进行争论。那么,网络新闻跟帖中的议题是如何分化的?冲突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以搜狐、腾讯两大新闻专题为研究对象,抽取它们针对“央视批评星巴克”的新闻跟帖,来研究网民在讨论该新闻时的议题分化与话语冲突
一、网络新闻事件选择与研究方法
2013年10月20日,央视播出了对“星巴克”咖啡在中国收费高的一个调查,播出内容提到,同样一款星巴克饮品,中国市场价格足足比美国的贵了1/3,央视对这一“暴利”事件进行了批评。然而,此事在“星巴克”官方发表声明后,央视却成为众矢之的,网民不关注星巴克牟取暴利,反而纷纷助力星巴克,引起热烈的讨论与争议。一场看似正义的维权不仅未能赢得受众的响应,反而招致几乎一边倒的批评。这一事件,在网络新闻中同样也引起了大量的跟贴讨论,从专门的新闻专题跟帖中,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看到网民的对这一事件的讨论特征。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22日腾讯《今日话题》、搜狐《点击今日》新闻中关于“央视批评星巴克”事件的专题报道跟帖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这两个网站的新闻跟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新闻阅读率高,并且对网民的跟帖进行了一定的区分,例如搜狐的跟帖有级别之差,容易看到哪些话语更具有说服力;腾讯的跟帖则设置了“点赞”的排名,容易看出哪些跟帖更容易受到赞同。在腾讯的《今日话题》“央视批评星巴克和低价可口可乐怎在中国并存”一文中4 588人跟帖,搜狐《点击今日》“央视批星巴克为何被挨骂”一文中1 323人的跟帖。由于事件的始发是10月20日,到22日,事件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已经扩散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之中,引发的讨论更为充分,因此选择该时间采集跟帖比较合理。其中因为由3人以及3人以上的“盖楼式”跟帖更加清楚地看到话语冲突特征,因此抽取了所有跟帖中3个及3个以上帖子(含主贴),其中腾讯的帖子149组,搜狐的帖子143组,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二、网络新闻跟帖的议题分化
在参考杨伯溆和徐泓编著的《平台魅力与舞台诱惑——中国互联网传播中的行动者》[2]一书中议题类别划分的基础上,划分了议题的类型,重新归类了跟帖中的关键词(表1)。
表1 跟帖议题的类型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针对“央视批评星巴克”一事,网民的讨论从经济事件开始,一直延伸到政治、社会及文化领域,尽管针对“价格”这个议题的内容仍然居多,但议题却呈现出多方向的分化,多方介入的争论,展示了网民们对于社会百态的态度,突显了不同的立场和社会心理。可以说,就“咖啡”而言其他,展示了这一事件跟帖议题的显著分化。这一事件中,引发了各种议题的话语冲突,赞成和反对是最为重要的冲突表现,以下主要从这两类态度入手分析跟帖中的话语冲突特征。
三、网络新闻跟帖的话语冲突
“冲突”一词本身具有对立性的矛盾体,如在观念、利益、意志等而产生的碰撞、摩擦、争执。话语冲突表现为不赞同,反对和争执,这些概念的共同之处是交际的一方反对另一方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冲突[3]。话语冲突是在人与人交流或沟通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语言,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具有高度互动性的网络创造了一个模仿人际传播的环境,而网络新闻跟帖一方面聚合了不同网民们的评论和看法,避免了新闻立意的单一化,但是由于发言自由,各方无法按照面对面传播沟通的方式进行对话,容易走向话语极端,不同社会的人群在非面对面的环境中会对事件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更易引发话语冲突。“盖楼式”的跟帖则十分能够反映话语冲突的形成和发展。下面就针对“央视批评星巴克”事件中,搜狐及腾讯的网络新闻“盖楼”跟帖来分析话语冲突特征。
1.特征一:“回收再利用”强调立场
“回收再利用”是指重复与自己观点相近或结构一致的跟帖形式,通过相同的话语与结构从而顺应某种态度与立场,更为强烈的表现与相反观点的对立。
以腾讯新闻专题的跟帖为例,跟帖一中出现了3个网民“Amy@ ×”“。”“中 × ”,分别以 A、B、C 代替。网民 A十分注意其他回帖网民的措辞和表达,在跟帖中通过寻找反义词、循环使用同样的言说结构来反驳B和C。“自己不够努力不要怪这个社会”与“有能力的人不会责怪自己的祖国”结构及内容表现出网民A充分利用了词语的对应以及言说结构的对应,进行了“回收再利用”,显示出很强的话语针对性,强调了自身支持央视的立场(表2)。
表2 “回收再利用”一
在腾讯新闻专题跟帖中,也出现的类似的讨论特征。网民“望 ×”“胖 ×”“_”分别以 D、E、F代替。他们的讨论是以相同的文字或结构将国内外物价、制度等经济议题罗列出来。网民F重复网民D所说“美国巨无霸 体积大”,从而显示出对网民D的认可,其后在利用了这一话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食品质量有保证”的观点,让自身的立场更具说服力(表3)。
表3 “回收再利用”二
2.特征二:多方同时介入充分展示冲突
多方同时介入是在两者或以上讨论进行的过程中,又有一方介入,并支持或反对其中的一方,形成多方同时反对或赞同一方的现象。在网络即时性交际中,一个话语可以收到多个回应,形成多个来自不同会话者的毗邻配对[4]。
多方介入的争论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讨论特征,它反映网民强调彼此的观点,具有“顶撞”的效果。它既让人看到议题分化的程度,又可能让冲突各方各说各话,不了了之。在“星巴克”这一案例中,多方介入的争论所持角度和论据不同,但冲突主要集中在讨论“央视”对自身的定位是否合理这一问题上。以下几组跟帖反映出了多方冲突的各类意见:分别是在“社会监督”“国家及人民权益”“平衡各方报道”中央视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在“社会监督”这个议题的争论中,主要集中在央视作为媒体要监督哪些对象,“咖啡”这一话题是否有足够的分量登上央视新闻;在“国家及人民权益”这个议题的争论中,主要集中在“咖啡”这一话题能否代表现实中的民生利益;在“平衡各方报道”这个争论中,主要集中在央视是否全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4)。
多方介入的争论式是网络新闻跟帖中网民讨论的重要特征,其中高房价、看病贵、上学贵等讨论,主要都是采用多方同介入的讨论方式。由“央视批评星巴克”谈论到其他社会议题,这反映出网民在浏览新闻时,会折射出他们对一系列热点社会问题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网民不再满足于被动阅读新闻,他们想通过跟帖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别人的看法,以满足关注和参与的心理需求[5]。众多的议题的介入,容易引发各方发言,从而引起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从社会新闻的跟帖中,我们看到各类热点问题都会由不同的人群搬到讨论平台上,会引发大量的冲突性争论,由于热点问题牵涉面广,网络新闻跟帖作为普通网友用语言符号表达新闻阅读感受和意见的渠道,其中存在着大量情绪化的言语和表情符号。社会新闻的跟帖往往很“火”,这并不仅仅限于本次研究的新闻事件。网民从跟帖中把情绪释放出去,同时又因为多方介入,能从中找到共鸣者,这就是多方介入争论对于人们情感需求的一种满足。
3.特征三:妥协转移话题,结束冲突
妥协转移话题式是两人或者多人中的一方或多方在争辩反驳后,作出退让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跟帖中占的比例比较低。双方在激烈的辩驳中,为避免引起更强的矛盾冲突,而转向另一个话题,最易做到且双方都不失面子,实现双赢[6]。
下面以腾讯新闻专题的跟帖为例,跟帖一中出现的网民“蝶 ×”“索 ×”“G×”分别以 A、B、C 代替(表5)。在跟帖一中,网民们进行激烈的争辩,腾讯网民A对网民B、网民C表示谦让,这种妥协让步的的转移话题式在网络跟帖中是比较少见,大部分帖子僵持不下之后,会以不再互动来终结讨论。
表4 多方同时介入充分展示冲突
表5 “妥协转移话题”的讨论一
在腾讯新闻专题跟帖二中出现的网民“搁×”“H×”“腐×”分别以D、E、F代替(表6)。网民D用反问的语气将星巴克的话题转移到我国咖啡的话题上,网民E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巧妙地对转移话题给予肯定,而网民F用“茶是好东西”对网民E的主张进行妥协,用流传千年的茶文化与“央视批评星巴克”进行对比,成功转移话题,并得到其他网民的赞同。
表6 “妥协转移话题”的讨论二
四、对网络新闻跟帖的再思考
本研究发现,在“央视批评星巴克”这一新闻事件中,网民跟帖的议题内容具有发散性,从一个简单的经济议题扩散到政治、社会及文化领域的讨论,一方面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多面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了更为复杂和细微的社会心态。另外,通过对各种讨论特征的总结,本研究发现多方同时介入讨论的帖子占的比例最多,一方面是对央视作为第一大媒体如何定位问题的争论,另一方面就是对消费星巴克这一行为本身评价的争论。
当前,多元化的网络世界成为网民话语释放的主要场合,而网络新闻跟帖作为网民评论的新形式,其中的跟帖议题与网民的讨论特征可以看成是公共舆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对跟帖的研究来看,首先,我们可以把网络新闻跟帖看成人际互动和传播的新形式,网民的参与首先是一种自我展示和表达;其次,跟帖让众多的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它所聚合的人群受到兴趣或自身利益的驱使,迅速聚合,从冲突性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社会化的“趋同”和“趋异”,从而发现社会问题;第三,由于没有面对面传播沟通的完整性,时常会出现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情况,迅速转题及人际之间的互动会形成议题的进一步分散。因此,期待网络新闻及其跟帖能够很快地变成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是不现实的,一个理性的公共讨论平台有待培养。本文由于在抽取数据方面还有待改善,因此只从个案层面进行探索,跟帖议题划分的划分标准也还可以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
[1] 薛鹏宇.从网络评论引发的舆情反弹看媒介监督[J].新闻世界,2014(8):106-107.
[2] 杨伯溆,徐泓.平台魅力与舞台诱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4.
[3] 钟琳.青春期亲子间冲突性话语语用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彭兰.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发展及编辑原则[J].中国编辑,2007(4):39 -42.
[5] 杜领利.网络聊天室中冲突话语的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6.
[6] 廖福生,江昀.对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特点的分析——以网易新闻为例[J].东南传播,2010(6):88-90.
[7] 高萍.冲突性话语结束方式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10).